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新闻通气会 - 行业政策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新闻通气会

    2015-09-24 15:37:04 来源: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评论:
    分享到: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联席会议办公室

      (2015年9月8日)

      经市政府决定,上海市开展了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本次综合交通调查由五大类,24个分项调查组成。调查主体实施工作从2014年9月开始,经过调查组织实施、数据分析和成果汇总等阶段工作,目前,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已经基本完成。

      与以往综合交通调查相比,本次综合交通调查在工作构架上注重市区协作,区县政府首次成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调查内容上注重兼顾全面与重点,聚焦交通热点问题;在调查技术上注重技术创新,尝试了新方法、新手段;在调查分析上注重多元数据融合,充分挖掘各类信息系统大数据资源和管理部门数据。

      自2009年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的五年来,本市的建设用地增加8%、常住人口增加9.7%、房屋建筑量增加32%。与此同时,城市道路、公路、公共交通、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等各类交通设施明显扩容。综合交通发展背景、交通需求和系统运行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居民出行需求持续增长,出行特征发生变化

      居民出行需求总量持续增长。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2014年全市出行总量较2009年增加12%,达到5550万人次/日。

      出行活动趋向多样化。居民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明显增加,出行活动日趋多样化,非通勤目的人均出行次数从1.06次上升到1.12次。通勤出行次数有所下降,人均出行次数从1.1次下降到1.04次。非通勤出行次数首次超过通勤出行次数。

      出行距离有所增加。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拉长了市民的出行距离。如外环外的中心城周边地区成为新增人口的主要导入区域,而这些人口的主要就业地依然在内环以内区域。全市居民的平均出行距离由2009年的6.5公里/次增加至2014年的6.9公里/次。

      出行的平峰和高峰差异有所缩小。对比2009年,早高峰出行量持续增加,出行量增加10%。晚高峰有提前的趋势,出行量增长5%。平峰出行量增幅较大,10时~15时出行量增加11%,午后平峰(15时~17时)和晚高峰后平峰(19时~21时)出行量均增加15%。平峰出行量增幅大,拉小了与高峰之间的差距。

      二、出行方式结构发生较大调整,轨道、小客车和电(助)动车分担比重提高

      出行方式结构变化较大。轨道交通出行占全市所有方式出行的8.3%,比2009年上升3.4个百分点;小客车比重为17.3%,上升5.3个百分点;电(助)动车比重为20.2%,上升3.9个百分点。脚踏自行车和摩托车出行比重分别为7.2%和1.5%,分别下降6.9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

      中心城出行模式逐步以公共客运交通方式为主导。中心城(外环以内)出行中,公共客运交通方式(包括轨道、公共汽(电)车、出租车和轮渡)占所有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由2009年的47%增加到2014年的48%,若将班车和社会大客车等纳入公共客运方式,这一比例为52.3%。

      脚踏自行车向电动自行车出行转移。截止2014年底,全市注册脚踏自行车1090万辆;注册电动自行车437万辆,电动自行车临牌车辆共306万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上海居民家庭脚踏自行车的使用规模在持续下降,日均使用车辆规模为155万辆,较2009年下降70%左右。电(助)动车日均使用车辆规模为441万辆,较2009年增加68%。脚踏自行车出行正在向电(助)动车出行转移。

      三、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断扩大,在公共交通中主体地位凸显

      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不断扩大,直接服务人口持续增加。到2014年底,全市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含磁浮线)共15条,运营线路长度由2009年的355公里增加到577.6公里,运营车站339座。外环以内的中心城站点600米服务半径覆盖47%人口和岗位,直接服务人口较2009年增加50%。轨道交通出行时耗由69.6分钟缩短为62分钟,其中,轨道交通线网延展以后,系统内出行时间由30分钟增加到35分钟,而两头的接驳时耗由39.6分钟减少到27分钟。

      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凸显。2014年全市公共交通(含轨道、公共汽(电)车、轮渡)日均客运总量为1521万乘次/日,较2009年上升34.8%。其中,轨道日均客运量达到775万乘次,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为730万乘次,轨道交通年日均客运量全面超过地面公交客运量。

      轨道交通拥挤问题日趋严重。2014年早高峰全网拥挤断面长度为96公里(占全网比重16%),较2009年的54公里增加78%。全天进出客流超过15万的车站近20个,人民广场、世纪大道等换乘站的日均换乘客流超过35万,常态化的大客流加剧了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保障压力。为适应大客流,上海轨道交通高峰发车间隔逐步缩短,部分线路(如1号线、2号线、6号线、8号线等)高峰发车间隔逐步缩短到2.5~3分钟。轨道客流潮汐现象明显,早高峰进内环和出内环轨道断面客流规模为2:1,其中1号线和7号线北段进、出内环客流规模比甚至达到3:1。

      公共汽(电)车客流呈“内减外增”态势。由于中心城轨道交通的便捷程度提高,一部分公交线路客流转移到轨道交通上,中心城内部公交线路客流较2009年下降20%。郊区公交线路客流明显上升,市通郊公交线路客流上升6%,郊区内部线路客流上升58%。

      享受公共交通票价优惠的客流比重增加。2014年优惠客运量约占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日均客运总量的22%,日均约330万乘次享受公共交通敬老卡优惠和换乘优惠政策,较2009年增加两成。扣除各项优惠措施减免的费用,接近3/4的乘坐轨道交通乘客的单次出行实际支出费用在4元及以下。

      四、小客车拥有量增长迅猛,居住区夜间停放矛盾日益突出

      上海市实有小客车总量近320万辆,其中外牌小客车近100万辆。到2014年底,沪牌小客车达219万辆(其中市区号牌152万辆,郊区号牌67万辆)。另外,通过停车调查、车牌识别数据、交强险、车辆年检等多途径数据的校核,摸清长期在沪使用的外牌小客车近100万辆。上海市实有小客车总量近320万辆,较2009年增加约一倍。

      28%的家庭拥有私家车,潜在拥车需求依然强烈。全市私人小客车约280万辆(含外牌),28%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其中24%的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4%的家庭拥有2辆及以上私家车。郊区新城的小客车拥有率为160辆/千人,已高于中心城的128辆/千人。近两年,每年新增小客车总规模在35万辆左右,其中,市区号牌小客车每年新增约10万辆,郊区号牌小客车每年新增约10万辆,外牌小客车每年新增约15万辆。意愿调查显示,10%的无车家庭和8%的有车家庭计划在近两年新增小客车,据此推算,未来两年每年有近40万辆新增车辆的意愿。

      居住区夜间停车矛盾日益突出。全市居住区配建停车位为179万个,居住区夜间停放需求为290万辆,配建缺口为38%。中心城居住配建停车位为64万个,居住区夜间停放需求为133万辆,配建缺口由2009年的37%扩大到2014年的52%。目前,在停车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停在居住小区配建车位的车辆仅占43%,另有36%的车辆停在小区内部空间(内部通道、空地、绿化带等),2%的车辆停在小区门前广场,9%的车辆停在小区周边道路,10%的车辆停在非居住建筑。按照小客车的增长速度,居住区夜间停车矛盾将日趋严重。

      五、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拥堵状况进一步恶化

      全市道路交通量快速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五年来,道路交通周转量增幅达到42%,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全市道路总里程为1.78万公里,较2009年仅增长10.3%。道路交通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日趋突出。

      中心城区道路拥堵程度有所加剧。在道路交通供需矛盾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时间提前至7点左右,部分地面道路路段行驶车速低于10公里/小时,拥堵程度有所恶化;午后高峰道路拥堵程度也有所加剧,平均行程车速较2013年下降4%左右。放射性干道车速有所下降,高峰平均行程车速为20~27公里/小时,同比下降4%~7%。城市道路交通潮汐现象明显,早高峰高架道路进城车速和出城速度之比为1:2。南北高架北段车速之比甚至达到1:4。

      六、对外交通总体规模扩大,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强

      截止2014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5公里,较2009年增长7%。铁路方面,全市铁路里程共计465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40公里。虹桥、浦东两机场共拥有5条跑道(2015年3月浦东机场第四条跑道投入使用,目前为6条跑道),4座候机楼。海港码头泊位总量由2009年的1145个增加到1220个。2014年对外客运到发量日均92万人次,增长五成。其中,铁路日均客运量46万人次,增长六成,占比为50%;民航日均客运量25万人次,增长近六成。2014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9.03亿吨,较2009年增加17%。其中,水运4.66亿吨,航空361.4万吨,公路4.28亿吨,铁路1635万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3529万TEU,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地位。

      七、生活性货运需求增长迅速,生产性货运逐步外迁

      快递和城市配送等物流需求迅速增长,且配送范围主要在中心城。2014年全市快递平均每月完成业务量1亿件,较2009年增长2.8倍,占全国业务量的15%,成为全国快递服务的市场风向标。生产性货运逐步外迁。2014年内环内货车出行发生量较2009年降低19%,外环周边地区较2009年增长33%;货运交通逐步向郊区转移,目前2/3货运交通量发生在郊区。

      八、交通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但后期工作压力依然较大

      2010~2014年期间,上海交通运输行业能耗基本持平,始终稳定在2000~2100万吨标准煤的水平。因实施了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黄标车限行区域扩大、新车排放标准提高等政策措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下降,机动车氮氧化物的排放由2009年的10.18万吨下降到2014年的8.34万吨,颗粒物由0.8万吨下降到0.7万吨。由于上海交通运输需求总量仍呈现刚性增长,后期本市交通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很大。

      通过本次综合交通调查,摸清了本市交通发展的现状特征和发展态势,掌握了上海市民的出行需求和习惯,了解了社会各界对城市交通服务水平的感受和意见,以及对未来交通发展的相关意愿和期盼。

      交通问题是城市发展的系统性问题。对于本次综合交通调查所发现的交通问题,需要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设施建设、交通管理等多途径的综合施策,需要技术、经济、法律、行政、宣传、教育等多手段的科学运用,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编制等契机,将本次综合交通发现的问题纳入规划中予以综合考虑,并在制定未来交通政策和措施中运用好这些调查成果。

  • 关键字: 通气会 交通 成果 上海市
  •    责任编辑:zhineng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