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外如何设计城市街道保障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安全? - 交通管理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看国外如何设计城市街道保障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安全?

    2019-02-22 11:24:20 来源:交通言究社 作者:闫星培 刘金广 评论:
    分享到:

    街道设计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基础,对营造安全、有序、文明、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意义重大。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坚持人本化理念,秉持精细化思维,科学开展街道设计,加强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安全,已成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重要课题。国外街道设计手册中关于“保障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安全”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理念及措施,有哪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值得思考?请看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分析。

    国外城市街道设计理念变革历程

    随着时代发展,全球城市设计师和政策制定者不断对街道设计理念进行反思审视,逐渐实现街道功能从“机动化”到“人本化”的科学转变,街道空间从“服务机动车”到“优先保障步行和骑行空间”的理性回归。

    阵痛期——

    交通需求高增长与道路资源紧缺的困境

    20世纪初,世界机动化快速发展,城市街道服务功能定位偏向机动车,政策制定者侧重于提高机动车通行能力和增加机动车道路容量,对城市居民步行和骑行空间需求考虑较少。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出行需求,城市普遍采取修建或拓宽道路的策略。但实践证明,不断增加道路设施、迎合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高速增长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增加设施供给不仅没有满足需求,反而吸引产生了更多新的机动化交通,造成道路拥堵。

    反思期——

    从“做大增量”到“做好存量”的博弈

    20世纪60年代,公众开始对城市“以车为本”发展模式产生质疑,意识到人和环境的重要性,应该“把街道还给行人”,加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国家和相关部门逐渐开始提倡步行优先、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等方法疏解交通。这一时期,精明增长、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被引入街道设计,城市发展更加关注舒适、友好的步行环境,推崇以人为本,认为“做好存量”比“做大增量”可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变革期——

    从“以车为本”到“人车共享”的理念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机动车迅猛发展,城市开始出现郊区蔓延化,造成中心城区功能衰落、人口大规模往城郊迁徙。公众对于街道建设的关注不再局限于机动化交通通行能力的提升,而是开始关注人的出行体验,认为街道空间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穿行空间,还应该促进街道多元良性发展。这一时期,街道设计理念发生重大变革,“完整街道”设计理念开始产生,更加关注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安全,给予采用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所有交通参与者平等路权。致力于打造既作为公共空间,又作为可持续交通网络的街道系统,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国外保护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安全经验

    随着街道设计理念的变革,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以及阿联酋等亚洲国家都加快对街道设计进行研究探索的步伐,开始重视街道共享、关注人的出行需求,相继出台了有关街道设计的导则或指引。其中纽约、伦敦、阿布扎比三个城市的街道设计手册较为经典,融合了先进街道设计理念和实践性措施,在推动城市和街道转型、提高公共空间品质,为公众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纽约街道设计手册》——

      基于人本理念的实践性工具箱

    为优化城市步行环境,使街道更加安全、友好,融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建筑、城市管理等多领域,纽约交通局牵头于2009年编制了第一版《纽约街道设计手册》。随着城市发展目标的变化,手册不断融入最新实践经验与设计理念,历经两次修订后形成2015年第二版,以期通过街道设计提供一个不断进步、富有创新性且安全、良好的城市道路环境。 

    blob.png

    图1:《纽约街道设计手册》封面

    ☛  街道设计理念:

    ※  突出以人为本。认为街道设计应该进一步加强路权分配,保障人流、物流高效运输,提升城市经济活力,优先为行人与自行车交通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设施。

    ※  强化系统设计思维。人行道,以及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隔离设施等街道管理设施是街道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体现,通过系统性、一体化的规范设置,提高街道步行可达性。

    ※  注重精细化设计。针对街道空间不同控制要素,以工具箱形式详细说明其主要类型、配置条件和设计要点等,并且评定该措施在城市中的综合应用指数。

    ※  践行社会共商策略。面向城市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开发商以及社区组织等多方面主体,建立所有街道设计要素合理分类列举,形成设计要素检索,搭建平等、共享、供多方讨论与评估的平台。 

    blob.png

    图2:纽约典型优化后路口一(图片来自《纽约街道设计手册》)

    blob.png

    图3:纽约典型优化后路口二(图片来自《纽约街道设计手册》)

    ☛  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安全主要措施方法:

    ※  人行道安全设计

    人行道的宽度与使用需求相匹配。人行道理想宽度建议为每码(约0.9米)每分钟约有12人通过。

    减少交叉口和路段冲突。对行人流量大的街道,尽可能减少在路段中增设机动车出入口。在较大交叉口缩窄或减少机动车道,实现交通稳静化。

    完善交通安全管理设施。设置中央分隔带、安全岛、交叉口缘石边坡,在较宽道路中设置清晰的人行横道标志,提升可视性。优化行人信号配时,同相位优先放行行人,确保行人安全过街。  

    ※  自行车道安全设计

    增强自行车道视认性。用白实线在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间划出较宽的缓冲隔离区,从视觉上清晰区分自行车骑行区和机动车驾驶区,防止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

    减少与路侧停车冲突。当停车道与自行车道相邻,或自行车道与停车道之间无物理隔离设施时,加宽停车道设计,一般不低于3米,在停车周转量大的区域也普遍适用该措施。

    设置自行车专用信号。对繁忙交叉口处的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通行进行协调信号控制。 

    ※  交通稳静化措施

    车道收窄或移除。在不改变车道数量情况下削减现有车道多余宽度,或者移除未充分利用的车道,重新分配给其他交通方式。

    道路线型设计。包括平面偏移设计(设置曲线行车道)、纵向偏移设计(在让路控制交叉口或低速行驶区设置抬高式交叉口或抬高式人行横道)。

    道路减速设计。包括道路接入口减速渠化,设置环岛,以及安装减速带、减速台、减速垫等。

    完善标志标线设置。在环岛、抬高式人行道等处设置专用警告标志,在不能物理隔离的道路上清晰施划标线明确路权。 

    blob.png

    图4:布鲁克林西六街实施“道路瘦身”计划前后对比图,改造后交通事故减少约25%(图片来自《纽约街道设计手册》)

    《伦敦街道设计导则》——

      精细设计、分类引导的规范

    伦敦市注重从长远的角度审视街道设计,致力于设计有益于步行和自行车,同时也为汽车服务的空间。伦敦市交通局2004年编制《伦敦街道设计导则》,并于2009年修订,旨在打造“与世界级城市相称的最好街道”,为城市创造一个更舒适、清晰、易辨识的街道空间,构建平等出行方式。 

    blob.png

    图5:《伦敦街道设计导则》封面

    ☛  街道设计理念:

    ※  注重人本化设计。将人本理念贯穿于街道设计整个项目,街道设计需考虑所有人群(包括弱势人群)、所有交通方式的通行和使用,开发适宜步行尺度的活动空间,通过提供安全便捷的设施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  强调整体协调性。确保街道空间整合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强调设计细节、设计过程的协调性,在项目启动阶段与实施阶段咨询各参与方意见,并通过反馈进一步了解需求以及项目过程中的合作方、各参与方的意见协调。

    ※  兼顾安全与功能。街道的设计与管理要体现安全性与功能性,例如,确保信号灯、标志标线、行人护栏等设施的易识别性,车辆行驶车速与环境相适宜,以及各交通出行方式的安全性。

    blob.png

    图6:伦敦城市行政、商业中心相关设计(图片来自《伦敦街道设计导则》)

    图中数字对应设计点:1 保留传统地砖和路缘;2 替换为嵌入式井盖;3 移动垃圾桶和控制箱至道路边缘;4 增大行道树的树坑土壤面积;5 移除行人安全岛的护栏;6 改善街道路灯并使其附在合适的建筑立面;7 街道设施统一为黑色;8 移除街道杂物

    blob.png

    图7:伦敦城市居住区相关设计(图片来自《伦敦街道设计导则》)

    图中数字对应设计点:1 保留传统地砖和路缘;2 替换为嵌入式井盖;3 保留传统护柱;4 改善支路入口设计,设置自行车道;5 改善自行车停车 ;6 移除高维护成本种植物以增加步行空间;7 优化标志保障自行车道通行;8 街道设施统一为黑色;9 移除不连续的道路标线;10 将街道路灯固定在合适的建筑立面

    ☛ 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安全主要措施方法:

    ※  人行道安全设计

    将人行道分四段控制。将人行道分为路缘带、街道设施及种植带、步行带和建筑沿街段四段空间,具体宽度需根据不同街道环境进行调整。当道路车速超过50km/h,通过加宽街道设施及种植带使得人车隔离。

    防止路内停车对步行的影响。避免停车港湾与行人之间的冲突,规范停车港的尺寸,其中小汽车、出租车及摩托车停车位宽度在1.8m以上,可装卸货物的停车位宽度在2.4m以上。

    ※  自行车道安全设计。严格要求所有骑行设施符合《伦敦自行车设计标准》规范,并根据道路是否有装卸货物及停车需求,将自行车道分为强制自行车专用道和推荐自行车道。并积极优化道路交叉口的自行车通行条件,鼓励设置自行车优先等待区。

    ※  交通稳静化设计

    通过增设安全设施规范行车秩序。路段设置安全隔离护栏,实现人车分流,为强化隔离设施的视认性,建议考虑设置其他替代隔离墩功能的街道家具,例如采用高而不滑的路缘石。

    调整过街设施位置方便行人通行。过街设施不一定被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要根据行人习惯路线,设置在过街距离最短且方便到达的位置,避免在设计中出现改变行人路线的护栏。

    简化街道设施加强功能整合。将指示路牌挂在路灯灯柱上,以及将路灯、交通信号灯、步行等待按键整合为一体等,使路面设施更整洁有序。 

    《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导则》——

      路权平衡的多元化技术指南

    2009年,阿布扎比市编制《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旨在创造安全街道环境,转变以汽车为主的出行方式,重视公交、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提高城市街道路网密度,多路径选择以提高街道的通行效率。 

    blob.png

    图8:《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导则》封面

    ☛ 街道设计理念:

    ※  以交通参与者需求为本。关注行人的需求,平衡多种交通出行方式,使街道网络能有适用于所有的交通出行方式。街道要保证所有人的安全,尤其是行人,其中应着重考虑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

    ※  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网络化街道,避免街道过宽,保证步行的安全性与舒适度。鼓励对步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加大投入,提高低碳出行率、交通承载力与出行效率。 

    blob.png

    图9:阿布扎比标准住宅区主干路断面设计(图片来自《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导则》)

    ☛ 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安全主要措施方法:

    ※  平衡多元交通功能需求。为保障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在促进机动车通行与可达性的同时,将行人步行性与宜居性作为首要目标。引入“环境协调性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街道所在城市片区的环境属性,并结合道路承载力属性,构建街道分类矩阵,以此作为不同街道在速度控制、车道布局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策略与指引的重要前提。 

    ※  明确通行优先权。确定“机动车-自行车-公共交通-行人”逐级递增的通行优先权等级,根据街道功能特点,划分为24种街道类型,通过对每种街道功能分区,分别设定其断面尺寸上下限值,以确定整体街道断面尺寸。

    ※  依据交通特性精细化设计。确定以1m/s的人均步行速度测算通过交叉口时间,将步行区域按照临街活动、步行通行、街道设施区、隔离缓冲四段进行分段控制。自行车道设计速度确定为15-20km/h,综合考虑自行车骑行尺寸设定自行车道宽度。

    blob.png

    图10:抬高式人行横道设计(图片来自《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导则》)

    blob.png

    图11:用作行人过街的减速台设计(图片来自《阿布扎比城市街道设计导则》)

    国内街道设计中

    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安全对策思考

    街道是一个城市社会、政治与商业的动脉,也是城市最具潜力的公共空间。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城市街道安全设计至关重要,现已对“优化交通出行结构、保障行人与自行车路权”等举措达成一致共识。当前,我国仍处于城市快速发展重要时期,机动车保有量增势明显,并且尚未到达下降拐点,城市高架桥、快速路以及宽大马路的建设,无一不是在体现“以车为本”的发展导向,进而使得城市机动化交通远超其载荷。路权分配不平衡、空间利用不充分,致使行人、小汽车、公交车、货运车、外卖快递员等道路使用者出现“抢街”的混乱场面,加剧了交通拥堵,造成更多安全隐患。根据公安部交管局2019年重点工作部署安排,“开展城市交通组织优化年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有必要以开展该活动为契机,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思路,立足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实际,进一步强化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安全规划设计,努力创造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科学化推动城市街道协同治理

    ☛ 牢固树立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优先理念。从城市长远的品质和竞争力考量,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行人、自行车通行需求,打造步行和自行车良好出行环境,加强与公共交通、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协调整合,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 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等为抓手,研究本地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特征,强化系统治理、协同治理、科学治理,从交通安全管理端主动发现问题,剖析规划设计、运营维护等环节的细节缺失,形成专报积极推动本地党委政府重视,推动建立社会共商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协作。

    ☛ 精细化设计管理街道空间。摈弃传统“以车为本”的道路分级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重新对街道进行分类分区,坚持工匠精神,避免单纯唯技术标准论而忽视路权保障。针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通行空间不连续、不安全、不清晰、不舒适等问题,开展相关交通组织优化保障措施专项研究,形成符合规范、观点鲜明、操作性强的优化设计指南和工作导则。

    强化“存量治理”思维

    精细化设计慢行系统安全措施

    ☛ 充分挖潜交通设施效能。规范设置交通标志、标线、护栏、隔离栅等管理设施,通过收窄交叉口尺寸、减少路口转弯半径等微改造、微创新措施,降机动车速度,保障行人安全。

    ☛ 有效采取交通稳静化措施。通过设置减速带、改变道路线型、缩减路口过街宽度等措施,改善道路通行环境,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减少机动车与行人、自行车的速度差,减少交通事故,减少致命性和非致命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 重点关注交通弱势群体出行需求。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行走速度慢、行动不便等过街特性,显著区分出步行道、自行车道和公交车道,完善无障碍设施,适时采用行人过街安全岛、路面闪烁灯、倒计时交通信号灯、提高照明等措施改善交通安全,确保路面交通设施的规范设置和整齐有序。

    加快完善我国街道标准体系

    创新应用夯实街道安全设计基础

    ☛ 积极开展我国标准规范的研究。借鉴国外经典的街道设计指南,结合我国道路交通特征,从街道空间分配、道路宽度、交叉口设计、路段出入口设计、交通稳静化设计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构建我国城市街道设计相关技术规范体系。

    ☛ 进一步系统研究国外标准规范。不仅要清楚国外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内容,还要了解设计背后的设计机理、流程方法及适用条件等,为编制我国相关标准规范提供支撑。

    ☛ 研究建立全周期评估机制。充分考虑行人和自行车交通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构建“设计前、设计中、设计后”的效果评价机制及方法,确保街道安全设计的实效性。 

  • 关键字: 城市街道 交通安全
  •    责任编辑:刘艳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