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道路落地实施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数字道路落地实施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22-12-30 09:21:31 来源:www.its114.com 评论:
    分享到:

    本文为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高级咨询师刘西多在第十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2022)专业论坛之一的运营商赋能智慧交通创新论坛上所做演讲的速记整理而来,未经本人审核,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image.png

    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高级咨询师 刘西多

    目前来看,不管是数字道路也好,还是智慧交通也好,都面临着比较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数字道路,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可以有效拉动投资规模和经济发展。此外,数字道路以及可计算路网,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在未来智能网联时代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市场层面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期。下一步阻碍市场进一步扩大的,很可能是数字道路落地实施的模式。

    数字道路建设的两种模式

    北京亦庄示范区是产业引导、技术驱动的车路协同示范区,从最开始的场景扩展、场景优化,是真正从实验室推广到商用的过程。亦庄车路协同示范区采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的双数字道路模式探索,所以亦庄模式可以认为是技术迭代驱动的数字道路项目。

    而雄安新区的数字道路是由城市建设推动实施的模式。雄安新区是一张白纸,其数字城市的建设和数字道路的建设同步进行,同步开展,数字道路也从最开始9.16公里的示范项目,到现在已经建设完成了138公里长、区域性的数字道路运营区,其不仅仅是产业导入的跨越,更多探索出数字道路与城市运营、城市建设相互协同的关系。所以,雄安新区是城市建设驱动型的数字道路实施模式。

    那么,中国电信在做数字道路时,到底在做什么?首先从技术层面,中国电信最开始实施数字道路项目、系统时,指向的是SAAS(软件即服务),完成了数字道路的硬件建设,牵引平台的应用,实现了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的联网,同时利用标准的数字孪生达到降本增效的设备运维和管理。

    image.png

    在SAAS实施后,更多的探索是产业的导入,中国电信把数字道路当做一个平台,将平台上已有和可能的运营场景,以及所采集到的真实数据,去做相应的产业导入。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数据资产的标准化,即把平台组件做相应的数据资产标准化研究,脱敏后共享,去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比如说区域的交通监测,交通运输调度等等。

    最后一步,数字道路面向最终的用户即出行者,可以做很多服务定制化的内容,包括出行一体化的服务。

    智慧交通建设运营商的角色定位

    从数字道路建设来看,从硬件到平台到软件服务建设,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建设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拆出来、单纯的铺设硬件,先做数字道路硬件的基础设施,再在数据层实现数据汇聚。实际上,从最开始的运营需求和顶层规划出发,就要求了数字道路建设应该是软硬、服务一体化。

    这种思路对甲方压力特别大,也就是相应的政府主管单位压力较大,需要在建设区域还是一张白纸时,就想好未来的数字道路运营模式、运营场景。

    从政府管理部门角度出发,建设数字道路的动力只有三点,一是产业导入,类似于北京亦庄,希望通过数字道路的建设,把辖区内车路协同产业推动发展起来;二是管理的需求,可能雄安新区的需求比较多,更多考虑和智慧城市结合,即双智城市的示范探索;三是要利用政策窗口期、红利期,比如不少专项债项目,需要积极利用国家的政策资源,拉动地方产业投资和相应数字道路项目的落地。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甲方更多的需要求引入技术服务型企业,我们看到很多南方的数字道路项目多是由技术驱动型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政府或者国资平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规划。

    从管理层面出发,需要更多运营型的企业来引导支持,雄安新区和中国电信为什么合作这么紧密?因为,政府也需要基于数字道路衍生出更多基于城市运营服务的场景,由数字道路建设者提供相应的服务,更关注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容。

    政策的窗口期,地方政府更多关注如何快速的将政策红利理解透、吃透吃到手,快速的引导产业落地,快速的完成项目建设,有很多中小城市会采用这种方式,而模式则是由设计院或者集成商来规划和策划,并主导。

    image.png

    数字道路建设运营的三个驱动力完全不会矛盾,在推进过程中也会相辅相成。三个驱动力有着不同的推动方向,主管单位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也会有不同的服务状态。

    而中国电信承担的就是智慧交通建设运营商角色,整合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运营、产业导入等等政府核心需求,做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拉通产业导入,拉通后期的运维管理,吃透政策窗口期的红利,完成硬件整合和软件平台建设,为政府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社会化服务,公交公司的决策数据服务等,同时给大型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校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出行者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服务。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从数字孪生到多杆合一,可以由智慧交通建设运营商做需求的整合和管理,运营层面也可以用类似于PPP的模式,由智慧交通建设运营商提供后续运营服务事情,还有一些地市要求智慧交通建设运营商起到产业投资的先导作用,起到产业招商的龙头作用,从而吸引包括路侧智能感知设备企业、人工智能创企、科研院校的导入。

    智慧交通建设运营商需要将硬件和软件平台的整合做全盘考虑,从而输出后期服务。

    智慧交通建设运营商的服务对象

    智慧交通建设运营商提供的服务面向三个对象:

    一是政府的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城市、交通规划数据支撑,提供相应的公交运输监管,向交警、道路养护、物流运输等提供服务,支持政府的公共服务机构提高利用数字道路的能力。

    二是社会服务和研究机构,交通数据是很大的金矿,但如何产生相应的价值,就需要开放共享,这就需要运营商做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涉及到的政府管理部门可能有大数据局、数字政府办、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等,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开放。

    三是个人出行服务场景,这就需要生态合作伙伴支持,包括借助一些图商的能力提供具体的服务。

    雄安新区的数字道路案例。雄安新区容东数字道路的项目,中国电信和雄安新区政府签订了20年的PPP协议,由中国电信承担全部的软硬件建设投资,中国电信除获得20年数据运营权外,需要负责雄安新区容东数字片区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拥有授权期内项目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图)这里是写在合同中的数据运营权利,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一些变化,需要有一些新的探索,这些探索也正在一点点逐步的实现,通过数据运营的角度可以将更多的生态企业导入,从而给政府提供更专业的数字道路规划、建设运营的服务,也可以更好的支持数据整合,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中国电信在提供服务,而是以中国电信为主的运营团队在给政府提供的服务。

    这样的政企合作模式,是比较激进的模式,后续这样的模式可能不会再全盘复制,但也可以变化下,做柔性的复制。

    两种数字道路项目规划建设运营流程差异

    传统模式下,由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统筹数字道路项目相应需求,招商部门负责相应的招商、后期的产业导入,政府也可以购买规划和设计服务;施工建设方面,总包单位中标后做相应的分包,政府对总包方的资质、实力等要求格外高,但拆分后,由于各个政府部门的需求不太一样,此外,一些职能单位也会有其他的建设项目,从而可能造成未来运营的数据断裂。一些地方有大数据局来统筹管理信息化建设,基于宏观考虑,可能会将建设内容去做更深层次的割裂。建设完成之后进入到运营管理阶段时,要么由政府组建相应专业的数字道路运营团队,要么是总包公司在合同期内提供运维服务。

    这些与数字道路核心的服务内容相差较远,同时,相关单位基于建好的数字道路去做产业招商的效果不佳,不少南方城市的数字道路项目建设好后,很难将数字道路产生的数据去做招商,去做场景的串联。

    而这些服务,应该由智慧交通运营商来做串联。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要考虑政企合作统筹规划,考虑智慧城市资金来源,与区域城市、交通规划相应的关系,考虑道路设计是不是合理,数字道路运营、维护团队如何搭建,施工建设也会按照各职能部门的要求做统筹规划,完全站在甲方业主单位的角度将设计、施工、监理、硬件采购等内容整合打包。

    最后运营管理由专业的SPV资产运营平台公司以及相应生态合作伙伴,在政府监管之下为职能部门、出行者、消费者提供服务。



  • 关键字: 数字道路
  •    责任编辑:suyanqin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