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思考 - ITS文库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首页 > ITS百科 > ITS文库 > 正文

    全国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思考

    2019-05-29 09:31:44 来源: ITS114 评论:
    分享到:

    5月27日,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通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上海)城市智能交通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圆满落幕,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支野博士在论坛上发表《全国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思考》的主题演讲,本文为ITS114对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我是来自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支野,今天很荣幸受邀出席本次论坛。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以大数据为引领,助力警务机制改革,对全国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思考”。怎么选这个题目?总的来说,就是在今年的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特别提出要把大数据作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引擎和增长点。赵克志部长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说,要深入推进公安大数据建设应用。杜航伟副部长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深入推进智慧交管工作,实现信息主导警务、数据引领服务的目标。

    这跟公安交通管理指挥中心有什么关系?我认为推动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转型升级,提高对各种交通要素的监测分析研判和对各种警情预测预知预警能力,就是贯彻落实公安大数据战略,是公安交管深化应用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实智慧交管建设应用成效的直接。用一句通俗的话,把指挥中心建设好,对于公安交通指挥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既是一个面子工程,也是一个里子工程”。

    所以我今天主要想讲三点内容。一是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发展历程。二就是目前全国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建设应用现状。三是根据各地上报的最新指挥中心的建设情况,对指挥中心未来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发展历程

    我国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始建于1986年,从政策推进、技术变革两个维度不断推进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升级换代。从最初的以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监视系统122报警服务台为主要特征的探索起步期,到90年代末至2006年畅通工程快速发展和烟囱林立为特征的快速发展期,然后再到2015年之前,以信息系统集成、数据互联互通为特征。到目前为止,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升级期。

    blob.png

    目前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核心功能,我归结为八个部分。为什么归结成以下八个部分?其实就跟刚才阎主任说的一样,是对应了部交管局各个业务处的功能、职责。秩序管控、交通执法、应急指挥、公路防控、研判决策、业务监管、勤务管理、服务宣传,其实是目前现在公安部交管局各业务处的业务。

    二、全国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建设应用现状

    目前来说,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城市级的建设较为完善成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建成公安交通指挥中心600多个,其中地市级有360个, 70%的指挥中心建成了集成指挥调度平台,其中只有九个省实现了全省统一指挥调度体系,从省级指挥中心可以直接的跟市县一线民警进行对话。36个大城市中,除了拉萨以外,其他城市均建立了系统全面、功能完善的指挥系统。

    从应用现状来分析,没有建立智能化应用效果评价的体系。所以我只能粗略把这些城市的应用效果做一个排列,这个排列借鉴了无人驾驶的分级思路。公安交通指挥中心智能化应用水平大概分为七个等级及四个里程碑,四个里程碑分为人工指挥、辅助指挥、协同指挥,自主指挥,以及包括这中间三个过渡的级别。然后我根据各地上报的最新指挥系统建设、交管警务改革的材料,对全国各个城市的智能化应用大概进行了一个分类。可以看到,里面没有交通指挥中心还处于人工指挥的阶段,大部分的中心城市及县级城市指挥中心处于辅助指挥阶段。

    blob.png

    东中部大城市及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处于辅助指挥向协同指挥过渡阶段。深圳、广州、杭州等少数大城市的指挥中心目前已经进入到协同指挥的阶段。协同指挥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把它们归到协同指挥阶段?我的理解是这样:这些平台基本实现了“四位一体+N”的体系。

    第一位就是情报大融合,在数据融合方面,基本做到了全国领先,积极融合各种动静态交管数据,积极实现跨部门的实时信息共享,积极地建立信息的研判、信息的关联;

    第二位是指挥的大集成。在指挥中心整合了各类业务系统,基本实现指挥扁平化;

    第三位就是通过大刀阔斧地开展勤务的大变革,实现了网络化,勤务部门联动,勤务分级分类;

    第四位是在监督方面有大体制,基本上实现对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交管业务的全流程、全链条的监管。

    基于以上“四位一体+N”模式,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的指挥中心、警务模式变革,转化、赋能给一些实战性的业务工作。由于时间关系,我只举三个例子。

    1赋能秩序管控

    杭州城市大脑,大家都很清楚,我也不再多说了。

    2赋能非现场智能化执法

    基于集成指挥平台,把车辆轨迹数据以及车驾管数据进行二次识别和时空轨迹分析,然后对假套牌车驾人机信息,以及货车非法载人、疲劳驾驶等等违法行为进行大数据研判。据统计,2018年通过智能化执法模式,全国共查处的假套牌车辆将近800辆,毒驾车辆约有1200多辆。

    blob.png

    3赋能交通安全风险评估

    我举长沙的例子,从数据汇集到研判模型得到数据分析再到预警推送,形成全流程的一个执法链条。

    blob.png


    三、未来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发展

    对于未来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的发展,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部局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

    目前部局层面还没有明确指导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建设应用的业务部门。所以我的建议就是部局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尽快明确全国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建设和应用的牵头业务部门和团队,尽快制定新时期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前的意见是1997年颁布的,20年过去了,当时的一些规定已经不再适应,急需制定新的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

    其次,组织完善相关标准,主要建立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避免各地指挥中心建设一味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与当地的交通指挥管理需求严重脱节,华而不实、投入产出比低。

    其三,加快部级指挥中心建设。目前在部级层面还没有统一的指挥中心框架。所以下一步我觉得需要推动部级大数据研判平台的深化应用,提升在全国层面为各地指挥中心提供服务支撑的能力。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于公安指挥中心建设应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目前要做到四个聚焦。 

    1聚焦交通情报的采集能力建设

    数据的质量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但目前全国应接入部级交通指挥中心的前端监控设备大概是90万,但已接入的只有60万,联网率还不理想。这是全国卡口的覆盖率,可以看一下,如果要实现全国层面的缉查布控,对违法车辆违纪的的溯源,卡口覆盖率还是偏低的。

    blob.png

    另外,目前车牌号码的识别率不到70%,车辆速度的识别率不到80%,道路交通流量的识别率不到70%。数据的质量问题早已存在,基于低质量数据进行的大数据研判、指导勤务模式改革,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所以我觉得第一步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先提升前端监控设备的联网率、在线率和质量达标率。先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重点节点的覆盖,今年公安部科技处下发了全国视频监控联网联控的一个评价指标方案,也是想以国庆七十周年为契机,督促各地尽快提升数据的采集质量。

    2聚焦强化交通信号灯的高效能

    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在用的交通信号灯大概有13万;信号控制机大约有10万台,其中国外品牌是20%,国产是80%;建成交通信号区域控制系统的城市大约有200多个。但是在2016年公安部推进两化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信号灯存在问题的比例大约超过了50%,下图是存在问题的比例的一个分布。所以我觉得各地要加快排查整改问题的信号灯。其次是积极推广“大数据+互联网+信号灯”交通控制技术。

    blob.png

    3聚焦交通安全风险研判与警务勤务的联动,强化源头管理

    怎么理解?就是目前各地都基本建立了安全风险研判的体系,传统的研判模式是研判到人车路就不再深挖,出一个研判报告,就结束了,没有跟勤务警务模式进行一个深度的关联。对于重点车辆的驾驶员或者失信人员,可以跟信用中国进行联合惩戒,加大失信惩戒的力度。

    对于有隐患的重点车辆,各地可与平台进行对接,提高精准打击能力。对于有安全隐患路段,要跟各地的勤务警务模式相结合,将隐患路段排查工作具体到人,加强考核评比,这样才能把隐患路段进行一个高效的排查。

    4聚焦强化信息系统运维能力的建设

    据统计,现在全国公安交通指挥中心专职专业维护公司的城市仅占35%。也就是说大部分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处于建设免费运维期后,没人运维、也不敢运维的状态。 

    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各地公安管理部门应该在建设过程中,前期一定要保证指挥中心建设的标准化,按标准体系进行指挥中心系统的建设。后期系统运维要保证专业化,要有一个专业公司来进行长期维护。今年部局也提出了一个创新运维机制的思路,充分应用新的技术,将传统的人工巡检向系统智能巡检的模式转变。

    blob.png

    第二方面,我和马老师强调的量力而行是一样的,各地公安交通部门一定要立足本地发展需要,聚焦实战运营,避免技术万能、过分追求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等建设。

    我就举一个交通信号控制优化的例子。为什么我认为哪怕购买了区域信号优化服务的城市,也没办法完全解决实施优化的问题?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目前我们对于个体车辆的驾驶行为、机非混合行驶、后路段的承载能力等信息采集,是不完整的。而对于优化目标,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基于这两点,即使我们购买了服务和先进设备,也没办法完全解决。

    blob.png

    所以各地交管部门一定要根据自身的需要,理性看待技术问题和热点的技术词汇。

    第三个方面是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一定要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性研究。这里我说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精准化,比如能不能提升复杂环境下车牌、人脸识别的准确度。在夜间、恶劣天气,能不能用一些声光电集成一体化技术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第二是提升智能化,进一步减少大量重复的人工劳动。举个例子,目前对于非现场执法取证的审核,大部分城市还是基于人工审核。据不完全统计,非现场执法,日均全国大概有150万宗左右,所以要用人工来进行图片审核的话,工作量非常大。能不能基于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技术,完善视频取证的标准,自动的去提取符合取证规范的交通违法图片。第三是提升服务人性化,结合公安部今年推的12123语音服务平台,就是想利用支持自然语言交流的客服,大大降低12123语音服务热线的人力成本投入。

    blob.png

    总之,伴随着智慧交管建设和“勤指情督”现代勤务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必将在新技术的帮助和赋能下,走向更智慧、更高效、更加现代化的新阶段!理想的指挥中心肯定是向无人化、高自主化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 关键字: 交通指挥中心
  •    责任编辑:刘艳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