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聪明的路”和“智慧的车” 需要相互适配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专家观点】“聪明的路”和“智慧的车” 需要相互适配

    2018-08-01 14:32:35 来源:新华日报 评论:
    分享到:

    数据显示,随着私家车增多,车辆事故率在上升,交通运输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专家认为,在过去交通安全研究中,大多集中于被动安全,注重事情发生了怎么处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主动安全研究的概念这几年被不断提出,尤其是现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迫切需要把先进技术应用到交通领域,提升道路出行效率。

    yyhq-fzrwiaz9899228.jpg

    万物互联, 全方位采集交通安全感知数据

    “人类发展史始终和通信相关,从烽火台到飞鸽传书,从电报到现在人手一部手机,所有技术解决的都是人和人之间的通信问题。”不久前,记者在“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智库大会暨产业创新论坛”上,华为公司邵海刚表示,步入5G时代,万物互联将成为可能,这对于架构智能交通不啻是福音。在交通事故中,电动自行车发生的几率特别高,通过窄带物联网技术,藉由摄像头监控等抓取信息,将道路信息实时上传,如此一来,电动车闯红灯、超速等一系列问题尽在掌控。这个技术在全国好几个地方都已应用。

    同济大学教授陆健表示,类似这样用主动安全技术改善交通安全性,主要围绕人、车、路环境进行。比如,发现驾驶行为有危险性怎么干预?那就需要密切关注,并建立驾驶行为谱。危险驾驶分很多类,如危险跟车、超车等,驾驶员换车道或者超车,从第一秒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谱条,里面包括环境、路况以及车辆之间互相干扰等变量,利用视频拍摄、车辆本身姿态监测、雷达等采集获得足够人工智能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去建立模型。数据不断更新,模型越来越成熟,就可以在后台研判几万辆车里面哪些驾驶员是危险驾驶,然后把预判信息告诉驾驶员。

    丰富多元的交通安全感知数据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石。据了解,江苏交管部门开展了以物联网技术为载体的多元交通安全感知建设,全方位采集交通安全感知数据。通过在全省布设视频监控、流量检测、区间测速、气象监测等物联网感知设备,实时掌握全省高速公路、城市主要道路和重要节点的交通拥堵、事故、管制等动态信息,为路况分析、联动处置、路面控制和信息发布提供信息支撑。通过在机动车上布设“汽车黑匣子”、电子车牌、GPS/北斗等车联网设备,收集驾驶人驾驶习惯数据,以开展驾驶行为风险评估。

    用数据说话、管理、决策。“研究运用大数据理论,建立大数据应用模型,实施深度数据挖掘、多维分析和实时研判,可以精确指导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源头监管和路面勤务部署。”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孙玉奎介绍说。

    zFLm-hhacrce6483516.jpg

    另外,我省交管部门还紧盯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逐步探索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目前,已建设了人工智能驱动的交通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监控车辆通行状况,分析城市交通流量,科学实施分类、分时、分段交通控制策略,实现道路状况自动感知、交通态势自动研判、信号控制自动调整、交通违法行为自动监测,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水平。

    “聪明的路”和“智慧的车”

    需要相互适配

    江苏正在打造无锡342省道智慧公路示范项目。这条具备高度感知能力的“聪明公路”,可利用机器视觉、北斗、物联网等最新感知监测技术,对公路主体、结构物、沿线设施感知监控。

    眼下,中设设计集团科研人员在南京紫云大道附近建设开放式研究环境,利用车路协同技术,尝试无人驾驶。路上和车上都配备丰富的感知监控仪器,能够全方位感知和分析环境、整理和发送数据,帮助车辆安全行驶。

    “聪明公路应该具备像人一样感知、思考、理解、分析、执行、反馈的能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委员会委员、中设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王维锋告诉记者,智慧公路的核心任务是保障人、车、路、环境、信息等多个要素之间高度协同运行,使得智慧公路系统整体运行效益最高,核心目标是提质增效,让公路出行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绿色。

    “如何做聪明的路?以前我们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动态交通感知上,包括公路上行驶的各种载运工具的运行参数,如交通量等。”王维锋说,其实应该多关心对静态交通设施的感知,只有让不会说话的静态设施“活”化,公路才能像人一样具有感知的智慧能力。以指路标志为例,如果在行车过程中能够实时感知标志信息,实现标志和车之间的互动,则会消除行车事故隐患。同时还要丰富公路感知的手段,实现立体多元的全视角感知。此外,也需考虑三维可视化感知,比如BIM+GIS(建筑信息化模型+地理空间信息)的综合应用。

    聪明公路核心任务是实现公路交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和谐统一,这就需要车路协同。王维锋认为,在车路协同里面,第一个是聪明的基础设施,包括专用无线通信、定位、高精地理信息平台、感知设备等,第二个是智慧的车,自动车、无人车、智能网联车。

    不同对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车的人,非常关注智慧的车;做通信的人,更多关注在聪明公路上应用无线通信技术;从事公路管理的人,注重车道专用化、设施数字化。王维锋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智慧公路发展的重要推手。如果仅从交通土建、汽车机械的创新应用上来构建智慧交通,难有突破,聪明的路和智慧的车需要相互适配才是最重要的。”

    破解雨雾低能见度条件下

    安全通行问题

    雨雾低能见度条件下安全保障是世界性的难题。从统计量来说,全国高速公路沿线团雾多发路里程,江苏居首。

    “在交通气象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公路沿线建设了不少气象站传感器,但密度低,成本高,缺乏数据整合,维护保障不足,应用挖掘不够。”北京中交华安科技有限公司李长城博士认为,对此,业界提出车载应用移动监测概念,把固定的传感器搬到车上去。车辆在路,数据在线,提高监测的时空分辨率,与固定监测气象站互为补充。

    一般来说,恶劣天气譬如团雾有突发性特征,因此,通过应用移动检测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大雾在形成之前尤其是辐射雾,其稳定低能见度雾的形成前期有一些典型特征规律,包括大气温度的波动、能见度的震荡规律等,可以通过规律识别把握雾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并发出预警信号。

    一旦车辆在路上行驶时,遇到团雾等恶劣天气的话怎么办?李长城认为,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应指示清楚道路的轮廓,防止车辆冲出路外;二是提示前方路况谨防追尾事故,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传统工程技术主要是交通标志、标线,以及发光轮廓标、诱导标、道钉等发光设施。仅仅使用常见的雾区标志,有雾的时候司机看得见吗?肯定看不见。“这些地方应该设置主动发光型的交通标志。”李长城表示。

    就提供更精准及时的动态行车环境信息方面而言,专家坦言,其实本质上也是探索解决如何向驾驶员传达道路、交通、气象等广义动态道路交通环境信息问题,上述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驾驶员,可更好地为人们出行保驾护航。


  • 关键字: 智慧交通 大数据 车路协同
  •    责任编辑:梁兰春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