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四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平衡点 - 人物访谈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张四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以及生存与发展的平衡点

    2022-11-21 09:30:41 来源:ITS114 评论:
    分享到:

    疫情三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三十余年。人说三十而立,但疫情给了这个“立”很大的磨砺,包括业内的从业企业。吃了三十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红利后,智能交通(ITS)集成商还能以此前的模式发展吗?市场增长乏力,央企国企涌入,ITS集成商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为中国智能交通行业的一面旗帜,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网科”)又如何看待当下的市场?在2022‘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期间,ITS114采访到了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四海,并就“疫情与市场”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信息量较大,ITS114也删减了部分采访内容,相信您读完之后,也会有一些思考和想要交流的冲动。

    image.png

    竞争加剧与修炼“内功”

    喜忧参半

    市场格局的变化,对智能交通集成商而言,喜忧参半。从大环境来看,包括智慧交通在内的2G业务,已经呈现出国进民退的态势,参与市场竞争的集成商也都能感觉到,央企、通信运营商等,更多的参与了2G信息化项目。对于传统ITS集成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市场竞争的加剧,而且这种竞争加剧是不可逆的,至少未来十年会是这样,可能有人认为过去十年中,今年是最差的一年,但2022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疫情三年,很多事情都慢了下来,整个行业都有了停下来复盘、思考的时间。尤其是需求方面,从追求创新到回归需求,企业也不再急功近利,为追求创新而创新,为获得项目而堆砌系统,推高项目投资规模。在需求变化的大背景下,疫情三年也给了大家修炼内功的机会, 重新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完善技术和服务。如何在生存和未来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就考量着掌舵人的定力和智慧。以海信网科为例,尽管和大家一样遇到困境,但网科仍在保持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张四海强调,现在加大研发投入其实是逆向而行,但企业首要的任务还是先生存,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明天,但可能今天投入太多,就看不到明天了。当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点,当企业今天的生存都有问题时,自然就无法顾及明天的发展,而有利润的企业,则可以控制利润规模,加大研发投入,张四海就表示,海信网科今年的订单中规中矩,虽然利润压力大,但海信网科还是放眼未来,在研发上适度加大投入。

    实际上,就ITS114采集到的一些智能交通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报来看,的确有一些公司在利润下降的同时,增加了研发投入。

    总的来说,市场环境变化非常激烈,但也给真正专注于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提供了一些时间和空间。

    市场什么时候恢复元气

    尽管市场整体向上发展的趋势不变,但疫情尚未结束,即便结束后也可能会有较长时间的恢复期,这个恢复期有多长?企业如何选择?

    张四海指出,疫情三年,让很多地方财政不得不向疫情防控、民生方面倾斜,财政负责投资的新老基建项目要么延迟、取消,要么通过本地城投、交投等平台主导,也可以成立合资公司,但承建企业多需要在本地投资设企,也就是常见的“项目换投资”形式。有些城市把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公安安全防控等打包一起立项,项目包装得很大,然后以此为饵来做招商,想通过此引入大型企业入驻,不仅东部地区有此类现象,中西部地区也有。这种模式的弊端很明显,即项目质量很难保证,同时也对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危害。

    他认为,疫情结束后,最大的利好在于一些工作可以按计划推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随时可能中断。当然,投资下降是个必然的趋势,虽然交通基建的投资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增长的动力有回归“铁公基”的苗头,但财政资金吃紧是现实情况,投入的持续性还有待观望。

    而且未来几年可能都会延续这种情况,不会有太大变化。需要一定时间行业才可能恢复至疫情前。尤其是高速、港口、航空等老基建机会很多,会带动部分新基建的投入。

    需求的变化与海信网科的应对之策

    需求的变与不变

    由“虚”向实是近年来智慧交管市场呈现出的显著变化趋势,未来这种需求趋势会延续吗?

    张四海认为,从整体需求上来判断,客户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基于实际工作需求来考虑信息化建设内容、投入。但智能交通在国内发展三十多年,疫情影响只是行业发展大周期下的小插曲,行业向前发展的趋势不会变,即完善执法、保障安全、提升效率的总体需求不会变。与此同时,区域客户的成熟度会决定智能交通的应用需求是回归理性,还是追求“创新”。

    张四海呼吁一些有担当、有责任的企业,现在及以后都应该更好的、正确的引导客户,这是追求长期发展的企业应该做的,也是行业应该做的事情。现在疫情影响对智能交通业主单位的工作开展影响比较大,此前业主与业主之间的相互交流包括现场调研考察都比较多,现在因为各种疫情管控导致业主间的交流,尤其是线下交流相对少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更应该去接触业主,沟通了解需求,做前期正确的引导。

    此外,行业也可以想一些办法,比如说协会、媒体、研究机构等举办的活动,能让业主单位更多的参与交流。当然,三年疫情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外出有一些限制,公安系统又是较为特殊的部门,参与线下交流有一些难度,但疫情总会结束,而交流永不停止。

    这两年来,城市智能交通项目分布也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原来占市场中坚位置的1~5千万的项目数量逐步减少,而1000万以下项目明显增多,亿级项目尚未出现明显减少。这对于ITS集成商而言,是利还是弊?

    张四海认为,这种趋势本身就是需求收缩的市场表现,一定程度上也是客户需求回归理性的表现,这给一些认真做事的企业带来了机会。但这种趋势对于本地服务企业,尤其是有一定技术积累、有客情关系积累的本地企业而言是利好,但对于中大型ITS集成商而言,却不是很友好。

    市场需求的变化,更需要集成商更多的下沉。

    海信网科的应对之策

    张四海强调,对真正做技术积累、产品创新的企业来说,研发投资规模是相当高的,如果投入产出比太低,或者研发出来的产品、方案不能规模化应用,都无法让研发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以交通信号优化工作举例。交通信号优化就是一个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的工作,也往往是智力体力双密集投入的工作,一个支队配时中心往往需要5~10位配备专业民警和运维单位工作人员,更传统的做法是一年组织一两次配时专项整治工作,一次性投入几十余人来排查,同样费力。但如果有一个交通信号自动优化系统,一个系统加两三位常驻优化人员,复杂路口再加上远程专家支持,就能大大降低人力投入,从而大幅提高投入产出比。

    因此海信网科推出信号自动优化系统,形成了涵盖问题识别、成因分析、策略自动推荐、效果闭环评价的闭环流程,通过自动识别5类交通问题、自动分析4大类20种问题成因,进而自动推荐控制策略,并在方案运行后通过三维评价以全城自动巡检代替人工逐个现场巡检。以兰州市天水南路为例,过去需要17天完成的信号优化工作,如今7天即可完成,工作效率提升60%;在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0%的情况下,取得高峰延时指数下降3%的效果。随着配时中心越来越贴近交通管理工作一线,张四海认为,配时中心在未来很可能会和交通管理指挥中心融合到一起,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些系统对于数据分析、治理能力要求非常高,而大数据是海信网科云脑核心能力之一。目前,海信网科在大数据方面已构建起两大能力,其一围绕畅通、安全等7大类153个业务场景,积累了数百种业务应用模型,再者打造高效专业的建模工具,降低数据分析门槛,将建模周期由天缩短至小时。包括数据底座、中台系统等已经在交通缓堵、公交无人调度场景得到深度应用。

    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张四海表示,海信网科今天也面临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选择,尤其是在传统的优势领域——智慧交通行业,更应该找到第二增长曲线。海信网科也面临着产业升级问题,同时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过冬的粮食越多也就越好,所以海信网科也在考虑引入一些战略投资,也都是其正在考虑的事情。

    海信网科也在考虑做智慧城市的运营商,通信领域有运营商,城市信息化运营也可以有运营商。当然最主要的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仍在增长的市场在哪里……2022年是海信网科集团的变革年,海信网科也在考虑变革,但是变革不能脱离发展,所以第二增长曲线应该还是会聚焦于产业本身。

    要找到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还要搞清楚,要从哪些方向上去做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开发投入,技术发展很快,投入不可能面面俱到。

    张四海强调,企业是要转型变革,但不是要把过去推翻,而是要基于已有优势,在熟悉的赛道去寻找,培育。

    海外市场开拓的机会与路径

    当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品、技术、服务、模式等都趋向于成熟时,向外拓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尤其是国内市场增长停滞的时候,向外拓展也就要从计划到实践了。海信网科去年底宣布与山东高速集团联合中标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智能公交(世行贷款)项目,2022年3月正式签约启动建设。

    海信网科会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吗?

    其实从2022年年初,海信网科就显露了其想要布局全球市场的意愿。

    张四海认为,现在海外市场机会比较多,尤其在东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刚跨入汽车社会,机非混行现象严重,交通环境、机动车管理环境和国内二十年前类似,需求也多和当时的国内市场接近,因此中国经验可以很好的用于当地,加上现在国内智能交通已经大规模应用大数据、AI人工智能、云计算、5G通信、车路协同等技术,即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落地,也有竞争优势。

    海外市场的风险与火种

    当然,开拓海外市场的风险相对较大,壁垒也很多,所以大多是产品先行,以产品切入当地市场,包括营运车辆车载智能设备、信号机、信号灯、交通监控设备等,包括海信网科在内已经有不少企业在做产品市场开拓,而且业绩还不错。除此之外,海信网科也在参与一些系统集成项目的前期工作,希望在这些区域做出样板工程后,能进入到欧美等要求更严苛的市场。

    就ITS114了解,在海外市场开拓系统集成业务,如果不是世行贷款或者中资援助项目,就多需要和当地企业一起合作,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合作,中企目前多只作为技术支持方的角色隐藏在背后,客情关系、市场培育、专业教育等,都由本地企业完成。当市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或许可以进一步和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辐射周边地区。

     张四海透露,海信网科明年计划在几个海外地区成立公司,前期的管理人员以外派为主,后期还可以将管理人员甚至总经理都换成本地人才。比如亚的斯亚贝巴智能公交(世行贷款)项目的交付团队中,就有6个人是当地人,这6个人很可能就是海信网科非洲业务的火种。

    image.png

    可以相信,以海信网科稳扎稳打的风格,一定能尽快找到变革方向、收获“第二增长曲线”。


  • 关键字: 海信
  •    责任编辑:suyanqi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