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与基于场景的新基建思考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交通运输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与基于场景的新基建思考

    2021-02-22 09:07:56 来源:ITS114 评论:
    分享到:
    2020年12月18日,2020大湾区科技大会—智能交通科技发展论坛在深圳开幕,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薛博,发表了《智慧交通的下一个五年——基于场景的新基建思考》的主旨演讲,本速记文由ITS114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

    image.png

    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薛博

    薛博:非常荣幸受到大会邀请,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在新基建背景下的智能交通行业新动能展望。分享内容主要分为2个部分:目前交通运输智能化体系存在的问题;未来五年的审视和思考。


    1

    前言.


    “十三五”期间,深圳基本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深圳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状态感知更加透彻,行业监管更加精准,政务服务更加贴心,交通体验更加极致。

    经过“十三五”的建设发展,在交通强国、智慧城市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深圳交通运输信息化在近五年内取得了四大丰硕成果:  

    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信息化体系。

    二,着力打造全局性数据汇聚基础平台系统,部署一朵云、交通监测一张图、数据整合一个池。

    三,行业应用覆盖完整,治理能力明显增强。

    四,关注民生,信息服务广泛方便。


    国外交通信息化发展态势


    基础设施:形成了无线化、多模化、广域化、可视化、网络化的新型设施健康监测装备、系统、技术标准与规范。

    工具环境:从交通管控向车车/车路通信下的智能联网发展。

    交通运行:主动式智能控制方向发展。

    综合运输:大型交通枢纽协同运行与服务以及基于大数据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多式联运研究。

    安全服务:大数据、人因工程、柔性理论带来综合交通运输安全主动防控技术变革。

    深圳的战略定位是打造一个全行业、全要素的交通智慧国际标杆,主要思路是面向行业管理、交通运行和技术创新,打造交通最亮双眼、最强大脑和最快双手,实现运行一张图、出行一张脸、货运一张单。


    目前的交通运输智能化体系存在的问题


    1、综合数据存在短板,数据流动性不高。

    前端数据不足。项目建设工程、道路交通设施、交通运行等前端数据采集还存在较大缺失,交通运行动态数据尚未覆盖全路网、全行业,现有前端数据采集设备布设不尽合理,多源交通数据立体采集体系尚未建立。

    数据整合共享不足,存在信息孤岛。各业务部门采集使用的相关数据主要应用于自身业务管理,数据呈上下垂直性流动,与企业业务部门、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缺少交互,横向平行流动性不足。

    2、业务系统较为分散,应用深度不足。

    系统管理分散,缺乏联动。数据管理与系统应用之间存在物理隔离,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各自的垂直系统和自建系统互不交集。

    数据及系统深度应用不足。80%以上的业务系统均不支持大数据决策分析,和智能化、智慧化监管与服务的深度拓展,相关的系统功能和信息化工具明显缺乏。

    3、信息化制度机制及支撑体系建设不足

    交通信息化建设在建设主体、建设资金、人才、技术等政策和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随着数据规模的增加、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和技术的进步,现有系统和信息化装备的运行维护、数据与系统安全等问题更显突出,也迫切需要相应的制度机制保障。

    4、科研创新与业务协同不够充分。

    整体规划,五个统一。

    统一规划:统一规划建设;统筹资源管理;多网统一承载;全市业务覆盖;多网络互联互通。

    统一平台:统一资源虚拟泛在、弹性扩展;统一工具服务;统一物联;统一视频智能分析。

    统一数据:多渠道数据采集;统一六大基础库;建立数据标准和规则个人画像和企业画像;统一数据服务。

    统一运行:机房统一运行;管理城市部件;统一监测数据应用;统一监测统一指挥调度体系;统一智能应用。

    统一安全:统一终端安全;统一网络安全;统一云平台安全;统一大数据安全;统一应用安全。


    2

    面对未来五年运输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审视和思考.



    思考一 组织方式的变化



    1.在职责和定位方面

    (1)政府、集成、运营企业、技术服务企业等,各自的职责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如何确保既能各司其职,又能互相配合,有效衔接,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按照顶规和设计方案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去实施?  

    2.在整体技术框架方面

    (1)智慧交通是复杂的巨系统,基础技术支撑平台与智慧行业应用的关系纵横交织;

    (2)如何通过搭建互联互通、集约共享基础技术架构,解决烟囱式、碎片化建设的问题,实现跨部门协同和多业务联动的目标?

    3.在新技术应用方面

    如何将新的技术有机融入到已建设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中,补充、完善、提升原有的基础架构的能力,服务于智慧应用的业务新需求,而不是粗暴的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单独建设。

    因此我们建议采用 “一体化”三层云的架构,来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和智慧应用三个层面的架构,打造大平台、后服务、强应用的建设模式,真正实现整体三侧架构,解决过去每一个部门的系统应用都需要从底层开始进行烟囱式建设和碎片化的建设局限,为跨部门协同和多业务联动提供支撑。

    具体包括:

    (一)集约共享基础网络,实现“交通一张网”。

    (二)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实现“交通一片云”。

    (三)能力和工具下沉到PaaS层,整体共享,统一工具和服务,避免重复采购和开发,统一时空云平台,实现二维、三维和图层的共享复用,解决各自为政和数据孤岛问题,兼容七大类标准协议和私有物联网协议等等。


    思考二 强化数字化资源投入



    如果说信息化是业务流程到数据处理,那么数据化则是从数据到业务重构。

    在数据化时代,每一粒沙子都有编码,都可以被感知和获取,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组织转型,涉及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和组织流程,涉及核心业务的系统性转变。


    思考三
    创新应该迭代式,而不是推倒式



    很多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交通的平台,缺少对业务的理解感知和对业务流程的继承,要么粗暴式的推倒重来,要么干脆“另起炉灶”单独建设,依旧是烟囱式、碎片化建设 。 

    因此我们建议:

    1、应以运行指挥“信息化-流程化”以及生产决策“数据化-智慧化”为中心,以“升级-补充”为主线。

    信息化系统需要在基于业务流程中的生产应用才能得到有效数据,才能真正服务于生产和管理,当前很多既有系统已深度嵌入到既有工作流程中,不应轻易推倒支撑业务流程的既有系统。

    2、充分利用已经实践检验智慧化成果,为平台建设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成本。

    在用政府或企业业务系统,都经过多方迭代、流程再造和实际使用检验,已积累众多包括失败与成功的经验。

    各地正在建设的一体化平台,既然是一体化,就应该和企业甚至研究机构已有的智慧化功能系统有机地结合,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基础,特别是经过检验的成果,不要浪费,搞重复建设。


    思考四 技术一定要为业务服务。



    目前所讨论的很多基于5G、物联网、区块链、边缘计算、中台、车路协同、MaaS等概念,都是这四五年及未来五六年的热点。

    新技术应用方面,需要理性,通过不断发现业务痛点、追踪新技术、探索应用场景、讨论可行性、实验尝试完善,再到创新应用、推广能力和服务。技术与业务的结合是关键。

    有些城市一味追求热点,盲目开展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这种做法不可取。各类新技术的规模化建设推广,应以形成功能闭环为前提。

    新技术应用是在总体架构上的弹性扩展和补充,但没有体制机制和法规的支撑,所有创新都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新技术的规模化推广,都必须以形成功能应用闭环为前提。

    无人驾驶、车路协同、智慧杆件等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涉及大规模财政投入的,须常态开展第三方运行评估,以研判和修正。

    比如深圳市新能源车公交运行评估(2011--2018)可以从两个角度,六个维度出发。

    两个角度:出资人角度、用户角度;

    六个维度:用户价值;运营效率;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配套设施建设;相关政策、标准、维保体系。


    思考五
    业态与创新,不能以计划经济的方式搞创新



    综合交通智慧化一体化平台建设,涵盖领域广泛,包含“海、陆、空、铁、物流”,仅道路交通就包涵几十个门类,贯穿“建--管--用--养”。

    在这么广泛的范畴中,没有任何一个单位是全能的。指定式的创新、唯一性的选择,必然会由于某些主体某些功能擅长,某些功能不擅长,从而影响创新的质量和成本。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研发成本和可能的沉没成本,应该强调在一体化的情况下提高兼容性,把社会的研究机构和开发机构的成果都能接入进来。

    总之,“开放,兼容,众包,众筹”,才是一体化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美团王兴五年前曾说:“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是toB业务”。

    过去十年里,滴滴、Uber、货拉拉、摩拜,所有这些行业应用的创新都不是政府或科研机构规划出来的。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过去十年很大程度上是toC业务的崛起,但在美国toB和toC业务几乎各占一半。toB业务就是打穿整个企业生产流程,实现整个企业和制造业、生产业、运营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可以真正衡量一个国家基础实力。

    toC和toB考核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toC业务是面对两端高度离散市场,通过一个平台进行信息匹配和交易措施,无论是淘宝、美团、滴滴都是这个模式,所以叫模式创新。

    而toB是需要真正懂业务、懂行业、懂企业,并且要把生产流程打穿。

    商业的本质就是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商业模式就是如何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模式。不断“死磕”、把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模式做到极致就做到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如今公众出行行业面对的多种挑战:

    多种出行方式竞争,客流持续下降;成本上升、收入下降、亏损扩大;补贴吃紧、经营艰难;缺少优化运营抓手、服务质量难提升;主管部门监管难度大;精准考核与补贴管理无支撑。


    从信息化到智慧化


    2020年12月,我们组织设计建设了一个公交大脑项目,从底层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到顶层的纲领性规划,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致力于形成一个服务于管理部门和公交企业,围绕监督管理和生产经营,提供组织、指挥、监控、统计、供需分析、诊断、智慧排班、线网优化及线路班次考核“一站式”公交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

    image.png

    如何能打造成功的MaaS?


    真正成功的MaaS一定是在出行链过程中填补了相应缝隙,满足真正刚需,自身又具备流量优势。

    所以,如果不打穿企业的业务流程,只是从外部进行整合的MaaS,是不可能成功的。

    最后一句话:今天城市的崛起,是科技综合体的崛起。而我们今天每个人的一小步,扎扎实实,回头看可能是时代的一大步。

    感谢大家聆听!

  • 关键字: 智慧管理平台
  •    责任编辑:黑萝莉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