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以“四化”为抓手,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 - 交通管理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杭州:以“四化”为抓手,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

    2018-10-24 13:56:44 来源:交通言究社 作者:孔万锋/ 张建文 评论:
    分享到:

    导语

    近年,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交通管理逐渐成为了城市管理的重点、热点和焦点。交通管理者需要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发挥道路效率的最大化,保障交通出行与城市建设的平衡。今天,我们来看看杭州交警是如何以道路基础标化、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秩序序化、交通管理智化“四化”为抓手,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

    杭州全市面积1.66万km²,常住人口946.8万人,机动车保有量279.56万辆。城市主城区城市道路里程数2203.15km,路网密度6.2km/km²。同国内很多城市一样,杭州也“处在城市的发展、转型期,面临很多交通问题”。2017年,杭州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462.7万起,全市交通违法查处总量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据有关机构发布的交通报告,杭州由2015年全国城市拥堵排名第3名,下降到2017年的第45名,2018年第二季度排名第57位,拥堵下降趋势明显。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杭州“标化、优化、序化、智化”的交通秩序管理理念。

    以交通工程学为基础,“标化”道路基础

    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标化”是交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必须严格按照道路设计、工程施工、交通设施维护3个阶段,实施标准化设置和管理。

    1、工程项目设计管理标准化

    ▼道路工程“四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杭州交警按照浙江省实施条例及杭州市行政审批改革要求,全程参与道路工程与交通设施建设“四个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和同步验收使用。交警部门安排专人对道路工程项目进行审查。其中,重点把握了道路横断面、交叉路口、基地出入口、公交站点等安全性审查内容。对路口展宽、公交停靠站的设置、跨等级道路的衔接、基地出入口的控制、斑马线的设置等都做了相关的规范和处理。

    ▼建筑工程控源头。城市建筑是城市所有交通流OD源发性基础设施,前期的设计规模、车位、出入口直接决定后期的交通管理效果。杭州交警制定下发了《杭州公共或专用停车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岗位工作流程和职责》及《杭州公共或专用停车场(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岗位工作流程和职责》等文件,从规划选址、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项目验收等环节全程参与,并按照规范标准严格对机动车、非机动车配比,出入口设置进行审查、验收。

    2、占道施工抓红线

    城市占道施工管理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是降低交通影响的关键。杭州交警借助全市行政审批权力改革将占道施工交通组织由审查事项升格为行政许可这一契机,对占道红线的控制、施工时序的安排等方面掌握主动权。制定相关规范文件,对进件资料基础审查、占道红线控制、施工方案审查、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竣工验收等5个方面审查要点进行了规范。组织专家对施工交通组织方案进行评审,并加强与市建委、地铁集团等部门的对接,建立完善道路工程施工“占道红线、占补平衡”工作机制,刚性确保下降一级的占道红线原则(如双向六车道进行施工的,施工期间至少保持双向四车道通行)。

    今年上半年,在共有231个项目同时施工,车道总数减少494条的情况下,全市交通通行平稳有序,城市道路交通高峰延时指数同比下降12%,高峰平均出行时速达25.52km/h,同比提升6.1%。

    3、交通设施提“两化”

    ▼交通设施标准化提升。杭州交警以部局《关于推进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和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化的通知》(公交管〔2016〕230号)精神为指针,会同市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相关规范性文件,全面开展交通设施标准化提升工作。在推进交通设施“两化”工作中,严格落实“事前、事中、事后”的施工监管,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工作。2017年以来,杭州交警还开展了国际化交通标志标识建设工作,交通设施标准化工作从市区向城郊结合部进行延伸,完成市区132条道路标志牌和1130个路口信号灯的国标化提升改造,并在市区613条道路安装了4988块路名确认标志,完善指路体系。特别是从系统的角度,对城市快速路指路体系进行了整体性优化,进一步规范了立交互通和上下匝道标识信息内容。

    ▼交通设施标准化建设。近年来,杭州严格落实“未经交警部门审查和验收的道路不予开通”的要求,强化对新改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源头管控,以此来推动前端审查意见的落实,形成良性循环。2016年以来,审查验收了187条新建道路,对28个城市入城口、537条城市美化道路的交通设施按标准予以规范。

    以需求平衡为导向,“优化”交通组织

    杭州是人均小汽车拥有率最高的大中型城市之一,加之西湖、钱塘江、西部环山等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道路网系统部局先天存在较大缺陷。近年来,杭州交警紧紧围绕“道路资源寸土必争、信号配时分秒必夺”的优化原则,做好交通组织优化工作。

    1、处理道路“血栓”打通“瓶颈”

    道路上的“血栓”,就是道路的堵点,又称堵源,是指道路上引发交通拥堵、通行效率下降、安全性能减弱的单一性交通节点,一般发生在路口或具有复杂交通流汇集的路段上。杭州交警通过开展路口精细渠化、实施“四头”交通组织和道路“微手术”3个层级,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实施路口精细渠化。按照路权合理分配原则,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路口时的通行权、先行权和占用权要求,分别对“十字”路口、“丁字”交叉口、“环岛”及立交路口及支小路口实施路口精细渠化。

    “十字”路口:重点对进(出)口道机非隔离、车道优化、路口中心圈及转向轨迹线、待驶区、绿化端头导流线、非机动车转弯导向线、非机动车道进口道地面提醒文字、非机动车道出口标线、人行护栏长度和开口尺寸、行人等候区等10类要素进行统一标准,通过规范设施设置,确保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

    image.png

    图1:西湖大道建国路口

    “丁字”交叉口:重点对阶梯式机动车停止线、路口中心圈、非机动车转弯导向线、非机动车道出口标线等要素进行统一标准。

    image.png

    图2:西湖大道南山路口

    “环岛”及立交路口:重点对导流线线形、车道隔离设施等要素进行统一标准。

    image.png

    图3:环城东路解放路环岛

    支小路口:主要对主辅道进出口、机非隔离等要素进行统一标准。

    image.png

    图4:西湖大道城头巷

    目前,杭州还将非机动车、行人的路权保障延伸到了施工道路,不仅给出路,更千方百计保安全。据统计,杭州市区共设置可变车道路口317个,设置左转、直行待行区路口310个。

    ▼实施“四头”交通组织优化。“四头”即断头、转头、掉头、结头,主要是打通断头路、禁止违法左转、禁止违法掉头以及进行斑马线优化消除道路“乱点”,其中,交警部门主要牵头做好后3项工作。

    “禁左”(禁止违法掉头):对该节点的交通运行状况、拥堵成因进行分析排查,对交通流在不同时段下的流向、流量进行测算和评估,对措施实施后的绕行线路进行推断,以此评价该节点实施“禁左”或“禁止违法掉头”措施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合理性。

    斑马线优化:在符合人行横道线设置技术规范基础上,对行人过街需求、机动车车辆延误、驾驶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以此对道路沿线缺口进行封闭。

    近年来,杭州共实施了“禁左”321处,优化斑马线482处,封闭缺口189处。各点位通过优化,平均通行速度提高了7%,部分路段的交通事故总数下降了65%。

    ▼实施道路“微手术”。对无法通过路口精细化管理、“四头”交通组织优化措施解决的道路节点,则借助“微手术”对道路进行局部改造。近5年来,杭州共累计实施改造项目161个。

    image.png

    图5:交通改造项目

    2、清理道路“管壁”疏畅“通道”

    对于特定道路、特定方向、特定时间的规律性交通拥堵,杭州交警通常采用全线优化的交通组织措施,如潮汐车道、单行线及替代通道构建。

    ▼设置潮汐车道。主要针对通勤交通,结合杭州钟摆式、向心状潮汐交通的特征,借鉴台北“调拨车道”的基础上,在曙光路、保俶路试点潮汐车道组织。其主要特点:一是大胆使用了“4+1”车道划分模式,制定了城市道路“先潮后单”的整体策略控制;二是采用2个车道的潮汐车道和磁吸式道钉隔离的全新交通设施,灵活调节路段和路口上的潮汐车道分配;三是以智能控制和信息诱导为科技支撑,使得城市交通流按照设定的路径有序高效运行,以达到充分利用既有潮汐车道的交通资源。目前,杭州共设置了20条潮汐车道。

    image.png

    图6:潮汐车道

    ▼设置单行线。单行线是以局部限制来保障全局畅通的一项限制性交通组织措施,一般应用于支小路密度较高、配对性较强的“棋盘状”路网区域。区域微循环是单行线的“升级版”,对于消除路口冲突点、减少交通事故、提升区域通行效率具有显著成效。目前,杭州共有单行线283条,占主城区道路总条数的24%,在国内属于占比较高的城市之一,采用了主干道单行、区域单行、时段性单行等各种方式。

    ▼构建替代通道。在大型安保活动、道路施工等道路阻断,路网交通流发生重大变化时,构建替代通道,主动挖渠吸流,发挥快速走廊作用,使得城市交通流按照设定的路径有序高效运行,以达到充分利用交通资源。主要是通过路口车道分配、路口禁左等交通组织措施、信号协调控制策略、交通科技应用、路面一线管理等措施,形成符合大流量特点的替代通道,实现道路资源利用和通行效益的最大化,解决路网重大变化时的大流量交通;对临时性的替代通道构建中涉及路面标线调整的,使用预成型标线贴对地上指示箭头进行临时调整,节约成本,提高操作灵活性。

    image.png

    image.png

    图7:临时替代通道

    3、实施道路提速增效,提高“弹性”

    针对市区快速路隧道、主干道限速较低,道路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问题,杭州交警对设计速度、管理限速、法规限速等3个限速概念进行了再解析,结合杭州道路实际,采取3种模式实施了城市道路提速工程。

    ◆模式一:拆除道路限速标志,直接采用法规限速管理;

    ◆模式二:对提升限速5km/h~10km/h的,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发布通告予以执行;

    ◆模式三:调整限速差值超过20km/h(含)时,严格依法实施评论、论证、民意调查、上级公安机关批复等一整套法定流程。

    根据提速后评估,通行效率均较提速前大幅提升,各条道路断面通行能力提升约10~15%,交通总量上升约7%。

    以久久为功为理念,“序化”交通秩序

    “序化”是交通秩序管理的核心,交通秩序整治,严查道路交通违法也是削减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自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杭州交通违法查处总量持续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并取得了“两升一降”的成效,即违法查处总量进一步提升、通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交通事故稳中有降。在这之中,杭州始终将“贯彻好1个理念、处理好1对关系、创新好5类招数”作为“序化”的根基。

    1、树立“久久为功、法治思维”的整治理念

    所谓整治,整是措施,治是目的。整治是为了促成交通参与者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提高交通遵章率。为此,杭州交警坚持“精细管理、服务至上”的行动准则,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用足用好法律手段,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依法管理,让法律根植于每个交通参与者心中,使文明交通成为自觉的行动。

    2、处理好主城区与城郊结合部的关系

    2017年以来,杭州交警在管理中发现,交通事故的发生半径开始向城市外围区域蔓延,电动自行车的出行距离拉长了三分之一,出行高峰开始整体前移,交通参与者的关注焦点开始出现在城郊结合区域,这要求交警部门在做好主城区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工作的同时,需强化对城郊结合部区域及公路的管理。

    ▼借好力。借助“两治一整”——治理超限超载、治理“黑车”、整治交通乱象专项行动,杭州交警积极发挥交通联合执法整治机制,坚持路面联合执法、行业监督管理、属地源头管理、舆论宣传报道四轮驱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开展电动自行车、工程运输车、低速电动车、农用车等违法联合整治。

    ▼强基础。道路是交通管理的基础,行车环境的好坏对安全形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往往城郊结合部的最大问题就是道路验收不全、交通安全设施缺失。为此,杭州交警以“边整边排”为原则,摸清辖区道路底数,按照“未通车未验收、已通车未验收”,倒排道路验收计划,加快推进验收进程,重点对已通车未验收道路交通设施的查漏补缺、优化完善。

    ▼用好人。改变原来警力向核心管理单元倾斜的分配原则,根据实际管理需求,对城郊中队相关警力进行及时调配。同时,积极向外借势借力,争取管理力量,做好交通管理队伍的统筹。

    3、创新好5类办法

    ▼创新电动自行车治理。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市62个执勤岗亭建立了电动自行车违法现场教育点,进行“现场手抄交规”、“体验执法”等,2017年,现场警告教育电动自行车违法77.2万人次。

    image.png

    图8:电动自行车违法现场教育点

    ▼创新违法停车记分管理。在浙江省率先实施违法停车“罚款+记分”处罚,2017共对60.2万起违法停车行为予以记分处罚,2018年上半年查处36.3万起,城区主次干道违法停车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坚持“疏堵结合”,抓好配建停车位前端管控和路内停车泊位的清退工作。在新建小区、公建项目的方案、施工图和竣工验收等每个审查阶段,对配建的停车位数量、尺寸、位置等要素进行严格审查。目前,主城区共有配建停车泊位80.89万个,平均每年新增配建停车位8万个左右。此外,自2013年起,交警会同城管部门开展了“退路入库、还路于民”行动,对公共停车场周边、主(次)干道上的路内停车位实施清退。截至目前,杭州主城区路内泊位已从原先的7万多个下降至3.1万个。

    image.png

    图9:清退主(次)赶道上的路内停车位

    ▼创新电子卡口图像挖掘。深挖市区1045个卡口点数据,利用图像二次识别技术,查获开车打手机8.1万余起、不系安全带40.7万起,取得了明显治理效果。

    ▼创新重点违法精准打击。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精准开展“清雷”和“追违清库”行动,共查处6.9万辆多次违法未处理车辆,查处套牌、假牌、非法改装和逾期未年检等重点违法车辆9.6万辆,查获毒驾人员175人。

    image.png

    图10:“清雷”和“追违清库”行动

    ▼创新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共治。通过杭州公安“警察叔叔”警务APP、支付宝、交通拍客等多种渠道,发动群众举报交通违法行为9.6万起,审核采纳3.1万起;深化开展单位认领、志愿者参与、初学(增驾)驾驶人交通安全上路体验等工作,提升交通文明水平。

    image.png

    图11:“警察叔叔”警务APP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智化”管理新模式

    自2017年7月上线运行基于交通治堵的“城市数据大脑”V1.0以来,市区2个试点主干道平均延误分别下降15.3%和8.5%,萧山区5平方公里试点范围内平均通行速度提升超过15%。

    1、加强技术突破,推动项目落地

    成功解决公安网与互联网数据交换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球机视频监控事件自动报警、交通实时状态判定和预警算法、人工智能反哺信号控制系统”3大技术突破,推进城市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使用。2018年3月新版视频分析报警系统上线后日均报警2500余起,准确率从原来的91%提升至95%,事件发现至报警的平均用时缩短至20秒以内,大大提升了交通管理工作效能。

    2、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治理能力

    ▼数据整合从单一到多元。摒弃“数据己用”“交通专治”的固有观念,建立完善“党政主导、公安牵头、部门联动、企业支撑、群众参与”的多元共治综合协调机制,有效整合规划、建设、管理等多部门、上下游、前后端的数据资源,打通数据壁垒,加速数据汇聚,促进数据融合,共同完善城市交通的制度、结构、方法、功能、运行等一整套治理体系,为促进部门协同治理“城市病”探索了方案和路径。

    ▼交通管理从被动到主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用历史和实时大数据作比较分析,找准交通拥堵的病象病因,推进交通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管理转变。由此推动指挥体系专业化、信号配时社会化、路面勤务动态化,着力构建安全可靠、开放共享、实时联动的城市交通治理生态系统。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图12:“城市数据大脑”V1.0

    2018年9月19日杭州城市数据大脑V2.0版正式上线发布,与V1.0相比,V2.0版本实现了全市域覆盖,支持各区、县(市)的分域应用,并在改善交通、服务民生方面实现了4项新突破。 

    image.png

    图13:“城市数据大脑”V2.0版,实现全市覆盖

    (文/杭州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 孔万锋;秩序处秩序科科长  张建文 )



  • 关键字: 杭州 交通管理精细化
  •    责任编辑:suyanqi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