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与观点 > 正文

汪光焘:再议城市交通与信息化理念—开放、共享、创新
2016-12-05 09:46:22   来源:中国智能交通协会   作者:    评论:0

        
  汪光焘;原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关于城市交通和信息化的问题,我们的团队经过了多年的研究,我想把主要成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一、城市交通大数据应用的新进展
 
  (一)从静态数据研究,到动态,跟踪的数据分析
 
  数据的采集方法从传统人工调查向人工调查与多元数据融合转变,同时大数据应用已经从模型、预测、规划编制走向解决现实问题和战略政策制定拓展。比如北京、杭州利用数据应用进行应急指挥以及纳入政府考核。比如上海、重庆已经从引导居民出行、跟踪观测交通运行变化规律,一直到用于突发事件的影响分析。比如说深圳已经解决面向政府的停车收费方案比选评估以及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而且已经引导企业围绕政府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做工作。比如南京、重庆利用RFID数据研究及应用,建立自己的辅助性决策。同时从需求、设施规模演化的静态跟踪、分析、管理到动态智能调度、服务水平监管。
 
  (二)从人、车、路传统的研究,到土地、环境、经济的综合分析。
 
  人车路的传统研究是城市交通里面的经常性重点,这个方面的研究从数字化、信息化有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人口移动的实时监测、车辆运行监测、道路运行监测与持续跟踪,这是常规的项目。现在开始更多关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的有机互动。比如上海研究了交通走廊,再比如深圳研究与环境监测挂钩的城市交通政策,这是当前交通问题怎么去衔接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进程,也包括研究各种状态下温室气体排放、自然减排和限行的有关要求,已经到了对汽车排放的监管程度上去。同时从城市交通信息化以及对经济方面可持续效应进行了动态评估,以往都是静态模式,现在更多是动态评估。
 
  (三)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运用,到成效评估、决策指导的研究与应用。
 
  比如说北京的调度系统和应急智慧系统,比如深圳路内停车收费的有关评价,以及向北京单双号、上海的外滩限行都有政策、措施评估。同时我们更多是引导创新,通过引导干预避免了大规模拥堵的再现,也已经作出了示范研究和有效的工作。比如说上海研究轨道交通接驳,同时在分析新的交通现象上和外接设备作出了评价和预测。我们知道城市的规模是大的,要有总体的研究也必须有片区的研究,片区组团的研究也已经成为可能,而且也指导了重庆的整个布局和发展问题。
 
  我们的团队认为智能交通技术的先进性仅是手段,是采用信息化手段研究城市交通问题的先进性的体现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在战略目标上与城市发展保持一致,与交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形成紧密呼应。已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城市交通与信息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分析有两大问题在新的城市交通和信息化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大数据创新的数量在增加,数量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要跟上。大数据创新的瓶颈,不在于数据量,而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以及数据分析、应用的技术创新。二是交通大数据并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流程。对于交通大数据分析这样并未形成规范工作流程的领域来说,数据分析也要防止形成“以偏概全”。因此对城市方面有三个方面要分析:一是数据标准化问题及质量问题。需要推动建立行业数据标准,加快数据标准化研究,规范数据定义,统一采集要求,统一行业用语,统一数据类型等等。大数据质量评估与验证工作尤为重要。二是数据的开放共享问题。政府部门要引导发挥市场在数据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将数据开放引入市场资源交易的正确轨道,以此为契机打破行业壁垒。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三是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应避免目前规划人员不知道怎样处理数据,处理数据的人不知道怎样融合与应用的窘境。
 
  二、城市交通与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实现以战略的眼光解决现实问题,不然的话1+1可能不等于2,这就是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我们得出三条结论。
 
  第一条结论城市交通的信息化与对外交通、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在目标、内涵以及途径方面均有差异。二是城市交通的信息化的研究应有自己的内容。三是智能交通研究方式不能覆盖城市交通的信息化研究,就需要按照我们的工程技术、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法律政策方面等全面思考城市交通信息化问题。
 
  由此我们得出几条需要办的事。我们要建立城市交通学科,研究城市交通对城市肌理、结构、形态、组织、运行等的关联和影响。城市交通研究的目标是服务人的需求,组织城市高效、可持续运行。城市交通网络构建和运行的研究必要性。运用多学科思维、系统论方法来研究。城市交通学的理论指导信息化的顶层设计。
 
  怎么探讨这个问题?城市交通运行网络构建是什么?我们团队作了比较长时间的研究,核心要素是城市交通网络由六大系统以及步行和自行车运行组织。城市交通网络应当加强六大系统融合,并与自行车人行组织的衔接,处理好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城市对外交通场站和都市圈交通的衔接,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现在最典型的是地铁的修建、地面公交运力下降,这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同时我们想,既然是满足人的需求,包括现在可以把出行的需求改成物流组织。而城市的高效可持续运行,是让城市整体市民感到自己能够生活、能够工作,而不是休闲,也要包括更好的休闲。所以城市是居住、就业、休闲与交通的一体,所以在网络构建上怎么完成人与物的移动是最关键的,这种移动不在某一个物质的本身,而是整个按现在城市生态学理论,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协调。
 
  第二个顶层设计的关键是基于大数据需求管理的总体设计。大数据的需求管理的总体设计,我们做了一个框图,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也遇到了一点难题。


      
 
  但是我相信这个大框架,应当是从交通信息化,从认知、需求到有助于网络构建,实现各个要素的配置,以及对相互关系的政策性研究,到最后变成城市分布来引导,形成了这么一个大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信息化在城市交通学或者城市交通网络构建运行中间需要解决的一个大数据框架,而这个框架里面,我们是一个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研究的过程。
 
  第三个要研究的是什么呢?推动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只有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我们这些框架、我们这些目标才能实现。有三种模式:模式一为企业推送,政府集中,例如北京、上海;模式二为政府主导,内部共享,例如重庆;模式三为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例如深圳。
 
  我认为城市交通与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归纳起来三句话。要以城市交通网络构建运行,要建立一个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技术支撑,要有公共的信息平台才能推进。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努力这方面努力去完善,我想城市交通和信息化,实现智慧城市的智慧交通是有可能的,而且我们已经根据研究的现实,我自认为在国际社会也是领先的。
 
  总之,城市、城市交通、信息化是看似独立的三个对象,如割裂讨论则有悖于“服务于人的需求、组织城市高效可持续运行”的初衷和目标,须纳入同一框架(城市交通网络构建和运行)下开展综合研究;城市交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数据的收集共享和深度挖掘,以战略的眼光解决现实问题,为城市交通理论创新发展提供机遇。当然这是一个需要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团队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还有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尤其网络构建应急的综合机制。所以我们希望在这里呼吁大家共同关注我们的研究,希望各位参与我们的研究,让我们为城市交通与信息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谢谢各位!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汪光焘 城市交通 理念

上一篇: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入网车辆数突破400万
下一篇:刘经南:北斗系统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