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直道”到智慧高速 ,跨越千年的速度与激情 - 公路信息化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从大秦“直道”到智慧高速 ,跨越千年的速度与激情

    2020-06-16 09:49:19 来源: 中国网财经 评论:
    分享到:

    2000多年前,一次交通事故转动了历史的车轮。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这两个因为路况不好的男人拉开了反秦的序幕,秦朝也开始迎来了命运的倒计时。

      这个帝国刚刚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速公路网络——大秦“直道”。

      站在今天向2000多年前回望,一代又一代的决策者实际上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在动态环境下,实现“车、路、人、交通环境”等要素在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相互映射,为陌生人、载具、交通设施与道路管理者之间找寻到彼此大规模协同合作的规则。

      当下,智慧交通雏形已现,数据世界敲开了物理世界的大门,道路开始有了“意识”,它尝试去理解人和跑在它身上的一切事物。而作为对便利的交换,人们开始逐步让出道路决策权乃至驾驶权。

      秦直道——从前“车马慢”

      秦始皇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四通八达的直道。秦直道路面最宽处约60米,常规的也有20米,遍布秦国的直道就像动脉一样,将帝国的军队、政令、粮草从帝都咸阳传递到全国各地。

      秦直道是为军事行动而生的,汉时则变为皇帝的御道,且不准旁人随便行走。因此,连碰瓷的都不会选择来这里,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也无从谈起。也就是说,秦直道上人、车、路和道路管理者之间的协同近乎为零。

      新中国高速公路——突飞猛进

      鉴于这是初代目的高速公路,不能奢求太多,我们快进到现代。

      前面说到,秦直道的诞生是因军事行动的需求。事实上,现代高速公路的诞生跟战争也有关系,一些路段被要求可以起降飞机,据说反光水泥柱的设计就是出于为飞机导航的需求。

      1988年大陆第一条现代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它全长只有20.5公里、道宽55米,设计时速每小时120千米。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开始根植人心,到2019年底,中国已拥有了14万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居世界第一。

      高速公路信息化——曙光乍现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带来了新的革命,以通信、监控以及收费为代表的三大系统推动了现代高速公路实现了高速公路的数字信息化。

      那么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先是用途上,“没有阶级上的限制,和以前专为军事政治上的便利而设的交通事业不同。”

      再来看要素之间的协同。信息化的高速,彼此之间的感知基本上是做到了,管理者的管理调度能力也似乎有了点门道,但距离协同还差了一些。

      比如,老司机们之间的协同。行车记录仪已经给出了答案,行车记录仪可能是世界上最精彩的搏击秀。

      再比如,管理系统与人、车、路的协同。想到这,满墙都是显示屏的画面顿时在小盾脑海浮现,如同置身在NASA火箭发射中心一般。

      但这仅仅是看似酷炫,传回的画面在人的视野中只能看个大概。比如是否发生堵车、是否发生交通事故等。如果这是一种病,发现基本就是晚期了。事前预警、控制和调控基本无从谈起。

      智慧交通——贯通数据世界和物理世界

      智慧交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现在可以找到一些雏形,沪杭甬高速柯桥—绍兴的智慧高速试验路段正式运营了半年,这里的智慧化应用场景及成果基本呈现。

      该路段每隔250米布设毫米波雷达和视频数据设备,这些设备不分昼夜地感知车流、车速以及一切异常,并源源不断地发送信息给后台大脑;通过沪杭甬大数据平台及算法应用,帮助司机精准计算行程所需时间,推荐最优路线。

      “时间数据5分钟更新一次,大数据平台根据采集到的前方车流量与车速算出。”浙江省交通集团沪杭甬公司运行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建新介绍说,“智慧高速直接反应给司机的感受就是更安全、更快速,司乘人员精准获悉车道的实时通行情况、路况信息;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出现故障、发生事故需要帮助时,依靠设备和后台分析可以主动发现,提高了事件发现的及时性,为保畅通、保安全赢得了主动权等。”

    image.png

      其实,智慧高速的背后主角是一个大数据平台搭建的“智慧大脑”。

      参与建设大数据平台的同盾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大数据平台连接了车载终端、智能路侧系统和通信平台三大主体,通过ETC门架设备、毫米波雷达设备、视频结构化设备、交警卡口设备等20多个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实时接收数据。目前累计已经接收146亿条数据,每天新增接收数据将近3亿条数据,从数据的接收到数据加工和产出,数据实时率达到毫秒级别。”

      在大数据平台的指挥调度下:

      车--变成数据感知单元,逐步开始与各路侧数据交互,为后续的车路协同打基础。

      司机--及时而全面知晓路况信息。

      路--道路利用率大大提高,可以针对特殊情况有序放开或关闭硬路肩。

      管理部门--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管控,不再依赖第三方导航,完全自主可控靠自己的路侧感知设备和数据支撑运行监控。

      经过半年多的运行,试验路段的道路平均车速提升8%、通行能力提升20%、道路拥堵时间降低10%、拥堵指数发布、出行时间预测准确率达到90%、道路行车事故下降10%、救援时间缩短10%,道路运营环境更趋安全、交通秩序明显变化。

      智慧交通改变了什么?

      智慧交通的秘诀在于用数据刻画物理世界能力的出现,用人工智能分析数据世界能力的提升,进而打通了从数据世界到物理世界的通道。它将现场感知、车况预测以及实时决策做到微秒级反馈,人、车、路、管理者都被全面连接在一起。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最大的颠覆在于,它们将使“物学会读人”,智慧交通也正在让路开始读人、读车成为现实,摄像头、传感器、通信系统等就像是插在高速公路身上的探针,借助大数据平台这个超级大脑,高速公路开始拥有“感知”和“意识”,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情形,道路开始尝试去理解人和跑在它身上的任何东西。

      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为了全局最优解,将决策权交给智能设备。比如,我们路线的决策权已经让渡出去了,自动驾驶实现之时,我们也可能放弃驾驶决策权。

      这仅是开始,智慧高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用它沉默的力量和独有的方式,迎接和目送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穿行的每一辆车、每一位旅人,犹如江湖大河一般,在日日夜夜,世代罔替地塑造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明。

  • 关键字: 智慧高速
  •    责任编辑:刘艳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