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慧交通运维软件系统的开发思路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浅谈智慧交通运维软件系统的开发思路

    2021-11-26 10:00:13 来源:某智能交通公司 评论:
    分享到:

    注:本文为某智能交通公司有关运维软件开发的内部会议纪要,经该公司同意,将整理后的纪要公开发布,与行业共享。智慧交管行业已经进入到精细化应用阶段,不仅管理上要体现精细化,企业为管理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应也要精细化,个性化。好的系统和平台,不一定是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软件,但一定是符合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的设备和软件。

    最近看了XX智能运维系统软件,近一年的开发时间,从服务端到APP,功能算是基本齐全,但从观感到操作体验,都无法接受,和平日常用的几大移动互联网APP还有很大差距。通过一轮重新定义,今天看到的软件界面,包括PC端和APP,应该说有些进步,配色更协调,布局看起来有均衡感了,但还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图片

    我们的优势

    公司选择做一个软件产品,从战略角度看,都经过仔细的考虑,不仅从行业发展趋势,也比较分析了市场的竞争态势、国内发展水平、硬件系统关联优势等多个维度,最后选择觉得适合我们定位与发展方向的产品。

    从操作可行性角度看,开发接入运维系统的子系统,我们有很好基础。我们是国内少数能提供成套路侧光电产品的原产厂家,所有光电终端都可检测,有几个细分产品已经和最知名IT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领先优势显著。此外,我们也有视频图片类开发、分析的技术基础,加上可检测的其它软硬件和通讯网络,系统有完整性,有较大的行业优势。

    外场或内场的感知系统,主要负责对设备的输出结果即用户界面、工况进行检测。用户界面,对于信号灯来说就是完整、正常的灯色等,对于视频来说,就是清晰、稳定的画面,而对于服务器、交换机类支撑设备来说,主要是数据流推出质和量、软硬工况检测等。各类被检测出的故障,最好能有旁证支撑,比如显示类设备坏了,联动视频记录,以便后续分析、维修。故障检测,有直测有推测,优先级不同,这部分是自动化功能;根据工况、环境、历史大数据等能有效预测故障,或许有一些技术含量。故障感知系统要追求很高的正确度,超过一个阈值的误报率带来的损失通常高于收益,不被客户接受。

    图片

    用户习惯优先

    这个项目(开发)主要涉及的任务,是系统汇聚自动感知的、人工报修的故障数据到服务端后的应用。根据安全规则,系统必须保证管理面与用户界面隔离,系统管理面使用者是专业人士,界面用典型的系统管理配置风格就可以。用户界面,广义的说,不只是PC端界面,还有移动端APP界面。用户面使用者可能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多数是业务专家,是系统的操作者、使用者,需要仔细设计好动作页面。好的用户界面,首先是一个人性化、自动化的办公流程界面,是对之前有纸办公的数字化、信息化。有纸办公流程几乎都是经过一段时期使用、优化后固化了的,经办人员的办事潜意识流已经被培养起来,所以在开始设计时,无纸化办公流程不要在各操作步骤上做大调整,要符合已有习惯的一站式处理。

    一个运维系统,除资产管理外,还包括感知、故障分析、维护与评价等动态子系统,运维任务参与者主要角色有三大类:

    01

    一是监管者,考虑运维工作多数外包,业主方代表基本负责该项工作的监督、管理、评价等,特殊情况下达紧急维修指令;

    02

    二是操作者,运维任务的实际管理人员,是系统软件的操作人员,是系统正常运转的枢纽;

    03

    三是使用者,具体完成前端或内场设备维修任务的技术人员,主要使用APP完成与后台系统的交互。这三类角色当然还可以细分,但这三类用户的关注点、使用软件的动作属性、序列有很大差别,一个界面、操作风格雷同的APP让三种以上不同用户使用,一定难有好体验感,难免会出现“反人性”的情况,之前的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 

    常用软件,不管是在PC端,还是在APP端,一直被各类风格的软件培养出了使用习惯,很多已经是下意识的操作。比如手机界面,用惯了苹果的就不喜欢其它的手机品牌,用惯了三星的,可能也不喜欢华为的;用习惯了HK的,可能就不习惯DH的,用惯了YS的,也不一定习惯其它品牌。人的使用习惯已经潜移默化到大脑,形成下意识、肌肉记忆,直接影响使用者评价。有时仅因为这个原因,客户就会对其它产品弃之不用,所以要分析不同角色的操作意识流。

    需要多分析、多参考相近属性的知名大软件,参考不同行业的软件界面,因为他们的产品可能经过十亿级用户使用、优化迭代。我们的软件还仅是一个工具软件,在一个大城市并发用户数可能还不到1K,用户角色分类少,画像相对简单,没有多少基本属性和心理属性,主要还是操作行为属性分析。智能运维软件的操作,无非是发现故障、分析故障、解决故障三大块,以及事后统计分析,和产品质量控制闭环,和服务水平优化闭环。用互联网思维讲,就是如何高效、安全、低成本连接故障和维修人员。 

    图片

    要做好用户需求调研

    对于用户关注点调查,要贴近实际使用者。如果没有前期产品经理的假设和初步构想,与实际用户是无法交流的,一般会设计一个调查表来加快用户画像速度。以前编制外场设备建设需求时,没有一位专家熟手去看,很多事情就捋不清楚。后来,很多项目会用一个专家范本来解决这个问题,范本会对现场大多数特征进行选择题式描述,结合一些填表数据,一个非专业人士就可以去把现场描述的差不多,结合卫星地图便可以计划设施布局、预算工程量等。好的调查表,尽量让人做选择题和填简单数据,能定量不定性,最后留白表达不同意见。 

    有了用户画像,结合操作流程,就可以根据不同用户角色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了。主界面图形化入口是最重要的基础,需要精心设计。我的理解,主入口要包含用户关心信息的80%以上,任务很多只能通过简单、分类明确的页面按钮切换,需要通过滑动才能找到的东西,一般只能是同类内容的扩展,不能通过远距离滑动去找其它功能入口,入口要显而易见。作为监管者,关注的可能是总体态势,通过PC端或移动端APP,经简单操作就可以进一步了解需要关心的细节,抽查执行情况;对运维系统的操作者,是全任务把握者,关注面就会更宽泛和实际一些,不仅需要关注整体情况,也需要分析各类故障情况细节,下达维修任务,跟踪完成情况,收集联合评价;对于维修人员,基本只关注接单、维修过程记录、完单报送等,精力会放在具体维修任务上。这些不同任务角色决定了各个用户界面需要显然不同的设计,以便让通过最简单操作序列完成任务,效率最大化。

    总体说来

    PC端用户界面信息最全面、操作任务最多,需要首先定义、设计好。这样监管者、操作者的APP端是PC端界面的分类简约映射,维修者APP是PC端页面的简化和对偶互动。我们这样专业软件隐私涉及相对少,在不涉及隐私情况下,可以收集任务操作脚本,记录操作路径、频次,回头审查一下操作链条是否太复杂、太长、跨页面折返太多。以前的多文档操作是专业人士需要的,单文档操作才是大众的,不是人人都是工程师。

    这样,高效、醒目且符合惯例的主入口是主干,具体任务的操作路径是枝叶,相对容易定义些,定义好了就枝繁叶茂。APP端可以去琢磨JD、天猫、钉钉等,琳琅满目的商品就类似一个个设备,分布在不同商家区域,购物车里的商品就是故障设备,不是所有的故障设备都需要维修,有一些特殊情况不需要去“付款”。下单了就需要跟踪物流情况,交付了需要评价、接单,还可以统计分析。按照培养好的流程、潜意识操作,基本没有违和感。

    把握好了用户需求,才有其后的系统设计、架构设计、程序设计等等,战略上偏了,越优秀的战术方向,只会离正确越来越远,返工成本更高。 

    我们的软件,使用者就是客户。这么多年来,以客户为中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做好了的都有出路。反过来,哪怕有很多优点,有一点点逆客户需求而动的,都有很大失败可能性,更谈不上“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客户新价值”。各开发项目部门,需要认真学习、理解!


  • 关键字: 智慧交通
  •    责任编辑:zhuoqu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