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年交通工作会议召开 - 行业政策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北京市2018年交通工作会议召开

    2018-02-23 14:46:47 来源: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评论:
    分享到:

     2月11日,2018年全市交通工作会议召开。杨斌副市长出席。市交通委、市公安局、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国土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委、民航华北局、北京铁路局、市邮政局等32家单位,各区政府,以及市属交通企业参加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要求,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工作,分析当前交通发展形势,明确未来一段时期交通工作战略目标和思路,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

      过去五年,是首都交通发展砥砺奋进、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各区协同配合、同向发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综合施策,举全市之力治理交通拥堵。社会各界反映交通拥堵有所缓解、能感受到。统计数据也显示拥堵范围、时长和程度均有所降低。去年中度拥堵以上天数减少16天、时长减少15分钟。第三方机构评测平均车速提升了10%。市民在交通出行方面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未来北京交通行业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源头治本、精细治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着力认清和解决交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落实好交通强国战略,建设北京“首善交通”,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2018年将探索建立城市规划建设与交通承载力联动机制,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630公里以上,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

      五年砥砺奋进路 汇聚缓堵获得感

      交通领域吸引社会投资578亿 共完成投资4922亿 增长44%

      交通基础设施有力支撑重大战略决策实施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系,交通基础设施长足进步。五年来全市交通领域完成投资4922亿元,同比增长44%;通过PPP、BOT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投资578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再创新高,有力支撑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五年来,高速公路年均在建里程由60公里增至150公里,通车里程从922公里增至1017公里,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里程从1226公里增至1365公里,京台高速、广渠路二期等重点道路项目建成通车;四惠、宋家庄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用,北苑北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地铁7号线、燕房线等线路开通试运营,轨道运营里程从442公里增至608公里,运营线路达22条,轨道交通骨架作用更加突出。

      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交通领域先行突破。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突破,京津冀交通圈初现规模。国高网7条首都放射线京内路段全部打通,京开高速拓宽工程、G111二期等建成通车。服务冬奥会的兴延、延崇高速,服务北京新机场的新机场高速、机场北线高速、机场快轨以及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等加快推进,连接雄安新区的京港台高铁京雄段、京雄城际、京安高速加快推进前期规划。京张京沈高铁、京唐京滨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速,北京城市副中心线、怀密线等市郊铁路投入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初具规模。我市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在京津冀区域率先实现三地一卡通互联互通,三地累计发行“交通联合”互通卡104万余张。三地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成并覆盖区域内100个二级(含)以上客运站;完成6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实现39条公交线路省际化运营,日均客运量近40万人次。

      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全力推进副中心交通设施建设,打造与中心城快速通勤走廊。宋梁路改造实现通车,运河东大街主路全线贯通,国家市郊铁路第一批示范项目副中心线开通试运营,市区与城市副中心之间已形成由4条轨道交通和5条道路构成的快速通勤走廊。全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保障,畅通与中心城绿色交通连接。临河里公交场站投入使用,东小营公交场站基本建成;试点开展共享自行车电子围栏建设。

      轨道交通运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自行车步行出行比例实现历史性回升 绿色出行比例达72%

      轨道交通网络效应显现,有力提升公共交通承载能力。五年来,轨道交通全路网先后65次提升既有线路运力,最短发车间隔降至2分钟以内,列车兑现率、正点率均达99.9%以上;日均客运量已达1035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突破1290万人次。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水平国际领先,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首创“千分制”评价机制,在全路网实施“人物同检”;实现全路网车站安全门全覆盖;实现互联网购票、手机刷卡进站、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等便捷出行服务。

      地面公交路权优先大幅提升,有力支撑地面快速线网形成。在三环路、京通快速路、京开高速、京藏高速、京港澳高速施划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道里程由691公里增至907公里。建设郊区客运场站37个,完成德胜门等40余处公交场站改造。公交服务多样化,有力提升公交服务质量。新开、优化调整公交线路800余条,增开微循环公交近百条,方便了1226个小区居民出行。新开定制公交、快速直达专线、节假日专线等多样化公交318条,高峰日运送乘客达2.9万人,公交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精准化效果初显,绿色出行比例由70.5%上升至72%。

      自行车步行出行比例实现历史性回升。通过打通断点、设置彩色铺装和隔离设施、拆除占压设施等,治理自行车道和步道1014公里,在三环路内176条重点路段设置阻车桩。分类梳理512座过街天桥梯道的服务品质,完成13座天桥自行车推行坡道改造。自行车回归城市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规范引导公共自行车管理,有力引导绿色出行发展。全市共享自行车总数达220万辆,自行车出行比例多年来首次出现上升。针对共享自行车投放无序和停放混乱问题,制定实施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和自行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组织开展全市共享自行车专项整治,在城六区和通州区施划自行车停放区1.5万个。

      构建三级交通治理体系

      缓堵行动计划效果显著

      下沉缓堵责任,构建三级交通治理体系。市政府发布缓堵专项责任清单,市、区逐年签订《缓解交通拥堵目标责任书》。成立缓堵专项督查组,建设督查信息系统,形成市区两级督查联动。广泛形成共识,构建市民共治共管体系。推进区域交通综合治理,搭建交通广播等治堵互动平台,促进交通共治共管局面逐渐形成。

      深化改革创新,构建行业更加科学的发展思路。全面清理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大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审批流程。组织完成北郊、丽泽、木樨园长途客运站和北京站配载点疏解外迁。印发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巡游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网约车细则平稳落地,向首汽约车等8家平台发放经营许可。制定《规范发展分时租赁指导意见》,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网点建设,新能源小客车分时租赁试点规模达2000辆。

      缓堵行动计划效果显著。以节点治理为重点,有效缓解中心城路网拥堵。实施疏堵改造工程730项,有效消除拥堵点和瓶颈路段。城六区建设完成次支路114项70公里;实施区域交通综合治理,打造60处运行高效、节点畅通、资源匹配的缓堵示范区。交通指数五年来稳中有降,维持在5.6左右。以路侧停车为突破口,加快停车现代化治理步伐。系统开展停车综合治理,成立市停车管理事务中心,完成全市停车设施资源普查,推动《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立法工作,制定《北京市路侧停车管理改革方案》,在城六区和通州区共计37条路段4086个停车位启动路侧停车电子收费试点。

      科技创新驱动

      智慧绿色交通取得长足发展

      科技引领发展,不断创造首都交通奇迹。三元桥大修工程在国内城市桥梁中首次采用“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工法,仅封闭交通43小时即完成整个断面置换,就位精度达到毫米级,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建设东单铝合金天桥,单跨跨径52米,为我国单跨最大铝合金桁架天桥。国内首条完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燕房线,被列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工程,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持续开展信号灯绿波协调,完成77条主干路绿波带适用性分析,优化调整30条主干路共95.6公里、251个灯控路口的信号配时。

      信息化水平提升,交通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率先建成交通运行智能化分析和监测调度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市民出行和企业运营。成立北京交通行业大数据出行信息服务创新联盟,满足用户整个出行链信息服务需求。集“实时公交”、“路侧停车”服务等20项信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市民一站式出行平台“北京交通”APP上线,累计查询量达上亿人次。

      大规模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交通减排效果显著。淘汰老旧高排放营运车辆1.48万辆;累计推广新清能源营运车3万余辆,公交车新清能源比例达65%;累计更换5万余辆出租汽车三元催化器;落实绿色货运鼓励政策,完成首批21家绿色货运企业认定工作,降低污染物排放约256吨。加强材料循环再利用,交通节能效果突出。推进筑路材料回收利用,沥青混凝土公路路面旧料回收率达95%,循环利用率超过80%。组织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区域试点,被交通运输部授予“绿色交通城市”荣誉称号。

      源头治本、精细治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落实交通强国战略 建设首善交通

      认清和解决交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着力六大方面 建设“首善交通”

      党的十九大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并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将综合交通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促使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未来北京交通的新发展、新征程和新梦想。

      首都交通领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建设、实现调整、统筹管理、落实服务、创新发展,基本适应和支撑了人民群众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是,首都交通在便捷性、舒适性、畅通性、多样性上还有差距,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城市交通仍属于供需矛盾较为紧张、出行方式和路权博弈较为突出、管理服务社会满意度差距较大的领域。

      北京作为首都,在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行业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具有高度的示范性。落实好交通强国战略,要从六个方面回答好建设什么样、怎么样建设北京“首善交通”这一命题。落实交通强国战略,一是要建设适应首都发展需求,支撑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首善交通;二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建设能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出行服务的首善交通;三是构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有力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建设和2022年冬奥会举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活动的首善交通;四是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与融合应用,示范引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在交通各个领域全面提升绿色智能水平的首善交通;五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法治中国建设和人民共治共享要求,完善交通精细化治理体系,建设实现精治、共治、法治的现代化交通治理方式的首善交通;六是始终将安全和行业稳定放在第一位,建设不断提升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的首善交通。

      2020-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2035-2050年打造世界领先的交通综合治理体系

      未来一段时期,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建设首善交通的目标是:

      从现在到2020年,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准备期,要基本建成涵盖区域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自行车步行系统、道路设施与运行系统、停车设施与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物流运输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绿色交通系统和平安交通系统等十大系统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首善交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里程力争达到1000公里,公路网总里程力争达到2.25万公里,新建地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自行车出行比例提高到不低于10.6%,城市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5%以上。

      从2020年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使首都具备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大都市交通体系。到2035年,全市轨道交通里程不低于2500公里,公路网总里程超过2.3万公里,道路网规划实施率力争达到92%,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里程超过1500公里,自行车出行比例不低于12.6%,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80%。

      从2035年到2050年,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成世界领先的交通综合治理体系,使首都交通成为人民满意、世界领先的首善交通。

      2018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30公里以上

      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交通强国建设的起步之年,交通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30公里以上,中心城区路网交通指数控制在5.7左右,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城市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加快构建大国首都超大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体系

      顶层谋划,进一步完善交通拥堵治理机制。在新的全市交通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市级统筹协调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推进交通管理重心下移至区、街乡镇党委政府,加强交通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落实街巷长的交通管理职责。

      突出精治,落实“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要求。研究出台中长期交通综合治理方略,研究构建能够综合反映以“人的出行”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评价指标;提高疏堵治理措施成效,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继续实施区域交通综合治理和疏堵工程。启动地面停车规划编制和核心区静态交通秩序专项治理,推进地下空间分层建设公共停车场试点;推进各区公共区域网格化机动车停车和自行车停放管理。

      突出法治,提升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和执法管理水平。做好《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出台后的宣贯和监督检查,加快出台《北京市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推进交通行政许可服务事项网上办理,规范优化交通系统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巩固180条停车秩序严管街,加大巡查频率和清拖力度。落实学校、医院“门前三包”责任,以核心区为重点,加大常态化交通违法整治力度。

      突出共治,广泛凝聚共建共享社会共识。做好我市交通综合治理方略一揽子告知社会工作,推进治理交通拥堵互动平台建设,办好“治堵大家谈”、“交通缓堵,我来说两句”、“@交通北京?微访谈”等品牌栏目。开展“文明交通绿色出行”宣讲活动和市民爱心斑马线专项行动,讲好交通故事,培育交通文明。

      继续做好京津冀一体化在交通领域的重点突破

      突出协作,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期目标任务。实现京秦、兴延、首都地区环线高速主线贯通,继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及新机场、新机场北线等高速建设,实现 G109高速开工。推动京津冀客运联程、多式联运等示范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世园会、冬奥会以及新机场、环球影城开通试运行各项交通保障工作。

      突出高标准,加快完善城市副中心交通体系。实现采林路东延建成通车,推进广渠路东延、宋梁路北延等项目建设。开行轨道交通接驳线路、多样化线路等公交通勤保障线路,开通3条北三县至城市副中心常规公交线路;加强行政办公区自行车、出租汽车等多样化出行保障。

      突出支撑,做好雄安新区建设交通保障工作。推进京雄高铁、京雄城际和京安高速建设,研究优化北京城市中心区、新机场、首都机场、城市副中心等与雄安新区之间的快速连通方案。加大交通联合执法、绿色科技交通、交通运行监测信息共享等对雄安新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精心组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交通发展任务

      突出匹配,探索建立城市规划建设与交通承载力联动机制。研究将交通影响评价作为参考指标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推进交通部门参与城市建设项目配套交通设施的规划、竣工联合验收;结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选择重点地区试点开展区域级别的交通影响评价。建立职住平衡对接机制,共有产权住房销售和公租房配租时,优先考虑辖区内就业人群。研究制定学校、医院、商务区、办公区等重点地区人流聚集场所交通设施约束指标和设计导则。开展“路绿用地融合”政策研究,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园林绿化融合发展的突破。建立全市统一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总体要求,坚持远近结合,阶梯储备,滚动管理,实现对全市交通建设的全过程统筹和全周期管理。

      突出服务,强化交通对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支撑作用。加快“三城一区”之间骨干通道建设,研究“三城”之间区域快线方案,构建轨道交通快速联络通道;加快北清路、安立路等道路提级的前期研究工作,打造“三城一区”之间的快速路网。积极推进自动驾驶车辆实际道路测试工作。规范核心区旅游客运秩序和交通秩序。

      突出级配,提高城市道路网络有效供给。推进西外大街西延等快速路和长安街西延等主干路工程。优化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级配,着力推进次干路和支路建设,城六区和通州区建成不少于35条次支路。加快推进北苑北、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争实现阎村公路客运枢纽开工建设。

      全面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突出优先,全力推进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快速发展。开通轨道8号线三期、四期和6号线西延3段新线,全面实施“人物同检”,同时确保早晚高峰进出站安全有序;实施宣武门等轨道交通换乘通道改造工程。新开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0条,新增公交专用道40公里以上,推进马官营、二通厂公交场站及立体停车楼等公交设施的建设。继续设置人行步道阻车桩,完成900公里自行车道治理,建设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专用路。

      突出有序,引导共享出行业态规范发展。以规范地铁站、交通枢纽、商业、办公等用车聚集区停车为突破口,加强共享自行车管理;加快共享自行车政府监管平台建设,利用大数据控制区域站点的投放和自行车停放区设置。继续做好网约车平台、从业人员许可,加强日常监管执法。

      突出先行,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编制“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乡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和“美丽乡村路”创建活动。编制郊区客运枢纽及客运场站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配合推进“村村通快递”工程。

      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引领交通行业向现代化高质量阶段发展

      突出领先,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步伐。研究编制交通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及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规划。建设北京市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交换共享与应用平台,政企合作推进“互联网+”一体化出行服务建设。研究编制北京市智慧公路与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试点方案,开展新机场高速“智慧高速”研究与示范应用。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全自动运行示范工程建设。

      突出智能,提高道路交通信号系统水平。继续实施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主干道路信号灯绿波工程,研究发布《四环路内主干路实施绿波指导原则》。优化调整100处路口、重要桥区及联络线关键节点信号灯配时,在适宜安装的重点拥堵路口探索实施反溢流信号灯控制系统。开展路口可变导向车道建设,分时段控制车流导向。开通莲石路潮汐车道。

      突出便民,加强交通出行信息引导和服务。完善出行信息发布体系,及时发布交通管制、恶劣天气等出行提示信息,加强节假日和重要时段路网运行分析预测。加快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公共停车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及业务在线办理,进一步规范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在交通系统的使用,为群众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 关键字: 智慧交通 精细化管理
  •    责任编辑:梁兰春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