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信号控制系统没有成为主流?——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互动沙龙实录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为什么国产信号控制系统没有成为主流?——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互动沙龙实录

    2014-11-26 12:53:20 来源:www.its114.com 评论:
    分享到:

      11月11日,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智能化信息化引领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13日,年会分论坛之一城市智能交通创新发展论坛召开,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国家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关积珍在会上主持“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互动沙龙”,沙龙主题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与智能交通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本文为其沙龙速记整理稿,未经参与者审定。

      主持人(关积珍):今天最后一个环节是关于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互动讨论,在座的很多都是行业内的资深专家.我希望大家在后面讨论的时候都能踊跃参与进来,我们请4个方面的代表发言,每个方面邀请两位。

      我们把焦点聚集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问题,另一个是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问题。建设问题涉及到设计的环节,施工的环节,服务的环节,厂商品牌的环节,也涉及到产品和技术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先请来自一线的包头市公安局安锐副局长和南京交管局科研所顾怀中所长,请你们俩用简短的语言介绍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之中,作为用户最关注什么?

      顾怀中:作为用户最关注一个问题是智能交通系统怎么来建设?政府、老百姓,包括管理部门对以前的建设模式已经不太满意了,这是第一个建设问题。第二个是怎么用的问题,昨天的主题报告以及今天的会场大家都在谈论新的技术,包括基于车辆位置信息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怎么用?第三个问题就是传统的交通系统怎么融入到新的技术?这两方面是我们用户比较关注的。

      主持人:好,我们顾局长关注的很明确,第一怎么建,第二怎么用。

      安锐:我觉得智能交通最关键问题的就是交通控制。现在智能交通在静态方面,在建设方面都很成熟,但是在控制方面效果不好,所以建设智能交通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在缓解城市交通上起作用。

      主持人:接下来的问题轮到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郭继孚主任回答了。用户提出了他们关注的问题,那么在整个智能交通的建设规划当中,现在存在的问题或者主要问题是什么?郭主任和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邱红桐主任,他们两个参与了国内许多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规划或者项目的验收,他们会有很多体会。


      郭继孚:你的问题比较难,最大的问题就是两个,第一个是交通信息监控采集的部分不够完善,第二个是设备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呢?没有认清交通基本规律,找不清在哪一点有效率,我觉得这是挺大的一个问题。

      邱红桐:从两个角度来说这个事情。先从研究角度来说,这两天会议听了非常好的理念,总的来说,我希望从全国层面通过技术规范的方式、健康的方式,把这些理念落地下去,当作使命来完成。第二点从企业单位角度来说,要做好一个双向的纽带,把用户需求能够很准确的传达,然后把好的技术推荐给用户。

      主持人:好,谢谢郭主任和邱主任,他们表达了观点。刚才也提到我们在智能交通领域里面,不管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很多资金来支撑相关科技项目的研究,这些科技项目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科技成果是不是全部有效的转化为了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强有力的支撑技术或者产品?我们下面还有两位大学教授,从你们角度上看,科技成果为支撑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遇到的最大困难或者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在什么方面?

      关宏志教授:其实关总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我想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就是智能交通当中出现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我举个例子,我曾经参加一个会,会上请了好几个院士评审一些项目,这几个院士提出我们的卫星、导弹都成功发射了,为什么智能交通还是没有解决好?最后讨论发现问题是不一样的,就是他们面对的问题和交通面对的问题不一样,对象也不一样。第二个方面是系统的构建,我们对建构形式的具备这一方面关注足够了,但是对关注效果的功能发挥上面还有欠缺。我们国家的一些项目也是需要一些数据和结果的评价,但结果的评价如果真的在实践当中有那么明显的话,那可能交通事故会缓解很多,这一块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徐建闽教授:刚才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从用户的角度上看,交通控制这一块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几年有很多研究课题,这些项目从国家的层面去立项往往是引领未来,但是对于支撑现在并没有实施的特别好。举一个例子,我们的手机半年就更新换代了,但是信号系统是最顽固的,国产信号系统始终没有成为主流。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没有比scoot、scats更好的东西,实际上还是一直值得研究的经典问题,比如说交通拥堵,路网层面的问题。另外在服务这一块,今天也讲到信息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结合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去推动技术的更新换代,我们应该把这些方面联合起来,一起推动,效果会更加显著。

      主持人:好,两位教授也都谈了他们的观点,实际上交通确实是越研究越复杂。交通涉及到所有的老百姓,需要从科学层面或者从技术层面不断去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对解决实际需求问题,确实还要做很多的工作。国家在倡导要培育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但是企业作为主体作用怎么发挥呢?这是大的题目,我们智能交通系统企业做了很多工作,金溢科技在做很多ETC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昨天下午他们也对最新的成果做了一个展示,我想从企业角度,对企业在整个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当中怎么发挥作用谈谈一些看法或者观点。

      金地停车刘举董事长:感谢关理事长,我作为一个停车企业代表,我觉得停车设施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可忽略的。但过去城市交通对这一块忽略了。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现在整个城市普遍存在车位需求缺口在50%以上,这是停车系统的地位或者在整个交通系统认知存在问题,所以我就要说一个观点,停车设施是被一个城市遗忘的资产,实际上停车设施是唯一能够经营的交通设施,停车设施是一个资产。第二个,停车是被智能交通技术遗忘的一个角落,因为我们停车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非常低。

      两个现象,第一,城市停车信息不共享,第二,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但停车缴费的智能水平非常低。金地公司是做停车场运营管理的,原来我们有3000员工,是一个管理问题。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智能交通应该进入停车设施的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域。这两天的会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叫智能交通?智能交通应该带来城市交通的更高效、更安全、更低耗,还有更便捷。

      做停车的信息化也好,智能化也好,应该围绕这个主题去做。实际上停车是被移动互联网或者技术给遗忘的角落,所以它能带来非常大发展的空间,现在很多IT企业,社会企业也在关注这个领域,但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信息产业端的问题。现在我们手机上APP的停车信息发布的停车信息是假的,很多城市都存在这个问题,不管是大城市,小城市的。因为它没有解决停车场端的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实时性和准确性问题,只是靠人工和编造的。所以对于金地公司来说,我们首先来是学习智能交通的技术理念,让这些东西能够在静态交通这个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这是我们下一步主要的方向,我们不是创新,更多是借鉴和应用,谢谢!

      主持人:罗总。

      罗瑞发:谢谢,我也借这个机会谈一点我们企业的想法,我觉得第一个是理念的问题,金溢科技有两个核心理念,第一个是价值倾向,就是企业一定是要给市场带来价值,给用户带来价值。是什么决定你这个企业的市场定位呢?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贡献决定定位,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带来更多的贡献,通过贡献决定企业在市场的地位。

      第二个就是聚焦,如果我们不聚焦的话会有很多水份,所以也不会带来价值。

      那在这两个理念下,金溢科技在做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说在高大上和小而美之间,金溢选择小而美,换句话来说这叫做胸怀理想,脚踏实地,脚踏实地就是小而美。昨天我们最后发布了跟支付宝的一个战略合作,我跟支付宝O2O的总经理聊过这个问题,她说马云的主张是不断做更多小而美的东西,所以今天支付宝来合作做ETC的充值,就是想解决用户在高速公路使用的过程中充值的痛点,像这样一个小而美的改进,我们都认为积小成多,会由量变会到质变,所以我们智能交通的从业者来讲,要胸怀理想,但要脚踏实地,所以我们在高大上和小而美之间选择的是小而美,谢谢!


      主持人:谢谢。台上的嘉宾观点描述完了,台下的嘉宾有什么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

      提问:我对电子车牌这一块很感兴趣,借这个机会和各位专家探讨一下,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郭继孚:应该说我们目前做的是一些标准,至于什么时候去做这个事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第二点,它对几个产业会有影响,首先是电子标签,现在标签的量非常大。另外就是读写器,然后就是通信和后台的处理。

      顾怀中:南京一直在做环保标签,我们发放150万张卡,做这个系统必须要在路上建基站,南京现在建了500多个车道的读写基站。他的模式是这样的,我们是以南京城市智能交通公司为主体进行投入,近150万张卡,投入2个多亿,现在每天可获取的数据约有1亿。以后对智能交通会造成什么影响?一个是我们智能交通的信号控制系统,这方面我们跟杨晓光教授已经合作了两到三年的时间,信号控制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源。有了环保的电子标签,就能知道一个拥堵路口它可能通过这个拥堵时期的来往车辆数量,有可能到了这个路口有几百个车辆,也有可能几十个车辆,那我可能就关注这一块的经营控制,就能解决这一个路口的交通拥堵。

      第二个就是如果在座的企业关注的话,除了电子标签本身的市场以外,还有它相关的市场也是巨大的,比如说现在的电子警察,用RFID的方式进行整合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讲太多。

      嘉宾:安局讲了一个蛮好的问题,说实话有组织搞信号控制系统我应该是见证人,从1985年国家立项,1986年开始做这件事,做的过程中很不容易,作出的系统到今天为止仍然磕磕碰碰的,为了这个事国家也砸了很多钱。我觉得从公安交管来讲要把控制系统弄好,实际上最主要的一个事是先把路面上的事弄好。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要注意,为什么每次公安搞ITS计划的时候控制系统都有各种各样的项目?我觉得交警对这一块还是十分重视的,怎么说这个项目也是通过验收了的。

      安锐:关于控制系统的验收,确实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控制系统我觉得在我们国家智能交通之所以没法作出它应有的作用,主要在控制系统,现在好多城市都有控制系统,或者是都有绿波带,而且都讲双向绿波带,真正实现双向绿波的太少。现在,在超饱和交通流下面一味追求绿波带,其实在流量大的情况下要均衡流量。作为用户对于控制系统,我特别在意就是杨教授讲的控制系统,恰恰控制系统现在老出问题,在包头来说系统还是做得不错的。刚才说到电子号牌,我想说一句,汽车电子标识的出台将会对我们交通的缓解,对我们车辆的感知提供信息,一旦出现,将会是颠覆性的创新,我们期盼电子车牌的出现。

      主持人:应该说电子车牌对精确感知交通流的状态应该是颠覆性的?

      安锐:对,还可以改变采集交通流的手段,将我们的传统的雷达、摄象头全部取缔,实现的是车联网

      顾怀中:关于信号系统的验收确实是正如杨教授所讲的,以前我们在专场也探讨了这个问题,好多企业都在讲信号系统,真正能把系统拿出来的有几个?所以我就想,我们能不能通过行业管理方来提供检测。第二个可以请第三方来做检测,这个检测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系统整个软件的检测,第二是功能的检测,第三是效益的检测。刚才提到的一个很有名的控制系统,当时我们发现一个实际应用当中,系统会出现问题,这怎么能验收,我怎么验收?因为从使用方面来说还是不能满足我的要求。


      徐建闽:我是直接的用户,我认为长期应用中有一个脱节的问题,包括验收。社会本身的验收,功能或者是软件,硬件的验收,这里面按照一个标准,完全是IT的一些东西,它跟交通流的好坏真的没有直接关系,包括我们现在的促进协议,这个协议对我们交通流的改善和优化有多大帮助呢?实际上也不大,这还是IT本身的一些性能和功能方面的要求。大家现在慢慢在开始重视,一些大城市开始专门做信号优化,会立项。原来立项的时候就是硬件安装上去,那是IT的一部分。

      顾怀中:两种流量检测的方式都不一样。

      杨晓光:现在我们对这个产业都着急,中国产业市场很大,但是这个产业就是弄不起来,其中有一个事情,就是我们要预测城市的交通状态也好,公交优先也好,这与很多数据和信号工具有关系,但是信号工具一旦入了公安的内网以后就出不来,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能不能请求公安部交管局系统的来解决掉,这是典型的民生民用系统,而且这里面跟任何东西都有关系,这些流量是不是应该向社会共享出来?现在一天到晚做大数据,如果这些基本的小数据也能拿出来一点,这样子社会可能会灵活起来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后来发现我们需要稍微在这个产业里面要做一点细分,我发现所有的企业都是自己想弄一套东西,能不能做点调研?包括利用这个协会,大家在一起商讨一下。国家有一些不错的产品,还有一些大学一定要结合起来,产学研结合,不管你愿不愿意,一定要解决,这件事情拜托了,我以学校研究者的名义,拜托各位还是要合在一起。

      主持人:我们杨教授把我们接着要讨论的问题已经引出来了,实际上刚才讨论控制系统,我们控制系统也好,信号集成也好,你看市面上卖的信号系统从几千块钱到几万块钱,产品线拉的很长。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产业的问题,在座的企业我希望能更多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产业,其影响要素无外乎就是资本、技术、产品、政策、才,在这些因素当中对智能交通行业多多少少可能都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技术规范和标准化。我个人感觉我们基本上是市场导向,不是市场推动。这中间有一个很大误区,如果说我们的业主方,像我们安局长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思考,他能很理性的提出一些意见。这里面技术规范还是得先行,请您先讲一下。

      郭继孚:我也替产业说一句话,刚才说的控制系统,据我了解信号控制系统之所以不是很好,就是因为监测器没有很厉害的,再一个是没有预算,那能玩活吗?所以水平不是太高。第二个一定要有这种市场的环境,国家如果从政府层面上让数据资源开放出来,我相信我们科技的进步和产业会蓬勃的发展起来。如果政府仍然是拿在手上是发展不起来的。

      主持人: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第一要素应该是得有市场,那么我们现在市场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嘉宾: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参与的问题。到现在为止无论是说我们的产品也好,或者是方案也好,或者说规划也好,都是参与的问题。现在都是企业在做,走路的人,开车的人都没有参与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二个从产业的角度讲,我觉得这里面有政府部门,有研究机构,有大学,有企业。划分与配合方面我觉得没有准确的定位,可能政府做了该做的事情,但是有一些事情还没做,甚至有些不该做的反而做了,有些东西其实不该企业做的,但企业必须得去做,跟研究机构的合作上也是没有比较顺畅的体系。第三从目的上来讲,以我们公司为例,我是为了服务于这个行业,服务于出行者,但是真正想做到这一点挺难的,首先要考虑生存问题,解决不了生存问题去考虑这种太高大上的东西其实挺难的,但是有时候要关注生存问题就不得不去迎合,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我们协会这样的组织来做一个引导,无论从产业上引导,还是政策性上引导,包括对服务目标的引导。

      嘉宾:我就不说什么看法了。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公路的管理,包括运营建设,现在开始为公众提供便捷的通行服务,昨天在大会上,我们两名处长也给大家了说明现在在做ETC全国联网,全国联网从我们目前凭借的共享资源及进行状况,在实践方面有一个原则,也是一个非常细的细节,就是"一车一卡一标签",它是全面绑定的。我们现在没有方法能够判定车牌照的真实性,信息也无法对我们开放。实际上如果正能开放、共享的话,对全国联网非常有益,同时对于车辆的管理也是一种手段,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是能考虑考虑如何解决。


      主持人:我们在搞智能交通的系统。我记得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咱们大家探讨对于潜力比较大的车载导航,大家一致认为在车辆的前装也好,后装也好,都有很大的市场。但是今天这个前景还没有大规模普及,手机就完全可以替代它了。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思考,就是我们作为智能交通产业的从业者,在瞄准我们市场目标的时候该怎么去判断,以你自己的方向和自己的产品为蓝本?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实际上是受市场导向,市场导向取决于政府的投资导向和政府的偏好。我们从市场细分来讲我们是面向智能化的管理这个市场领域,实际上智能交通还有一大块,智能化的服务。智能化的服务并不是我们去满足市场需求,而是要通过我们的技术引领市场需求,引领市场的走向。互联网的模式不是说需要这个东西才去琢磨来做,而是应该做出一个模范让大家耳目一新,让大家跟随你的技术去走,从而带动一个产业。所以我想,从业界来讲,大家在我们既有的智能化管理市场满足的同时,还是要关注未来的智能化服务市场的引领,在这个方面我想请罗总和刘总你们两位再谈谈。


      罗瑞发:谢谢,我是做ETC这一块的,我就从这一块开始讲起,我们很深的一个感触就是,ETC本身也是一个服务。多方面来讲运营管理,收费是一个核心运营管理的业务,而金溢的产品是服务于它的业务;第二个从2C端来讲,对车主提供一份安全、便捷的通行服务。所以从做企业的产品技术来讲,围绕服务展开是正确的。另外一个很深的感受,我是学交通工程出身的,其实到毕业以后我都没搞懂跟交通的关系,之前别人问我做什么的,我就说我是做交通的,别人就说你是做运输的吗?我就得跟他们解释,后来过了一段时候我就说我是做IT的。一直到了有一天,我重新把交通工程的基础理论拿出来仔细琢磨以后,我才算逐步入门了,这大概是毕业10年以后我才觉得自己拥有了一点点交通基因。所以我在我们的企业里面提出双基因,首先我们一定要有IT基因,第二我们是IT技术服务行业应用,我们必须懂这个行业的业务,我们必须要有交通基因。我再展开一点阐述,我理解的交通是什么呢?我觉得第一就是效率问题,人类是天生移动的,所以从A到B是要讲效率的。第二个是安全问题,大家因为移动会产生潜在的碰撞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安全第一。第三个,因为移动需要耗能,现在海陆空都在耗能,而能量是因为转化而来的,所以就存在着能量的效益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就是节能。而节能的后面也必须有一个连体词,就是减排,因为能量转化的同时带来排放。第四个是什么呢?就是要舒适。第五个就是车生活,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其实就是车生活。


      刘举:"滴滴"打车,"快的"是智能交通吗?绝对是,它实际上为人便捷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业主,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车主的效率提高,更多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能够挣到更多的钱,所以我们是B2C,服务于客户的客户。


      郭继孚:最近十年在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化方面,业界做了很多工作。第一个总体框架,比如说公安交通指挥系统,一些基本的功能,大概的框架等;还有一类是产品性能;最近这几年应该说又把这些软件的标准建立起来了,希望能更多的同在座的各位交流。我希望能有一个共识,怎么用最合适的技术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说我把产品推出去,利润最大化。最好是有一个中心。


      主持人: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互动沙龙的环节还可以有三位嘉宾发言,一个是安局,还有另外两个给台下的嘉宾。


      安锐:我觉得还是要用我们自己的产品。从需求上讲,外国的产品肯定不如我们,他们的路况和我们不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交通控制系统。


      嘉宾:我来提一个想法。刚才大家讨论了很多,我们搞智能交通很早就提出来一个概念:交通需求管理。在这一块的创新是不是也可以去研究一下,比如说治理拥堵,有一个点堵了,下一个点又产生了,如果这个点不解决,其它地方就跟不上了。在国外,比如新加坡、伦敦,包括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地,这些技术都用来做需求管理。如果需求管理有一个有效的引导和控制的话,其实好多问题都能解决,但是现在如果要做这个事情,需要一个很大的系统功能,就是刚才提到的产学研。我们在管理这一块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事情?特别是研究机构,主管部门,如果能在这个地方立法,做一定的引导,那就大有用武之地了。


      另外,我个人有一个想法,大数据有很多方面的数据,但是一个企业是做不了的,如果政府能够通过政策引导,进行产业更高端的宏观数据的采集,我想我们的智能交通未来会更加美好。

    鸣谢: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提供沙龙速记资料。

  • 关键字: 智能交通产业发展互动沙龙
  •    责任编辑:admin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