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类道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与能力 一起交通事故的启示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类道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与能力 一起交通事故的启示

    2019-01-16 09:11:34 来源:122交通网 作者:官阳 评论:
    分享到: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道路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区县镇一级的公路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地方忽视了交通出行的多元化需求,特别在行人过马路的问题上明显考虑不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修建人行道,导致机动车与行人的冲突尖锐化。很多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就在这样的缺失中发生了。

    下面这起事故视频就非常直观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悲剧。2018年11月10日12时46分,在河南郑州荥阳市新田大道与谷家寨路交叉口处,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小孩在过马路时,被右后方驶来的一辆白色轿车撞飞,老人当场死亡。

    对于这起交通事故,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普遍会认为是因为驾驶人没有谨慎驾驶、避让行人,抱孩子过马路的行人乱穿马路造成的。但是,道路使用者的用路行为需要被正确引导和控制,还需要通过标志标线给驾驶人以足够的警示,驾驶人在道路上行驶时要想及时观察到前方突发状况并作出驾驶行为的调整,至少需要6秒的时间。如果用这些基本的交通工程意识去看待这起事故,结论就会不同了。这起事故中,事发前在肇事轿车对向行驶的大货车及其尾随车辆,遮挡了肇事驾驶人的视线,导致其未能及时看到横穿道路的行人,采取措施不及时。

    我们再来看看这条道路,行人如果想安全地到达对面斜向路口,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路线呢?以该事故案例中的视频截图来理解这其中的问题。图1中标注了红、绿、黄三条行人过马路线路,红色线路是事故中行人实际的过马路线路,绿色线路是行人最起码应该使用的过马路方式,黄色线路是最理想的人行道位置。如果事故中的行人沿着绿色或黄色线路过马路,肇事驾驶人发现她的几率是不是就会提高很多?这样过马路,可以增加行人进入驾驶人视区范围内的时间,也就增加了行人被发现的机会。如果这条道路为行人提供了这样的条件,被撞的行人是否更有可能去选择这些相对安全的路线,从而躲过这场事故呢?

    blob.png

    图1:行人最习惯和最安全的过马路方式

    交通工程中始终强调人的行为差异是巨大的,因此,需要设法通过工程手段缩小这种差异,改善安全。例如,针对本起事故中的道路,我们就要想办法,通过交通工程影响道路使用者的行为,提高道路的安全性。

    图2展示的是比较理想的道路断面,在这样的道路上,这位抱孩子的行人会不选择专门为她提供的人行道并进行观察吗?注意,图中红圈里的绿色植物完全挡住了路口三角区的通视距离(即正常视力所看到的最大水平距离),导致驾驶人无法判断那里有没有路口、支路上有没有车和人会突然出现,这增加了驾驶人的驾驶难度。

    blob.png

    图2:比较理想的行人过马路设施

    按照图3所示,在图2的行人设施基础上增加行人安全岛,可以告知行人应从此处过马路,同时也告知驾驶人这里可能会有行人过马路。这样是不是更能吸引道路使用者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交通控制设施所传递的指令的遵从度呢?

    blob.png

    图3:更理想的行人过马路设施

    从事故视频可以看到,事故路段两侧有大面积绿化带,如果像图4所示那样,把人行道设置在绿化带中间,是不是既能保证行人安全,又很和谐呢?

    blob.png

    图4:最理想的行人过马路设施

    面对同样的道路以及行人过马路的需求,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是怎么做的呢?

    图5是加拿大的道路设计规范,充分考虑了行人和骑行者的需求,可以告知行人、骑行者和驾驶人,哪里是行人过马路的地方,哪里是骑行者过马路的地方,并要求机动车道上的机动车和骑行者都要在停止标线前等候人行横道上的行人和骑行者清空。

    blob.png

    图5:充分考虑行人、骑车人的一种道路设置

    图6是美国的行人过街实景,安全岛和醒目的警告标志是美国行人过街设施的标配。

    blob.png

    图6:美国行人过街设施设置实景

    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道路交通事故,其实背后都存在一连串的错误判断:一方面,道路使用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或机动车的能力,另一方面,道路设计者高估了道路使用者的警惕性和自律性,及驾驶人的反应和观察能力。要让道路变得安全,还需要通过交通工程一步步进行改善。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3M交通安全系统部首席交通安全教育与政策联络官 官阳)


  • 关键字: 道路设计
  •    责任编辑:刘艳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