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以客观冷静、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专业讨论 是交通安全发展的基石 - 交通管理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郭敏:以客观冷静、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专业讨论 是交通安全发展的基石

    2018-11-28 14:56:24 来源:交通言究社 作者: 评论:
    分享到: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讨论应客观冷静

    不应被情绪所左右

    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对道路安全的讨论,经常会集中在两个不同的议题:一个通常是公众提出的“这条路安不安全”,这是个朴素的问题;另一个通常是专业人员提出的“这条路是否符合规范”,这是个专业问题。在此基础上还会产生第三个议题:“符合规范的道路就安全吗”,这些议题在“11.3兰海高速事故”发生后就再次被热议。

    应该说,围绕这些议题的讨论是有益的。如果交通安全问题被理性地求证,共识就会慢慢形成。特别是“符合规范的道路就安全吗”这一议题,常常可能让讨论变得更加激烈,但这样的讨论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花更多时间去思考、梳理。然而,有时这些议题会交织在一起,并夹杂着各种情绪,令讨论难以产生结论,也难以达成共识。因此,在讨论这些议题前,应先厘清讨论的本质及讨论的规则,否则,讨论就会漫无边际,变成自说自话。

    专业讨论的目的是求真,实事求是,讨论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专业讨论中的质疑和指向只能基于事实的判断,而不应被情绪、情理所左右。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即使是专业讨论,若缺乏程序和逻辑的控制,也易受情绪影响,或因受不同团体利益的影响,使讨论无法持续,演变为针锋相对的争吵,最终令讨论没有意义。

    在还没有形成共识之前,不妨用一些朴素的问题,来初步了解这个议题的内涵。譬如,某一型号的飞机,虽然有上万次的安全飞行记录,但突然有一次坠机事故,大家是会问“这个飞机安不安全”,还是会问“这个飞机符不符合规范”?显然,应该没有人问“这个飞机符不符合规范”。安全和规范,这两个不能在飞机失事议题上划等号的名词,为什么会在道路交通事故上划等号呢?

     交通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

    应是“改进”而非“追责”

    一般来说,对于交通事故的调查应该分为技术调查、医学调查、行政责任调查、司法调查等。虽然对道路建设人员、交通管理人员履责的调查,也属于整个调查的一部分,不过,这样的调查,更多的是去了解程序、技术规范、行为准则、预案等规章的机制体制性缺陷。若要对个体问责,应在掌握足够的违法证据之后再进行深入调查。人人都会犯错,无心之错可以被理解,只要公开错误,社会会用自己的方式评判并对待犯错的人,或包容,或令其失业。但以无心之错为由来追诉刑责,无疑会使评判尺度变得难以捉摸。评判失衡,评判体系也易崩塌。

    在我国,责任调查的环节有时会在实践中被有意无意的放大,舆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或许更乐于看到快速定责、追责。不过,对交通安全而言,这样反而会阻碍问题的真正改进。责任调查过于被关注,会使交通事故的因、责、改进建议缺乏明确的界限,使“追责”而非“改进”成为事故的主要议题。

    当下我国很多交通事故中所反映出来的道路反面的问题,通常是由于一些规章落后于时代甚至存在缺陷而造成的。对于规章的梳理,也应是每次调查必备的过程。陕西8.10事故隧道洞口的安全问题调查,以及各部门快速的反应及全国性的整改,成为了交通事故调查的典范。

    建立从业者利益保障机制

    使事故原因分析讨论回归求真本质

    当发生交通事故后,震惊的公众随之发出追责的呼声,这是可以理解的社会情绪。此时,讨论“符合规范的道路就会安全吗?”这一议题并非为了追责,而是为了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解事故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事故发生后,专业的行政机关和专业调查者应以法律为准绳,按照相关程序规定做出专业的判断,但也要使交通从业者的正当权益得以保障。需要建立起合理的机制,避免迫于舆论压力而导致从业者无端被追责,或正当利益受损。在机制形成之前,从业者可通过专业发声表达从业者的合理诉求,但是,也要警惕这样的发声演变为抱团取暖,以从业者为名,变换概念、偷梁换柱地讨论专业议题,形成另一种舆论压力,使安全问题变成一团乱麻,损害了交通安全事业的发展。

    也许,当下悬在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非只是对立阵营的观点,还有需要改进的调查机制,但是固守某一方利益,希望把责任甩出去的想法,最终输掉的会是整个社会的安全。我们只有求真求实,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专业态度进行讨论,逐步厘清调查机制、规章的缺陷和改进路径,才能推动交通安全的发展,促进国家的进步。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郭敏)


  • 关键字: 交通安全
  •    责任编辑:suyanqi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