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实战的城市公安交通管控平台建设思路 - 技术应用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面向实战的城市公安交通管控平台建设思路

    2014-09-23 17:36:48 来源:tranbbs.com   评论:
    分享到:

      摘要: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目前大中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是解决交通拥堵以及提高城市交通效率的主要手段。本文将从三个层面对如何构建面向实战的城市公安交通管控平台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从业务需求层面剖析城市交通管理需求层次模型。本节综合分析城市交通管理所面临的各项问题,提出城市交通管控需要解决的主要方面;

    第二部分,主要从管理主体机构组织层面,分析城市公安交通管理组织机构层次结构及职责定位;

    第三部分,提出面向实战的城市公安交通管控平台建设的体系模型。对平台的总体架构、主要功能、技术路线以及部署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部分城市交通管理业务需求层次模型

    1城市交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与机动车保有量激增,经济往来、社会活动密集,出行需求旺盛,交通资源有限,交通文化尚待积淀,行车难、停车难等已经成为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交通资源与交通需求失衡突显。

    交通需求是指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和物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各种方式进行移动的要求,它具有需求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需求目的的差异性、实现需求方式的可变性等特征。交通供给是指为了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它具有供给的资源约束性、供给的目的性、供给者的多样化等特征。从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特点可以看到:需求是可以调节的,而供给是有限制的,但供给必须满足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基本需求,保持交通运输系统在可接受的负荷状态下运行,否则城市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同样,由于供给的短缺,必须对需求进行调控,即需要进行交通需求管理(TDM)。

    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供给是调和矛盾普适的问题解决思路。从逻辑层面分析,城市交通规划、交通组织是影响交通需求供给关系的根本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去除无效出行,减少交通需求,是对城市规划的理想预期。但城市规划和发展是一个过程的积累,问题的出现往往超越当时的预估,城市建设更无法通过推倒重来的方式优化重组,所以通过规划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往往难以企及。在实际操作层面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陆续出台的各种限行、限购政策”及“提高出行经济成本的呼声”,这些举措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持续伴随着各种争议。

    调和交通需求与供给矛盾需要一套多层次、多维度的组合拳,更为切实可行的思路是如何通过管理与服务的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资源。城市交通管理措施需要多部门协调管理,如:衔接公交、轨道、长途、民航,形成联运能力,并通过多种手段分配公交优先、社会出行的资源配比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核心关注点是:深入分析以机动车为主的群体性交通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路网资源,组织规划城市路网交通格局,高效处置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确保交通安全有序、畅通运行。在实践中的典型落地模式有:在组织机构方面,有指挥中心、[设施科/信通科/科技科]、事故科、秩序科、考核科、车管所等;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从交通管控和信息服务两个方向构建公安交通管控平台;在主体应用模式方面,通过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分控中心-路面管控资源(设备设施及执勤民警),形成中心协同指挥与路面疏导互动态势,组织规划路网交通秩序,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快速处置交通事件,减少交通事故导致的通行路阻,强化违法取证处罚,规范交通秩序;在交通信息服务模式方面,向出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服务,发挥出行能动性,提高出行体验,形成组织管控与出行者主动出行互动的局面。最终达到均衡路网负载,提高整体路网通过能力,确保城市路网资源的高效使用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交通管理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分析问题的关键点,结合目前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现状,展望新一代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探讨交通管控系统建设思路、要点和应用模式。

    2城市交通管控的业务需求层次模型

    讨论城市交通管控模型,需要分析影响城市路网交通特性的主要因素,以下将从九个方面,由面到点、逐层剖析当下城市公安交通管控的层次模型。

    2.1确保主干路网有效通行是城市交通管控的基本工作面

    在城市交通运行中,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城市主干路网承担主要通行负载,机动车流是交通管理的主要对象,从宏观、整体的角度观察,城市主干路网有其基本的时空规律。基于城市基本路网通行规律,动态规划路网通达性与约束,充分发挥“人”在交通系统中的能动性,是确保交通系统有序、有效、自运行的基础性工作,也就是说:基于交通流信息采集分析进行的交通组织规划(路网渠化、路面隔离、标志标牌、交通信号优化控制)是交通管控的基础性工作。

    2.2加强重点时段、点段的疏导管控是交通勤务管理的主要工作

    在早晚高峰、节假日出行时段,干线主要交叉口、出入口及学校/商圈/行政机关/医院等所在地周边道路的交通状况对整体交通态势有显著影响,早晚高峰、节假日等高峰出行是考验交通管控系统满负荷运行能力的时刻。基于固定检测、移动终端实时数据,结合历史数据,通过交通流信息研判,预知早晚高峰时段、交通冲突多发点段,合理排兵布阵,做到未堵先疏,确保关键节点有序通行和突发事件快处尤为重要,是实现平稳度峰的重要手段。

    2.3各种交通事件是对局部道路通行产生显著扰动的主要因素

    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快速发现、快速处置、迅速消解由此产生的交通扰动是公安交通勤务调度的重点工作。经过近十年的金盾工程、三台合一、畅通工程、平安城市建设,基于语音网络的122接处警系统成为公安交通接处警的日常基础性指挥调度工具,城市主干路交叉口、重要点段视频监控已呈无缝监控的态势。

    在此大环境下,交通事件快速发现/接报/处置的应用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路段视频交通事件检测器主动发现、报送事故拥堵事件;(2)对重点路段视频分组,人工巡检发现警情;(3)借助实时路网交通流与历史数据的研判分析,根据路段交通流突变/异常给出交通事件预警信息,关联视频确认事件状况。被动接报与主动发现均成为基于事件指挥调度的重要手段,完成事件的快速发现、快速处置任务。

    2.4打击交通违法行为是交通秩序管理的主要内容

    交通违法行为是导致交通秩序混乱、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在城市机动车通行行为中,拥堵路段并线抢行、交叉路口不按信号规定通行、快速路出入口临时停车、商圈/学校/医院路段随意停车等给交通安全带来巨大危害,打击交通违法行为是交通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工作内容。

    交通违法取证/处罚作为公安交通管理的常规工作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在取证手段方面,以固定点自动抓拍取证为主,移动抓拍取证、中心视频动态抓拍取证为辅;在违法信息管理工具方面,建设统一交通违法信息预处理平台,汇聚多源违法证据,向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转递证据确凿、信息完整的交通违法信息。同时,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逐渐增强的是对违法多发时段、多发点段、多发行为的分析,对重点企业、个人违法行为的分析,对军警违法统计抄告约谈,明确管理方向和重点,提升管控效力。

    2.5执行交通安保特勤任务,为大型/重要活动提供安全、优先的道路通行权

    在社会运行活动中,[大型/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外事活动等]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在遵循全民共享通行路权的原则下,公安交通管理机关需为此类活动提供优先、安全、临时的交通通道,同时减少对社会车辆通行秩序的干扰。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将根据活动级别高低、预知时刻早晚、占用道路范围、活动持续时间等因素,提供方案特勤和任务特勤两种模式。

    方案特勤具有活动级别高、时间预知早、多线路占用/大范围交通影响、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一般需在保证通行线路绿波的同时,提供场馆及周边道路临时管制;任务特勤具有活动级别低、临时突发、通行线路单一交通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等特点,一般由指挥中心通过管控系统,快速确定通行线路,联动控制信号设备形成线路绿波,采用视频监控方式给予通行保障。

    2.6加强对交通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企业/车辆/驾驶人的重点监管

    公路客运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校车由于承载主体具有特殊性,其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交通安全源头监管的重中之重。加强对这些重点企业/车辆/驾驶人的管控,是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手段。在管控模式上,首先需完善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多部门联合管理组织机制,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掌握重点对象及其事故、违法动态。对交通违法行为多发的社会车辆及驾驶人,通过交通事故违法信息研判,动态形成重点对象监管黑名单,在车辆驾驶人办理业务时增加安全教育环节,或可借助卡口系统开展交通执法专项行动。

    2.7提升交通信息服务水平,为交通出行者提供及时、准确、个性化的交通信息

    城市交通管理者掌控整体路网交通态势,但每个出行者关注的是其个性化的路径规划和交通信息需求。传统模式下借助广播、网站、诱导屏单向群发交通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交通信息服务需求。依托互联网资源,向出行者提供个性化的实时路况、交通事件、施工占道、交通管制、交通气象、节假日出行预警等交通信息,提供个性化的交通业务办理通知、业务进程信息查询,通过互联网站/智能终端APP/微博/微信/短信等形式与交通参与者互动,在提供出行信息的同时,将信息消费者变成信息提供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交通信息服务模式。

    2.8持续进行管控措施的分析、评价、考核,是保障管控体系高效运行的根本措施

    经过多维度的交通管理需求分析,确定管控层次模型,经过各层级多部门执行实践,最终需要通过相应配套的后评价机制检验落实成效,为制定优化改进措施、奖优罚劣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大数据的交通流OD分析、交通指数分析及变化规律,可以为交通规划组织方案、交通子区优化方案的后评价机制提供量化评价指标;早晚高峰时段/点段预测、交通拥堵时段/点段分析、节假日拥堵时段/节点预警,将为警力勤务配置及交通设施布设等管控资源调整提供依据;交通[违法/事故][多发点段/时段/类型/重点对象分析],将为交通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9系统运维管理是保障交通管控信息系统健康运行的必备手段

    通过金盾工程、三台合一、畅通工程、平安城市等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洗礼,科技强警、信息主导警务的管理理念已深入各级公安交通管理者。在近十年的建设过程中,从外场路网路面感知设备/岗勤单警装备,到[分控中心/指挥中心][机房/大厅]IT设备,到各[业务科室/业务大厅]办公设备,信息化设备设施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系统日益复杂,各级交通管理机关对管控工具的依赖性增强。建设系统运维平台,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运维效率,保障信息系统健康运行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建设系统运维平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设备资产管理、运行状态监控、运维流程管理、运维分析评价。设备资产管理提供主要设备基本属性/点位分布/通讯/供电信息、设备生产/系统建设/设备运维供应商信息、资产/使用/管辖权益信息等;运行状态监控提供设备/网络/软件运行状态及故障报警信息;运维流程管理为[巡检/维护/修复]提供专业流程化管理工具;运维分析评价为常发故障时段、类别、原因提供分析展现工具。

      第二部分公安交通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定位

      公安交管机关组织机构设置沿两条主线展开,其一为负责城市路网及国省道交通安全管理的交警总队-交警支队-交警大队,其二为负责高速路网交通安全管理的高速总队-高速支队-高速大队。在省级节点,交警总队、高速总队由省交管局统一管理。在省市县各级节点,交警机关归对应公安厅/局管辖。上级公安交管机关对下级负有业务督导职能。组织机构关系图如下。

    地市交警支队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指挥单元,其直属/专属大队为作战单元。地市交警支队各机构横向展开,由分管不同业务领域二级机构组成,典型机构有:指挥中心、[设施科/信通科/科技科]、事故科、秩序科、考核科、车管所、交警大队等。各自职能简述如下:(1)设施科/通信科/科技科,负责落实城市主干路网交通组织规划和交通优化控制。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包括:道路/路口渠化、标志标牌、隔离护栏/减速带等;交通优化控制包括:交通流检测、信号配时、交通仿真等;(2)事故科,负责对交通事故进行现场勘察、责任认定、行政处罚及赔偿调解,负责事故逃逸案件侦破、人员伤残评定、车损技术鉴定;(3)秩序科,负责对交通违法进行取证、处罚;负责车辆通行证、道路施工占道行政审批、交通管制行政审批;(4)指挥中心,负责岗勤报备/检查;路况报备,交通信息发布;常规交通事件指挥调度、跟踪督导;重大交通事件快速响应、先期处置、警情上报、协同指挥;特勤任务方案制定、执行;警情汇总,态势分析;交通信息资源汇聚/交换/共享中心;(5)考核科,负责岗勤、专项行动、部门考核督导。县市交警大队有与此类同的下级机构配置。

    关联分析城市交通管控层次模型与各机构职能可见:指挥中心在警务活动、应急处突和社会联动中发挥龙头作用,在城市交通管控业务管理中,拥有直接指挥权、先期处置权、装备调用权、信息报发权、通报协调权、检查督导权、对外协调权等。指挥中心是面向交通事件快速反应,保证交通管控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控中枢。所以,单一城市交通管控平台建设须以交警支队指挥中心交通管控、指挥调度为核心,延展至由其他职能机构承担的交通组织规划、交通秩序管理、交通信息研判及系统运维管理业务协同展开。同时,指挥中心承担着信息中心的职责,提供资源汇聚、信息分析、共享交换功能。

    从纵向维度观察省市县三级交管组织机构:各级机构处于不同的管理节点,业务关注点不同,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负有督导、协调职责。所以,在各级平台建设时,需考虑省级交通管控平台与地/县市城市公安交通管控平台功能框架的差异性,并提供省市县管控平台警情报送、指令下达等协同联动功能,形成省市县三级立体公安交通管控网。

    省市县各级节点职能不同,关注点相异,但均有业务管理角色、业务操作角色以及系统维护角色。在管控平台建设时,需紧贴城市公安交通管理需求,面向不同层级、节点、角色,提供针对性的应用功能,发挥系统管控的实战作用。

  • 关键字: 城市公安 交通管控平台建设
  •    责任编辑:liujuan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