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集装箱验箱员工作效率提升一倍 - 人物访谈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AI助力集装箱验箱员工作效率提升一倍

    2023-05-12 19:17:05 来源:腾讯智慧交通 评论:
    分享到:

    高永权是一名集装箱验箱员,这是一份机械且繁重的工作。过去的传统作业模式下,他不仅要捧着相机对集装箱的每个边边角角逐一拍摄,还常常爬上几米高的岸桥,再下到顶板上,寻找那些难以察觉的缺陷。

    验箱是露天作业,夏天站在集装箱上,头顶是火辣的太阳,脚下是滚烫的钢板,钻进集装箱内部,身体立刻被一股热浪裹住,好像进了蒸笼一样。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拍照后,验箱员还要手写估价单。赶上雨天,水笔都写不了字。海运繁忙期,集装箱大量进来的时候 ,他们经常加班到深夜。

    过去十年里,高永权和无数默默无闻的验箱员就像“守门人”一样,确保每只进出场的集装箱都完好无损,支撑起了全球密布如网的航路的平稳运转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不断深入,数字化的风,也吹到了“高永权们”的身边。

    从2018年开始,中国外运就围绕验箱场景开展数字化探索。2020年,中国外运和腾讯合作AI验箱项目,通过激光扫描顶板和左右两个面,采集到数据后在AI算法的辅助下,就能完成自动检测并在手机上形成单据。

    AI的引入,不仅提升了高永权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改善了他的工作环境。如今,他基本不用再登高作业了,每天的验箱量相较过去提升了一倍左右……

    以下是高永权的故事,就像一扇窗口,透过他经历的“数字之变”,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对普通劳动者的守护,以及一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大海

    三月刚过去不到一半,在厦门就穿不住外套了。海风和船笛为这座海滨城市送来了春意,成团成簇的木棉花在街头巷尾的日照里盛开着。

    距海边约两公里,是厦门岛内集装箱堆放量最大的集装箱场站之一,日吞吐量达1000多标准箱。来自全国各地的集卡,以每分钟一趟左右的频次在这里进出。这些庞然大物要在门口转弯甚至掉头,常常对门外的双向四车道造成拥堵,熟悉路况的网约车司机总会尽可能绕道而行。

    image.png

    集装箱场站入口处车来车往

    三月,是厦门一年中难得的好节气,对于在场站工作的高永权来说更是如此。当地人说,再过两周,经过回南天的阴雨和潮湿,气温随之骤升,接续而来的台风将暑气吹厚一层又一层,一直延伸到深秋才会有所缓解。高永权挽着袖管,从卡车拖挂上的集装箱里跳出来,在堆场出入口临时做起了交通协管员,他后背的工装已经被汗水洇湿了一片。

    作为集装箱场站验箱员,高永权每天的工作就是与这些硕大的集装箱打交道,在里外八个面的边边角角中寻找难以察觉的缺陷。一个集装箱造价不菲,作为海运贸易的基本单元,它们常常需要在海上漂流十多天甚至几个月,破洞、形变、锈斑……哪怕再微小的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高永权今年35岁,已经在这座墙面斑驳、比他年纪还要大的场站里工作了十多年。日复一日的室外作业,让他对季节的变化十分敏感。验箱员并不是一份令人感到惬意的工作,甚至与他自己最初的职业规划相去甚远。

    高永权是福建龙岩人,那里是一片山地和丘陵混合的地带。小时候,他常常和伙伴到山坳里和土坡上放牛,触目所及,只有远处的山影和依山势起伏的山路。读初中时,他要背着几公斤稻米沿着山路步行到几公里外的学校,那是他在很长时间里到过最远的地方。

    他回忆说,可能正是小时候单调的生活,才让自己对大海格外向往。对高永权而言,那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他希望有一天能出海远行,就像《水手》里唱的那样,在一次次远航中迎接海浪和风雨的锤炼。

    image.png 

    三月,厦门海边

    十八岁时,高永权特地与几个同学相约去了趟厦门,当辽阔的海面和湿热的海风扑面而来,“那种感觉,让人既欣喜又震撼。”也就是这时,刚刚成年的小伙子第一次认真考虑起了未来:我要生活在海边,从事一份与海相关的工作。

    大学时,高永权报考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原本想做一名海员,但由于分数原因,最后选择了国际贸易管理专业。毕业后,他入职中国外运华南有限公司下属的福建公司裕丰集装箱场站,成了一名集装箱验箱员。

    验箱员不用出海,不用像海员水手一样与海浪和风雨短兵相接。他们隐藏在冗长的海运链条中,成了一个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你有过海淘的经历,当你拆开漂洋过海而来的快递时,一定想象不到,在距离海岸线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在集装箱堆成小山般的堆场里,高永权已经度过了整整十年。

    十年的光阴并不算短,在此期间,高永权收获了爱情,并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不久前,孤身一人生活在老家的父亲第一次乘坐高铁、第一次来厦门、第一次见到海。看到年逾六十的父亲在海滩上写写画画,高兴的像个孩子,他更加坚信自己十年前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高永权的想象力也从远洋收敛到了海岸,他现在最希望的事,就是在海边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相比小时候,他对大海也有了另一层理解,他说,“大海象征着宁静,就像是一个港湾。”只有一件事让他格外“介意”,谈及自己的肤色变化,平时沉默寡言的高永权总会抬高音调说,“海边的风真的会让人变黑。”

    当然,在这十年里,发生变化的远不只是他自己。

    在堆场的入口,有一架大约五米高的“岸桥”。它就像一道门,里面,是堆场中整装待发的集装箱,外面,是大海上变幻莫测的浪潮和风雨。

    这道门也矗立在验箱员的心里。他们的职责,就是守住这道门:对每一个进场的集装箱进行诊断,再发往“修箱班”修理,从而确保在每段海运的源头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媒体报道中,曾有人把验箱员的工作比作“集装箱医生”,但高永权认为自己更像是一名海运的“守门员”,不放任何一个坏箱进门,也不允许它们出门。 

    image.png 

    高永权站在岸桥上

    高永权介绍说,进场集装箱的缺陷主要体现为破损、锈斑和形变等。相对而言,形变更加隐蔽,主要集中在集装箱脚件、门轴和箱面衔接处这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检查起来也比较费时。实际作业中,验箱员们会逐一查看集装箱的边边角角,并用随身携带的小锤子敲打箱体的锈斑,以排除锈蚀穿洞的风险。

    上了年纪的验箱员说,这份工作看上去简单,但需要一股“死劲”。由于集装箱来自不同的船东和货运公司,每家都有自己的检测标准,加起来有几百页,足足一本书那么厚。里面的每一个字,验箱员们都要做到了然于胸。

    刚入职时,高永权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标准十分头疼,花了整整三个月才记了个大概。场站给每个验箱员都发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印着一些要点供作业参考。在随后的日子里,吃饭、坐车、睡觉前……高永权见缝插针,利用好每一个空闲,像读书时背单词那样背标准,大概过了一年,他再也不用参考任何东西了。在同事之间,高永权的进度算快的,也有人问过他有什么技巧,他总是回答,“能怎么办,死记硬背呗。”

    image.png 

    高永权用粉笔标记缺陷位置

    过去,发现问题后,验箱员们会捧着数码相机对其拍照留底,并针对性填写修理的估价单。下班后,他们还要对这些照片和单据进行整理,赶上繁忙期集装箱大量进场,常常要加班到深夜。儿子出生后的一年多,高永权每天早出晚归,他感觉小家伙的成长仿佛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

    堆场入口处的那座岸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验箱员们的主要作业地点。当集卡拖着集装箱通过岸桥时,需要三名验箱员配合,一人站在岸桥上,另外两人站在左右两边,分别检查顶板和左右两个面板。

    若顶板发现问题,岸桥上的验箱员还需要爬上去,在一根安全绳的保护下完成拍照和标记。岸桥由钢架搭成,承重有限,爬上去时会轻轻摇晃,场站的作业规范要求上面最多只能站一个人。验箱员们经常说,自己虽然不是特殊工种,但恐高的人恐怕干不了这个活。

    验箱员的工作需要几班倒,白班最早凌晨就要上工,晚班最晚要熬到后半夜。只要不远处的港口还在运转,他们就不能休息。夜间验箱时,由于光线较暗,他们要打着手电筒才能完成检测。

    高永权刚入行时,老师傅教导他:除了能熬,“细心”是验箱员的第一守则。有好几次,他都是在晚上发现了集装箱底部脚件的形变。这虽然是他工作的常态,但每次想起时还是会感到“后怕”,“幸好多检查了几遍,不然锁脚变形,在吊装的时卡不严,将会酿成严重的事故。”

    相比北方的堆场,高永权在室外验箱时不用担心天寒受冻的问题。但寒冷的另一面是炎热,尤其是夏天,站在顶板上, 头顶是火辣的太阳,脚下是滚烫的钢板。用高永权他们的话,是“两个热源夹着一块肉”。“ 钻进集装箱内部,又好像进了蒸笼一样,”他说,“赶上下雨天,水笔都写不了(单据)。”

    image.png 

    高永权在箱体内工作

    验箱员的工作机械繁复,让年轻人们避而远之,很多集装箱场站也一直为招工而烦恼。但高永权坚持了下来,几十万个集装箱拼起的日与夜,也让他曾经的海洋梦变得具体起来。 全世界有几千个大大小小的港口,背后的集装箱堆场更是数不胜数,正是由无数个像高永权一样默默无闻的验箱员,支撑起了密布如网的航路。

    在高永权所在的验箱班组里,他就是那个年轻人,也是中国外运集装箱场站数字化和智慧化的见证者。

    2018年,中国外运开始围绕验箱场景探索数字化转型,开发了验箱app,解决了手写单据的问题。2020年时,中国外运和腾讯合作AI验箱项目,通过激光扫描顶板和左右两个面,采集到数据后在AI算法的辅助下,就能完成自动检测并在手机上形成单据。

    如今,在堆场入口立着一架新的岸桥,对于高永权所在的验箱班组来说,它带来的改变是明显的——这道门,他们不用再爬上去。

    AI 、师徒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AI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作为持续火热的概念,大到宇宙探秘,小到内容推荐,它似乎已无处不在。

    腾讯智慧交通AI应用专家、优图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甘振业表示,目前包括计算机视觉在内的AI技术,在受控场景下,已经可以媲美甚至超过人工效果,自动完成分类、定位、识读等任务。

    将AI应用于验箱场景,就是为验箱员提供更加高效的辅助工具,它本质上和验箱员随身携带的安全绳、锤子、粉笔、手机并无不同。

    他介绍说,通过激光扫描设备获取集装箱外观、结构和纹理等维度的数据,再利用AI模型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得到集装箱的箱号、形变、裂缝、破洞等缺陷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验箱员在手机上就能实时查看。

    image.png 

    手机上自动形成单据

    但AI验箱项目的落地和应用,并不如设想的那样容易。劳动工具的制作,除了经过灵感的淬炼,还要依托劳动者经验的沉淀。“外行人”为专业验箱员开发一款工具,着实耗费了一番周折。

    起初,为了保证卡车能平稳驶过岸桥,施工方在原来的路面铺了一层钢板。可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AI验箱系统常常出现漏检、错检等情况。技术人员对算法进行了几轮优化,硬件厂商对设备进行了多次调试,却依然无果,这让中国外运和腾讯的技术专家们一度十分头疼。

    image.png 

    装有激光验箱装置的岸桥

    后来,他们去到现场与验箱员交流,才发现问题出在数据采集上。中国外运智慧场站专家潘贤真回忆说,原来,每天进出堆场的集卡有数百辆,压的次数多了,铁板和地面之间出现了空隙,铁板也发生了形变,导致集装箱经过扫描设备时会发生抖动。最后,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撤下了原来的铁板,对路面进行了重新硬化。

    “一线工人师傅和AI其实是合作伙伴的关系,AI的应用可以改善验箱员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甘振业表示,“但是AI也需要师傅的专业经验, 它本身只是一种技术,需要结合各个场景才能发挥出实际价值。”

    验箱环节的智慧化是一家物流企业进行数字转型的缩影。产业互联网的风透过集装箱场站出入口的岸桥,已经吹向更广阔的图景。当前,中国外运正在探索物流、仓储、资源管理等全业务链条的智慧化升级,并在此过程中与腾讯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AI等领域达成了深度合作。

    当然,产业数字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今,在检验集装箱底部时,还需要用吊机将其吊到验箱架上,再由验箱员钻到下面用手机完成拍照上传。“小高,你看你的AI还是验不了箱子底部吧。”年近六十的阿亮总会“得意”的和高永权说,“还是要靠我发明的这个架子把。”

    image.png 

    阿亮师傅和徒弟站在自己的”发明“前一起工作

    阿亮是这座场站成立以来的第一批验箱员,也是高永权的师父。上世纪九十年代时,阿亮曾经历了技工的辉煌时代,那时他的工资比场站负责人还要高。他回忆说,自己发明过很多像验箱架这样的工具,其中有一部分还专门申请了专利。

    在场站推行手机验箱的时候,阿亮不会用智能手机操作,就轮换到了别的岗位,做起了技术顾问。他也尝试过去请教高永权他们,但抓着手机凑到眼前,觑着眼睛吐槽,“来不了,字太小了,这怎么能看得清。”

    image.png 

    高永权在教阿亮师傅如何用手机完成验箱 

    当然,阿亮也拥有一部智能大屏手机,但他基本只用来打电话,给别人发微信会发出长长的语音条。闲暇时候,他最喜欢的就是用手机刷短视频,每次点开视频号,首先出现的就是电焊气焊这些他感兴趣的内容,这让他感到非常“神奇”。

    阿亮并不清楚,在这背后正是AI智能推荐算法在起作用。他也没听过像Chat GPT这些最近很火的概念,跟他谈起来,他总会听成是本地的某种谐音梗。

    但阿亮知道,AI从来都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就藏在那架蓝色岸桥上的盒子里,就被徒弟握在手里。

  • 关键字: AI 集装箱验箱
  •    责任编辑:its114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