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亿元的交通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是如何炼成的 - 城市智能交通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4.9亿元的交通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是如何炼成的

    2017-03-31 09:33:01 来源:城市数据派 评论:
    分享到: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未来交通实验室、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大数据助推多规融合与交通决策创新高层论坛暨2017年未来交通实验室联盟年会”在武汉市政府礼堂成功召开。

      

      指导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未来交通实验室

      主办单位: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

      协办单位:武汉大学交通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合作媒体:城市数据派 www.udparty.com

      会议同时还成功举办了“2017年未来交通实验室联盟年会”,并由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倡议和领衔成立了“未来交通实验室武汉站”,成为武汉市首个开放交通大数据研究的平台。

      

      

    http://wuhan.futuretransportlab.com/

      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张本湧院长做了题为《大数据助推多规融合与交通决策创新——武汉市的实践与思考》的汇报。

      其中张本湧院长重点介绍了基于交通大数据的决策支持平台,该平台是国内首个世行资助的交通信息化项目,项目法人是市交通院。

      该项目总投资4.9亿人民币,

      世行贷款500万美金,

      建设周期4年(2016-2019)。

      城市数据派作为本次会议的合作媒体,感谢主办方及演讲人授权发布以下内容。(其中文字由城市数据派编辑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如需转载请联系城市数据派)

      

      

      不可否认,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对传统交通规划的理念、技术、实践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应对呢?我们认为融合和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先从数据了解下近年来武汉市的发展情况,我们有三个1:

      人口突破了1千万;

      GDP突破1万亿;

      城市建设用地接近1千平方公里。

      目前连续两年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速都超过了30万,到去年底是240万,属于机动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整个快速路已经建成了“3环8射”,完成了规划里程的66%。有望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全部的快速路体系。

      轨道交通目前投入运营5条线,总长182公里,日均客运量在250万左右,占公交客运量的38%。

      

      武汉市的2049远景发展战略,为城市提出了建设更可持续更具世界竞争力的远景目标。近两年也有国家层面的重大利好汇聚在武汉市,比如说“一带一路”,“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改革试验区”等等。国家也在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规划中,明确武汉市为国家级的超大城市,我们也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可以说武汉市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创新发展的转型期,和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土资源规划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启动了新一轮3个总体规划的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采取两规合一,三规融合,交规先行,以交通规划促进多规融合的核心理念,真正把交通规划提升到和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同等的高度。

      

      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行业不断对传统交通规划进行冲击,必须学习适应大数据,实现传统交通规划的转型。

      

      武汉市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交通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的积累,汇聚了很多信息数据资源,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的应用平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我们当前面临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怎样从传统的交通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向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交通建设进行转型?

      

      这个是我们对全市交通大数据和智慧交通建设的整体框架的一个构想:1+1+N。

      第一个1是要构建一个市级交通大数据中心,由交管局负责,联合国内的互联网企业,目前这个工作处于筹备建设阶段。

      第二个1是要打造一个市级交通决策支持平台,项目目前进入实施阶段,也就是由我们院作为项目法人单位,利用世行贷款来开展的项目建设。这两个1之间的数据资源是互联互通的。同时,由这两个1来支撑各个方向上的应用,比如说规划管理部门、建设部门、运营部门,都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

      

      

      进入第一个环节,就是三规同步的一些创新实践探索。

      怎么样能实现三规同步?首先在主持机制层面要提供必要的保障,市政府成立了统一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3个总规的编制,建立了长效的组织工作机制。

      

      更重要在技术层面,如何推动和实现?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技术路线图。

      整体来讲,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交通规划入手,对现状进行分析评估查找问题,对未来的趋势进行研判,对目标进行谋划。

      在这个技术上,我们锁定了两个重要的关键因子,一个是城市空间结构,一个是交通资源。围绕这两个关键要素,我们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拿着这个和总规和土规的工作组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反馈、优化。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多方认可的协调一致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这种空间结构配备的主要交通资源。经过这样的循环,实现三规的同步。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大数据及大数据构建的宏观数据平台,扮演了重要的工作,为现状分析、未来研判、方案优化,提供全程的技术支持。这是我们基于大数据构建的宏观互动平台。

      把以前分散在三个规划中的核心要素,集中输入到这个平台,进行融合分析,为多规协调,统一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大数据让我们实现了从静态思维到动态的转变,使我们站在交通的角度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刻画城市。比如从城际活动的可达性,大数据可以得到相关数据就可以看出城市的覆盖率影响力有多大。

      通过通勤活动可达性,从某种角度可以刻画城市的职住平衡的关系;

      从生活活动可达性的分析,可以了解这个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从对居民活动的时空尺度角度,可以了解未来城市可以拓展的适宜范围是多大。

      

      我们可以更加动态的展开,同时大数据扩大了尺度和视野,不论是机场这种市级的枢纽,在全省全市的辐射范围,还是小到一个轨道交通站点高峰客流的来向去向,都可以进行一个深刻的透彻的把握。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宏观互动平台,重点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构建交通活动的全日模拟,构建全域的交通网络一体化模型,实现了基于用地的交通活动分析。

      

      回到两个核心要素,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资源的基本配置。

      

      这个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其中有1个主城,6个新城依附主城,是一种蔓延式的发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

      

      我们通过手机大数据和互动平台的分析,发现发展新城疏解中心城区这样的人口职能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一方面,新城用地相对单一,小汽车可达性远远高于公交可达性,这种中国式的城市建设模式催生了小汽车为主体的交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在新一轮规划中如何办?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去突破既有的?我们认为要采取新的技术,真正让交通来引导城市发展。

      

      这里要解决发展的关键问题,一个是城区尺度,城区尺度的发展边界在哪里,我们觉得应该以交通来规划。第二个是发展方向,怎么样来确定城市的重点发展方向,城市往哪个方向发展,需要交通给出重要的建议。

      

      那么关于空间尺度,用现在比较通用的1小时交通圈,基于公共交通设施的支撑,打造1小时交通圈,以1小时交通圈能覆盖的区域,来界定城市空间发展的适宜的尺度。

      

      在这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记录了3个发展尺度:

      一个是既有的主城,大概是15公里的半径;

      第二个层次是都市发展区,大概是30平方公里的半径;

      再往外是大都市区。

      这个就是1小时交通圈覆盖范围给未来城市发展尺度的一个基本的界定。

      

      在这个基础上,今后无论城市还是交通都不能再以摊大饼的圈层方式发展,必须是一种轴向廊道式的发展,重点是现有交通设施的布局和未来交通的可能性,于是提出了这个轴向廊道式发展的思路。

      

      有了尺度和方向,就可以得出基于交通的基本空间方案,拿这个方案和总规进行互动、评估、优化,得出一个基本认可的空间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对这个空间结构配备相应的交通资源。

      

      重点就是要配合好交通廊道,配好交通资源。

      

      最后就是有3类交通廊道:1类廊道,2类廊道,3类廊道。

      每类廊道应该配备多少的轨道交通,什么等级的道路,可以支撑的交通流量,都进行测算。总体目标就是每条轴向上的交通需求,轨道交通至少承担60-70%的出行比例,起到引导和支撑的作用。对城市最重要的4个发展方向的廊道进行了配置。

      

      比如东向发展轴配备了1,2,3类廊道。

      

      从交通的角度测算廊道的人口承载性,把这个反馈给总规,经过我们测算,主城今后承载的人口要控制在900万以内,这个是主城承载的一个极限。

      

      最后深化细化,形成传统意义上的两张网:全域的轨道网和全域的道路网。

      

      通过大数据+宏观战略互动平台,可以对空间结构和交通资源配置,进行分析理解,初步实现了原先设定的三规同步,交规先行,交规促进多规融合的目标。

      

      第二块,介绍交通基础决策支持平台。

      

      前面介绍的1+1+N是全市的大数据总体框架,第二个1是市级交通大数据对应的决策系统,是国内首个世行资助的交通信息化项目,项目法人是市交通院。

      

      总体思路:

      对接市级交通大数据中心;

      打造“互联网+”市级交通决策智慧平台;

      目标:构建国内一流交通决策支持平台。

      

      整体架构:

      底层是交通信息资源库;

      上面有两个支撑:交通动态运行分析和评价系统+多层次交通模型与仿真系统,相当于左脑对对现状的监测与分析,右脑负责对未来的预测与评价;

      应用平台就是面向四个层面的6大板块:面向政府决策有全市交通一张图;面向规划层面有沙盘推演平台、三规控制平台;面向研究机构有规划作业平台;面向公众的有公众交通互动展示平台。

      

      下面对这几个板块简单介绍。

      一个是全市交通一张图,我们希望把所有交通相关数据以一张图的实时动态形式进行展示,进行规划建设管理预测等,作为面向政府决策,行业管理,规划编制的基础和权威用途。

      

      板块2 决策指标在手。希望达到面向城市规划建设最底层的决策层,提供核心交通指标和动态展示,提供高端领导决策定制化动态化的可视信息。

      

      板块3 沙盘仿真推演。期望通过三维动态的技术仿真和交通预测模型技术,改变传统交通规划和决策方式,实现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从规划到实施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直观、立体呈现,提高整个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效率。

      

      板块4 是三规互动平台,包含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

      在控规层面对所有空间单位进行交通承载力的分析。站在交通的角度,对控规单元未来的建设强度和规模进行反馈,真正实现交通与用地之间的协调。

      

      板块5 是规划作业平台,主要是为规划编制管理机构,提供全流程可定制化的决策支撑的大平台,提高交通规划编制的效率。

      

      最后一个公共交通互动展示平台,主要打造交互的成果展示平台。

      

      整个武汉市新技术的建设难度也很大,是国内第一个在大城市一次性构建这么大的平台。用两年时间大致建设核心系统和平台,发挥基本作用。

      

      

      

      最后结合未来交通实验室,我们也欢迎同行关注支持武汉市的工作,共同推动大数据在交通规划行业更好的融合和发展!


  • 关键字: 交通大数据 决策支持平台
  •    责任编辑:逐梦女孩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