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科秦廷辉:顶层设计实践下智慧交通运行管理与服务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中电科秦廷辉:顶层设计实践下智慧交通运行管理与服务

    2019-08-15 11:36:04 来源: ITS智能交通 作者:秦廷辉 评论:
    分享到:

    编者按

    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指导,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支持,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城市智能交通论坛”于6月2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论坛以“共建AI时代城市智能交通”为主题,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秦廷辉发表《顶层设计实践下的智慧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blob.png

    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秦廷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的秦廷辉,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分享我们的一些想法。中电科智慧院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全资二级单位,中国电科是做电子信息行业的,简单来说就是做军品的,每次阅兵的时候飞在前面的那个带着一个圆盘的飞机,也就是预警机就是我们做的。

    无论是我们集团总经理2015年7月1号受中央网信办邀请去嘉兴调研的时候在全军联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还是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理念,都是属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因此,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顶层设计实践下的智慧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需要有顶层设计。我们在做信息化、智慧化之初建了很多系统,形成了现在大家经常说的“信息孤岛与烟囱”。

    现在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常说要连烟囱、去孤岛,当时的烟囱和孤岛是我们信息化人员所做的,现在说要去除孤岛,也是我们信息化人做。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要建立信息化,有比没有好,先解决有无的问题,在现在这个阶段,不能再建更多的烟囱、更多的孤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呼唤顶层设计,需要统筹考虑。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所以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一个整体的框架。在智慧城市中的一些行业,它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特别是交通行业,也需要行业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整体的框架。

    第一部分,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挑战与困惑。

    城市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城市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比如说现在在交通方面就有很多挑战。

    blob.png

    一是城镇化与出行需求增长,现在城镇化越来越快,而且今后城镇化还要加快;二是空间和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因为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三是城市里交通引发的安全、环境问题频发;四是城市里每年交通建设的投入也是很大的,工程成本非常高,协调难,建设周期非常长。

    今年国家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在里面也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也提出了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要互联互通,因此,城市的交通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提升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最重要的标志和指标之一。

    所以我们认为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是21世纪我国城市面临的战略问题,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共同构成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未来的世界是城市化的世界,城市交通问题是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的难题。智慧交通建设也有很多的困惑,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城市交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交通建设也遇到了相应的困惑,比如说我们怎么把有效的资源盘活,包括人、财力、数据。

    blob.png

    智慧交通如何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规划设计、建设布局、科技赋能和评价反馈方面形成一个总体的闭环。面向未来,如何保证技术、建设、服务方面的可持续性?还有智慧化的手段如何在区域发展当中联动,特别是大湾区如何保持协同和统一,如何实现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

    第二部分,顶层设计与实践工作的矛盾与统一。

    前面讲了我们遇到这么多挑战和困难,因此,我们要在智慧交通建设中呼唤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要梳理现状、明确目标、指导方向、勾勒路径,要从需求出发,要求信息系统贴近业务的需求,流程也需要重构,体制机制也要进行优化。

    但实际上信息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工作跟不上节奏,针对性也不强,你在做的时候,它那边也同时在建,所以有很多针对性不同,有的将功能当效益,将手段当目标,目标难以量化,规划设计的灵活性也不足,大家知道体制机制要改变也比较不容易,所以在现实的情况下,顶层设计的要求与现状还有一系列的差距。

    blob.png

    智慧交通的建设是一个个的项目,按照政府的管理程序,要一个个立项、一个个审批,它是根据需求来审批的,不会根据顶层设计作为依据来审批。智慧交通的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可能一天建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可持续的服务链才是致胜的法宝。

    按照网络信息体系架构的设计原理,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它有一个集成验证,要验证效果,要跟顶层设计形成一个反馈,现在它没有合适的反馈机制,这就引出了后面的一个话题,他要有一个运营管理的系统。要求我们以智慧交通的综合效益为目标,既考虑实施效果,又考虑实施代价,同时通过“运营管理”的概念以多层部分融合代替难以实现的平台全面融合,带动顶设持续更迭与落地,实现顶层设计与实践工作的变通与统一。

    第三部分,城市交通智慧化运营管理的践行。

    这就是我们做的一个城市交通综合运营管理的平台,先给大家大致看一下,后面我一个一个介绍一下。我们有几个词来描述这个平台,一个是“如数家珍”,它就是对现状进行统计,把现有的有什么设备、摄像头,把它全部汇集在一起,实际上是一个统计性的指标。第二是“齐聚一堂”,一图可视,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在一张图上可以显示,同时我把我所有能够实现的功能全部在平台上能够聚集起来。第三是“化学反应”,它是从集合到融合,融合以后催生一些新的业务。第四是“长线经营”,我们从管理到经营,从长线经营实现架构的逐步完善,底层目标逐步实现,不断地优化。

    blob.png

    它的核心的理念就是形成一个闭环,我们把数据汇集起来,实现前面的如数家珍、齐聚一堂,然后是催生新的应用,然后通过评价促进建设,形成闭环以后。这一系列过程的核心是数据,一步一步优化、完善和提升。

    交通的管理要从运行到运营转变。运行就是前面两个阶段:如数家珍、齐聚一堂,后面的运营是要形成化学反应、长线经营。运行是按照规定的路线来进行运转,运营是要融合、改进、提升。

    目前,建设已经达成基本成效,拥有三层架构,一个是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入,还有一个是交通运行管理态势专业指标呈现,最后是城市交通运行综合指标的呈现。现在我们一级指标有6项,二级指标有40项,三级指标80项,一层一层向下,最后到每个系统、到每个具体的业务的点上。现在已经接入的数据包括视频监控有3000多个,电警有1419个,卡口有981个,诱导屏有86个,停车场有3977个,还在继续接入。

    在运营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也有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实现交通事件智能化发现和全流程处置,刚才科大讯飞的同志讲了,可以自动地发现,我们也可以实现自动的发现、处置,然后进行验证,现在都是在向这些方向发展,以前我们用摄像头要人工去看,现在都走向事件检测,主动去感知,主动去发现。

    另外,现在我们还通过多元事件的信息发布,准确实现交通信息的服务、诱导。我们接入了这些系统,实现车道级的事件检测,可以精准检测在哪个车道有问题,同时我们把一些路况的数据结合起来,我们把气象的相应数据也结合在一起,包括这个道路中哪个地方会有积水,哪个地方有强降雨,实现精准的诱导、道路级的诱导。

    第四部分,城市交通管理未来形态与效能。

    我们认为未来智慧交通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共享化、智慧化。一体化就是以人出行服务为目标而建立的空间连接,还有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出行即服务,你出行它就告诉你怎么走,要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共享化方面,现在是一个共享时代,有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等,出行将来也会走向到一个无人驾驶,它也是有一个共享的概念,每个人都可以乘坐那个汽车,实际上也是一个共享的概念。

    blob.png

    最后是实现智慧化,从数据的收集到数据的汇聚、数据的处理、反馈,实现智能的处置,同时还跟规划、后面的优化结合起来。我们认为智慧的发展今后一定是网络化、数字化,网罗一切,物物互联,万物万事都要数字化。我们做技术的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要万物可计算。如果把万事万物数字化以后,今后我们的交通就可以很好的预测,因为我可以计算,可以找出模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看似遥不可及,实际上未来越来越近。

    数字化、网络化肯定是一个方向,代表着未来,但是它也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短期内有三个趋势。

    第一是数据汇聚、交换、使用,将有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型,使数据的汇聚、交换、使用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现在大家知道国家发改委在牵头做全国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它肯定会有这么一个数据交换的标准,让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大家方便地使用。

    第二是智慧交通管理会形成规划设计、建设布局、科技应用、反馈优化的PDCA的全生命周期,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三是交通运营管理模式从运行到运营的方向发展转变。

    以上是我的一些观点,供大家交流参考,谢谢大家。

  • 关键字: 智慧交通
  •    责任编辑:刘艳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