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与空间中“寻找”生态之路 - 人物访谈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在交通与空间中“寻找”生态之路

    2021-04-15 16:38:06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薛彩云 梁微 评论:
    分享到: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从小对地理感兴趣的朱高儒,很早便找到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广纳新知,系统学习了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遥感与GIS等理论方法。

    如果说因为空间,有了地理学,那么对于朱高儒来说,因为空间与交通的结合,毕业后进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工作,找到并坚持了“交通生态”这一研究方向,至今已有9年。在美丽中国建设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征程上,他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学科研究前沿、典型重点区域,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支持下,持续深入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共同推动了多项国家规划和政策出台,相关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他还入选了2020年度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

    事物普遍联系 驱动科研灵感

    采访朱高儒,刚到办公室坐定,他便开门见山带记者走进了交通生态研究的世界……

    “交通基础设施在这儿建和在那儿建不一样,这么建和那么建又有不同。”朱高儒称自己的研究是在“寻找”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道路。

    “地理学以综合性、区域性为特色,以空间化、定量化为手段,这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视角。”朱高儒说。具备地理学专业背景的他,擅长将公路水路交通、生态环境要素、规划建设阶段、国土经济因子等统一到一个系统的框架下,并以“交通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的主题将其联结。

    把空间适宜性研究引入交通规划布局,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深化景观生态学研究,将宏观效应与微观实验结合分析……“科研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不要给研究设定边界。”朱高儒告诉记者,他不管看到什么,总是在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与交通生态的关联,分析其中有没有科学问题,能不能空间化,能不能定量研究。

    2015年,朱高儒作为交通运输部第四批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扶贫组成员,挂职阿坝州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两年时间里,朱高儒深入一线,研学交通知识,传播推广公路规划建设和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与技术。这些工作与其他项目整合为“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技术与政策研究”,获得了2020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很幸运和珍惜能身在好的时代和好的平台。”朱高儒说。得益于部规划院对科研的重视和对青年的培养,他近年来攻克了多项复杂难题,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出版学术专著4本,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起草行业标准2项。

    “做研究的魅力就是刚翻过一座高峰,就会看到下一座;每取得一个阶段性成功,都会化作下一次奋斗的动力。”朱高儒说。工作以来,他在研读文献中获得启迪,在项目研究中提炼论文素材,在边学边干中服务我国交通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渤海等围填海密集区港口群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公路网空间优化与绿色建设。

    理论与实践互动 重视“微创新”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综合交通网的中长期规划,全体编制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两年时间里,朱高儒作为规划纲要专班骨干全程参与。他不仅按照分工高质量完成了环境影响与约束评价专题研究,还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敏锐认识到交通网络与国土空间的依存关系,创新提出并完成了综合交通基础节点专题,建立县域单元空间要素数据集,分析得到三个级别600多个中心节点,有效支撑了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通道布局。

    不管是传统项目还是新兴课题,他都在工作中寻找“微创新”的可能性,比如指标量化、方法改进。每当有新方向、新任务,他从不会因为“以前没研究过”“没有创新点”而打退堂鼓,而是把这些新任务当成新机遇,迎难而上。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朱高儒的学术研究源于大量实践,体现出强烈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川藏公路康定段生态边坡和观景台、国内首条低碳高速公路渝蓉复线、福建东山环岛旅游路、长江港口岸线整合与生态建设……都凝结了他和同事们的集体智慧。

    面向公路网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他主持的部重点科技项目“三江源地区公路建设规划评估与政策”等研究,围绕在生态敏感脆弱区公路“能不能建、在哪儿建、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怎么管”等5个问题,首次基于建设必要性和生态友好性创新了公路环境可行性定量分析技术,提出了大型保护地公路建设系统性政策工具包和推进路径,研发了高原公路生态保护关键技术及有关技术政策,被鉴定为国际先进。

    “滚动式”研究 做有用的“螺丝钉”

    “他基础扎实,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善于组织,乐于助人……”作为朱高儒入选部规划院青年科技英才的导师、环境资源所所长徐洪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朱高儒“学霸”的另一面。

    “不管给他什么任务,他都能拿下,同事们也很信任他。”徐洪磊说,“在单位有难事找高儒、有新事找高儒、有急事找高儒”成为大家的共识。

    踏入交通生态研究后,他总想比别人多学一点,经常出差在外。而通常他研究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艰苦,他以求真务实精神和实现社会价值为追求,乐在其中。

    “调研和学习总会给我带来新的启发。”朱高儒介绍,博士期间,他就开展了海岸带环境变化的研究,工作后,越来越认识到港口在陆海统筹开发保护中的关键作用。2016年,他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渤海港口群填海造陆的综合生态影响与环境调控”,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港口疏浚土以往用于填海实现动态平衡,在围填海禁令后只能远运外海抛泥,可能带来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朱高儒说,“这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希望通过研究推动港口生态建设技术进步和围填海政策优化,支撑港口群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一直关注高原公路和港口围填海?“做项目不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我们的研究是‘滚动式’的,需要持续不断关注学术前沿和行业动向。”朱高儒说,“在典型生态敏感脆弱区研究综合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工作以来,他共参与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负责项目28项,有时手上同时进行的项目有10多个。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结合,新领域项目和传统项目搭配着干,把项目当做论文来做,节假日也在查资料做模型……保持高产出,离不开他勤奋拼搏的精神。

    时间安排如此满,如何做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朱高儒喜欢钻研,他和爱人在北大结缘,有着共同的学术理想和人生追求。“我们都是一路奋斗过来的,要努力做一颗有用的螺丝钉,做有意义的事。”朱高儒说。

    “高儒会主动寻找一些对行业发展、国家发展有用的课题。”徐洪磊眼中,朱高儒是一名“自驱型”科研工作者。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入加速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朱高儒立志聚焦“综合交通生态效应与空间优化”研究,优化相关理论和改进关键技术,提出交通网络与生态网络协同发展对策,推动实现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研究越多发现未知越多,越认识到自身不足。”朱高儒认为,在交通生态科研方面,很多机理、规律都有待研究,才能支撑技术和模型,从而指导实践。他相信,背靠院里、所里的一流平台和创新团队,自己的科研道路能越走越远,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交通强国建设能越来越好。

  • 关键字: 智慧交通
  •    责任编辑:黑萝莉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