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智能交通 > 人车路协同 > 正文

搭载车路协同技术的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在清华大学启动
2016-07-04 17:50:16   来源:www.its114.com   作者:    评论:0

  6月21日,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启动会暨第二届(2016)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研讨会在中央主楼接待厅举行。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是以纯电动车为载体的园区微循环电动车系统,代表着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作为对城市主体公交系统的补充,将为改善城市大型园区“最后一公里”出行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理事长吴忠泽,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继红,清华大学副校长吉俊民及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出席启动会,项目负责人、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金勤献,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张毅等,共同启动该电动车示范系统。

  吴忠泽在致辞中说,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项目结合了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和智能运营管理技术,有效提升微循环电动公交系统的安全性和智能性,利用电动公交车运营,将在满足校园内交通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同时,为建设“绿色大学”校园环境贡献力量。作为863计划主题项目成果的集成应用,“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关键技术”首次在清华“落地”,相信相关技术成果在提升微循环电动公交车安全性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希望项目能出成果、上水平、创模式,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建设园区电动公交系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据介绍,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由宇通电动车、配套充电设施、运营调度平台、安全预警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等组成,可支持绿色园区微循环电动车系统运营指挥调度和线路实时调整、多模式通信环境下的安全预警、个性化定制出行与智能化信息服务等。示范系统具有三大特点:第一,面向大型园区;第二,以宇通E7系列纯电动车为载体,具有容量适中、轻便灵活、零排放等特点;第三,所采用的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是863科技创新成果,全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参会嘉宾与宇通电动车合影留念后,分乘四辆电动车进行线路体验和现场参观。四辆演示电动车从主楼分别出发,沿东西主干道西行。车行至西主楼西侧路口,一辆车由北往南突然驶出,安装在电动车上的智能车载设备发布声音和图标预警信息,提醒驾驶员右方有车辆驶过;电动车继续前行,行至南北主干道与东西主干道交叉口附近,突然前方车辆遇情况急刹车,智能车载设备显示前方车辆急刹车,并用声音提示距离前方太近,谨防追尾;车行至清华二校门东侧小桥附近,右前方一个显示屏上出现“右方来车请注意”,提示右侧盲区将有车辆驶出,避免车辆出现侧向碰撞;当盲区有行人和非机动车经过时,智能车载设备也将给出警示信息。在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调度室,嘉宾观看了智能化调度和信息服务系统的展示。调度系统可实时定位和跟踪微循环电动车的运行轨迹,可动态显示下班司机调度信息;信息服务系统及手机APP可为出行者提供线路信息、站点信息、下班车到达时间信息以及重要设施、建筑、餐饮、购物等其它服务信息。在整个体验过程中,系统演示了安全预警、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展现了该系统在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等方面的性能,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据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张毅教授介绍,作为对主干公共交通的有效补充,园区微循环系统将大幅提高公共交通末端的可达性;特别是以电动车作为微循环系统的运营载体,可以充分彰显其无噪音、低能耗、零排放的特点,提供安全、便捷、绿色、可靠的“最后一公里”交通解决方案,对降低能耗、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去年,在北京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通过与宇通客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并联合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和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单位密切协作联合攻关,经过一年来研究、测试和建设,目前已完成了系统中所有宇通电动车的技术升级和校园8处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建设并通过相关试验,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在大学校园内规模化实施的纯电动车应用系统。

  示范系统具有三大特点:第一,面向大型园区;第二,以纯电动车为载体;第三,所采用的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是863科技创新成果,全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负责人张毅教授还介绍,除示范系统研究与建设外,项目组还基于清华大学绿色校园微循环电动车示范系统,就适用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园区电动微公交系统评价分析、政策管理与发展模式等开展了深入研究,目前在园区电动微公交系统的评价体系设计、运营管理模式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

  启动仪式后,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创业产业联盟召开了第二届研讨会,首先,吴忠泽部长作为联盟理事长,进行了题为“我国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发展及其展望”的主题发言,对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与要求。随后,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谢飞副院长、重庆大学孙棣华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张琳教授分别就车路协同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下午的研讨会继续于清华大学FIT楼1-315会议室进行,清华大学姚丹亚教授、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宋向辉主任、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教授、大唐电信创新中心任世岩工程师进行了引导发言,在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分别就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展及未来应用展开了热烈讨论,联盟成员相信,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在联盟成员的协作攻关下,车路协同技术相关标准会尽快出台,测试实验环境也将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路协同技术必将取得新的进步!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车路协同 清华大学 微循环电动车

上一篇:高新兴1.48亿控股中兴智联
下一篇:通用汽车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V2X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