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瓶颈与产业联盟式解决方案的探讨 - ITS文库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首页 > ITS百科 > ITS文库 > 正文

    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瓶颈与产业联盟式解决方案的探讨

    2012-06-29 15:15:56 来源: 作者:谢振东 评论:
    分享到:

      编者按:此文是我们向广州市交委谢振东主任就有关广州智能交通信息服务产业联盟提出采访请求后,其回复给我们的文章。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为什么成立联盟的答案。


      内容提要:智能交通产业中目前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如核心技术问题、技术标准化问题、市场问题、产业链问题等,严重制约了我国智能交通的产业化发展,而构建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构建的动力机制,探讨了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构建的步骤,并提出了政府在产业联盟构建与运行中的管理对策。


      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将带动机电产业的发展。由于智能交通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来实现,如交通信息采集设备、通信设备、发布设备等。机电产业必须加快发展步伐才能满足智能交通的需要。其次是带动通信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运行过程中,信息的生成、加工、传送等环节是基础。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尤其是因特网上,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这将使其服务功能大大加强。再次,促进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产业的发展。ITS的核心之一是数据和信息处理中心。这要求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不断的发展及改进以适应ITS的需求[1]。因此,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该产业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举足轻重的。我国智能交通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虽然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产品的推广和扩散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要顺利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实现产业化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将在对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从产业联盟的角度来探讨解决这些瓶颈问题的途径。


      一、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智能交通产业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认为是21世纪规模最大的产业。就其消费市场来看,可以分为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市场。其产品包括:检测装置及传感器、通讯信息传输设备、信息显示以及发布设备、交通控制设备、车辆导航设备、

      自动收费系统、交通控制和管理以及调度优化软件、电子地图、车辆控制设备、安全设备和预报系统等。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提供及交通信息咨询。目前在国际国内发展最成熟、参与企业最多的是车载设备,如车内导航及位置显示设备、车内配套自动收费系统、电子地图、车内配套预报系统、车内安全监视及通讯设备和手持信息接受设备如手机、PDA、PDN等。另外就是交通信息服务。中国GPS协会研究报告显示,到2010年,汽车自主导航系统年销量将达到100万台,保有量500万台,产值至少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PDN的拥有量将以38%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将达到1亿。如此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的进入。目前,该产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参与的企业众多,品牌杂乱

      目前,涉足智能交通领域的企业众多,比如在信息接受产品如手机、PDA、PDN、移动通讯终端、联通通讯终端等方面,除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公司外,进入该领域的还有家电企业如TCL、新科、创维、康佳、步步高等,数码企业如爱国者、纽曼、DEC中恒等,以及手机厂商如多普达、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在GPS导航产品方面,聚集地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佛山、惠州、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城市。据统计,广东卫星导航产业的比重和企业的数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全国各地应用的车载卫星导航产品60%来自广东。目前在市场上能看见的GPS导航产品品牌有上百种,但是60%为不知名的小企业生产。众多的品牌让本来就没有使用经验的消费者无所适从。

      (二)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竞争力弱

      目前,大多数智能交通企业,尤其是生产导航产品的企业,都是近几年成立的。比如广东250家卫星导航企业,95%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营业额500万-3000万,成立时间为3-5年。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进入车载GPS市场的新厂商大多是走贴牌代工的模式。他们一般会以50万-100万元的价格购买技术方案,并一次性向电子地图厂商交纳10万至50万不等的授权费,最后再寻找生产厂商和销售商。由此可见,国内厂商在技术、生产能力和质量保证方面竞争力是非常微弱的。

      (三)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低,顾客满意度低

      对于国内智能交通产品来说,虽然大多数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但是产品性能不稳、高返修率却是其致命弱点。目前国内市场的导航产品的返修率在40%以上。而交通信息的质量也影响了顾客对产品性价比的评价。据北京交通信息中心2007年的需求调研报告显示,已经购买导航仪的消费者中,超过40%的人认为交通信息的实时性差,70%的人认为信息不准确。另外,产品不能兼容也导致了顾客使用中的困难。以上原因也使消费市场的培育受到影响。

      二、制约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

      尽管从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是企业问题和产品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却是行业中的共性问题所导致。如产品的稳定性、准确性与企业的技术能力、产品生产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产品缺乏兼容性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建立密切相关;产品的性价比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密切相关。因此,目前制约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技术的标准化问题、产业链问题和市场培育问题。

      (一)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是影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市场的智能交通中高端产品主要是国外品牌,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即使是发展速度最快、推广和普及最广泛的智能导航产业与智能交通行业管理也是如此。比如在智能导航产业,专业测量接收机和测向接收机高端产品,国际厂商占80%;授时接收机国外产品占60%;航空导航接收机国外产品占90%;国产OEM板几乎全部采用外国芯片。国产低端产品主要使用国外进口芯片或OEM模块进行二次开发。在智能交通行业管理方面,关键设备和技术也是依赖进口[2]。

      关键核心技术的缺乏不仅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付出昂贵的技术使用成本,同时产业的命脉也会被国外企业所扼制。

      (二)技术的标准化问题

      目前,我国民用汽车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如2006年的销售量为727.97万台,但是目前发展最成熟的智能交通产品GPS在2006年的销量仅仅为92万台,安装率为1.26%。2007年民用汽车的销售量为850万台,而GPS的销量也只有244.6万台,安装率为2.64%[3]。为什么庞大的汽车消费群体不能完全成为智能交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产品缺乏标准化。因为产品没有标准化,市场准入也就没有标准和门槛,任何投资商都可以进入。比如目前我国的GPS行业,许多生产商都没有标准的生产线、模拟环境检测线、品控程序,只是拼装、检查,就发货。GPS运营所需要的应用软件及电子地图通常由终端产品供应商免费提供,运营商为节省投入,而不买正版软件和电子地图,使用供应商提供的盗版软件和自行拼凑的电子地图。结果是不同公司的GPS产品及运营系统不能通用、兼容、联网、软件无法升级、地图过时误导用户、系统经常瘫痪,有的监控中心是多系统并存,维护复杂困难,操作使用不灵,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存在隐患风险。在目前消费市场没有完全培育成熟的情况下,任何产品的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消费者对产品丧失信心。

      (三)产业链整合问题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智能交通的产业化,其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正在试图快速切入我国智能交通市场。如诺基亚、摩托罗拉、夏新、微软等手机厂商已经开始进入我国GPS导航领域,生产带有MP4、PDA等各类功能的GPS产品。英特尔致力于同国内智能交通设备生产商合作开发这一市场。IBM在2007年7月发布了5项运用于交通领域的新技术,分别是司机辅助技术、使用传感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与手机相连的公共交通系统、语音识别系统和智能机场系统。西门子在2006年5月推出导航盒产品以后,又于8月在中国车载导航市场全新推出一款威迪欧迪腾手持导航系统"天骄"PortableNavigationDevice(PND)。2008年2月17日,韩国电信进军中国GPS市场,以1.07亿收购深圳伊爱65.525%的股份[4]。

      面对全球越来越激烈的智能交通产业竞争环境,国内众多智能交通企业却仍然处于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状态。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低。如在广东省GPS运营商,占全国约一半以上,但是真正联合起来的很少。另一方面GPS运营商在GPS产业链中的定位,应该是移动目标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事实上,有很多运营商为节省投资、降低成本,集软件系统开发、硬件终端研发、生产、销售、运营于一体,没有做专业的运营商。结果终端产品质量问题严重,返修率高,售后服务成本高,客商关系差。最终导致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不足。

      (四)市场培育问题

      目前,即使是在几个国家智能交通示范城市,智能交通产品和服务市场也只是部分形成,顾客对大多数智能交通产品和服务还认识不足。如对手机、PDA短信、彩信、WAP的交通路况信息服务和车载PND等方式的交通导航信息服务了解和认识不深,更谈不上应用。需求的不足使智能交通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益,同时也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但是,对智能交通消费市场的培育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先进行投入的企业不仅要冒很大的风险,同时其他不进行市场培育的企业也可以在市场成熟后搭便车。虽然目前具有真知灼见的企业仍然不计成本地培育市场,但是就目前全球智能交通产业的竞争环境和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需求来看,单靠少数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产业中多数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培育市场。

      三、基于产业联盟的解决方案探讨

      产业联盟是市场经济中,为解决特定的产业共性问题而设立的企业间组织[5]。产业联盟的目标是解决具体的产业共性问题,如研究某些共性技术、设立产业技术标准、打造产业链、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社会规则等。智能交通产业中的瓶颈问题,其实也是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任何单个智能交通企业往往都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足够资源,而完全依赖市场其交易成本将是高昂的。产业联盟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可以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组织管理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共同投入资源而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而通过产业联盟解决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运作及管理产业联盟。

      (一)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构建的动力机制选择

      产业的发展按照发展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自组织是完全由市场来协调产业的发展。他组织是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引导和扶持来促进产业的发展[6]。对于我国智能交通产业来说,通过政府引导和规划来建立产业联盟是比较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

      目前进入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外资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已经呈现出抢占产业链利润最高环节并形成行业垄断的趋势。因此,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必须快速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及技术标准化问题、产业链问题以及抢占市场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技术政策、产业政策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同时也需要政府积极地引导和规划,促进产业内及交叉产业的企业间进行整合和集成。因此,在智能交通产业成长环境约束下,只有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和大力引导扶持,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构建产业联盟,促进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构建的步骤

      1、产业联盟组建前的筹备

      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在组建之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在此阶段,政府部门应该作为发起机构,推动和参与联盟的形成。尤其是研发联盟、技术标准联盟和产业链合作联盟的组建,政府部门应该负责联盟目标的确定、成员的选择等工作,同时组织联盟准成员开始频繁接触,并签署一些初步的协议和纲领,为以后联盟的组建作准备。

      2、产业联盟成员选择

      作为战略联盟的特殊形式,产业联盟在选择成员时其选择标准与战略联盟是相同的,即共同的目标、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对风险的承担[7]。

      (1)共同的目标

      共同目标是产业联盟存在的重要基础。虽然在智能交通产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产业联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但是无论产业联盟形成的目的是什么,都要求联盟成员的价值目标趋同,即为追求双赢或多赢格局。比如,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组建联盟,使技术标准得到确立和扩散,并通过这个标准来获取利益[8]。联盟的第一步是联盟组织对成员及非成员的技术和服务标准都要了解,这样才能制定让大多数企业和顾客都认可的技术标准。但是目前在我国智能交通行业,愿意公开自己的技术和服务标准的企业少之又少。比如在GPS行业只有赛格导航公布了自己的服务标准。目前,智能交通消费市场也需要通过产业联盟来共同培育,但是有许多GPS导航厂商,不是为了共同努力将产业做大做强,而是想捞一把就走,他们用劣质的原材料和不合格的工艺流程,以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做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以低价格策略同行业中兢兢业业办企业的公司竞争,结果不仅扰乱了市场,也打击了辛苦培育起来的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2)资源和能力互补

      由于智能交通产业联盟肩负着解决产业发展困境,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重任,因此在挑选成员时不仅要考虑各成员的价值目标,更要考虑成员的资源和能力。目前进入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企业有专业的生产商,也有从其他行业转入的企业,如在信息接受方面,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还有家电企业如TCL、新科、创维、康佳、步步高等,数码企业如爱国者、纽曼、DEC中恒等,以及部分手机厂商。许多企业在资源和能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力争使有优势的企业组合在一起形成产业联盟,做到强强联手,这样才能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强劲的带动作用。

      (3)对风险的承担

      产业联盟各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经济上应该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些在特定产品领域具有某种优势的企业,有可能依靠其拥有的知识、技术或营销渠道等资源,谋求在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将风险转嫁给其他伙伴。这必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产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信誉也是选择产业联盟成员的标准之一。

      (三)智能交通产业联盟运行的机制设计

      智能交通产业联盟运行机制的设计主要包括沟通渠道与协调机制,沟通渠道决定了利益相关者间是如何连接的;协调机制是组织决定如何使利益相关者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

      (1)沟通渠道

      对于任何组织,沟通渠道都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的正式沟通渠道,可以由联盟发起机构或龙头企业承担召集人,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商会议。非正式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产业联盟信息网络,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基本交流工具。目前,在智能交通示范城市都已经成立了相关协会,如广东的卫星导航行业协会,这类组织也为产业联盟成员的沟通提供了渠道。

      (2)协调机制

      产业联盟的协调机制分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包括合作契约、信任关系。外部机制包括声誉机制、政府协调等。

      ①合作契约

      联盟的合作协议常常需要根据合作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适时地与合作伙伴间拟定不同合同契约,即采用动态合同契约"套牢"合作伙伴,以防范机会主义行为,规避知识联盟风险。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具有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交通信息服务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市场销售状况不能把握,风险很大。在广东省智能交通产业联盟过程中,可以采用"成本加固定酬金"合同,并预交一定的违约惩罚金的方式,来约束成员的行为。

      ②政府协调

      由于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目前内部上下游企业协作性不足,及缺乏龙头企业。因此,在产业联盟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的协调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智能交通产业联盟中的积极贡献者给予奖励。另一方面是对消极怠工和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惩罚。

      (四)政府对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的管理

      1、政府参与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活动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获取商业化的产品和工艺以追赶欧美日公司是当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因此组建智能交通研发合作产业联盟是解决目前智能交通产业共性问题的途径之一。在这种联盟的管理中,可以首先由高等院校的专家首先提出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供政府参考。通过政府确定研究项目后,开始选择最合适的参与企业,并利用政府资金来诱导目标企业参与。在联盟的运行阶段,政府通过聘请大学和研究机构对联盟的运行进行评估,防止个别企业出现投机行为。同时,交通部联合各省的交通厅、信息产业厅等主管,积极与各省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协调,以保证政府资金的持续稳定支持。

      另一个战略重点是建立智能交通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目前,由于我国智能交通企业实力弱,产业链不配套,创新产品在市场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为了促进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也为了减轻外企对本土市场的垄断程度,各省交通厅等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支持企业组建智能交通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以形成智能交通产业配套发展的格局。

      2、政策支持

      针对我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制定专门的政策,明确产业联盟的范围,并对符合智能交通产业政策的联盟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组织实行减免税政策。

      3、合理监督

      政府资助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是引导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有力手段。对于政府资助的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在形成阶段政府以参与为主,但是在运行阶段,应该发挥政府合理的监督作用,而不是直接干预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的运行。如聘请独立机构对智能交通产业联盟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优奖劣罚。

      四结束语

      智能交通产业是现代高新技术集成产业。该产业的社会属性、知识和资金密集性、产业交叉性等特点,决定了只有依靠产业联盟才能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但是在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的构建阶段,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目前竞争环境的紧迫性,政府是目前构建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的最有力的推动者。在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构建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发起人,应该负责联盟目标的制定、联盟成员的选择以及对联盟的运行进行管理的责任。另外,政府也应该参与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的活动,为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的产生和成长提供政策支持,并对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的运行进行合理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罗俊仪,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化基地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4月.

      [2]广东导航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制定调查研究报告[R].广东省卫星导航行业协会,2008年.

      [3]杨先河.中国现阶段GPS运营市场面临的困境与出路,财经时报,2007-6-12.

      [4]高玉荣,谢振东.广州市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5月,70-73.

      [5]高玉荣,谢振东.智能交通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其整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12月,60-63.

      [6]陈小洪,马骏,袁东明等.产业联盟与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

      [7]刘富贵,产业链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BrouthersKD,BrouthersLE,WilkinsonTJ.Strategicalliances:Chooseyourpartners[J].LongRangePlanning,1995,28(3).

      [9]吴文华,张琰飞.技术标准联盟对技术标准确立与扩散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44-47。

      作者简介:高玉荣(1969-),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智能交通规划与管理


  • 关键字: 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产业瓶颈;产业联盟
  •    责任编辑:admin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