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上海公共交通管理水平 - 城市智能交通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叶兴: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上海公共交通管理水平

    2017-08-11 15:44:05 来源:www.its114.com 评论:
    分享到:

     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办,深圳市智能交通行业协会承办,深圳市智慧交通产业促进会协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城市智能交通论坛,于2017年6月24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六层桂花厅隆重举行,论坛的主题为“跨进城市智能交通质量新时代”。上海市交委科技处处长叶兴发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上海公共交通管理水平》的主题演讲。本文为演讲速记,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刚才听了几位专家、学者关于交通管理的想法、思考。我觉得非常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感谢有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大家能够各抒己见,各展所长。我今天的演讲分三个部分。

    一、上海综合交通的基本情况

    上海的枢纽型、功能型、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上海和深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都是港口城市,以前都有一句话“港为城用、城以港兴”,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在蝉联世界第一,达到 3700 万 TEU;航空方面,有虹桥、浦东两个机场,有 4 座航站楼;铁路,上海是全国枢纽,包括磁悬浮的建设也非常顺利。

    在城市交通方面,我们建成了轨道网、高速公路网和快速路网。轨道交通网有 15 条线路,包括一条磁悬浮,总的营运里程达到了 600 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 826 公里,基本上形成了两环、九射、一纵、一横、两联的格局;城市快速路网目前总里程超过 3600 公里,中心城路网的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5.5 公里,快速路总长达到 200 公里。 

    上海综合交通的发展,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全球特大城市的发展情况,另外对标上海市民多样化、高品质的出行的需求。对标下来,我们觉得还是有差距。特别是对外辐射能力和国家战略方面差距比较明显。海、空、铁枢纽多次联运和区域通道联系的水平,还是有欠缺。 

    对于下一轮整个综合交通发展,我们有这样的思路:在总的判断方面,我们认为未来 5年,城市机动化和交通需求增长的趋势仍然会延续,同时我们已经提出了建设用地要负增长的要求。现在上海可提供大量的交通设施建设的空间极其有限,单纯依靠扩充设施容量是很难适应上海越来越高标准的交通的需求。我们打算在未来 5 年,上海的交通发展要转入完善功能、注重管理、提升服务的新的发展阶段。 

    还要坚持几方面的原则,一是坚持创新发展,提升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智能交通;二是坚持开放发展,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能力,主要是港航发展的要求;三是坚持协调发展,实现交通有序引导区域发展。过去可能在发展过程当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地产商把房子造到哪里、交通通到哪里,要改变这种情况,交通和城市的发展有序结合;四是坚持绿色发展,这是中央和国务院要求的,发展一定要坚持绿色、环保和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五是坚持共享原则,今天上午很多专家提到网约车、共享单车这些共享经济,包括分时租赁,能满足市民多样化、高品质的交通要求。 

    我们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对 2020 年的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首先是集装箱的吞吐量,预计达到 4200 万 TEU,对于港口城市来说,大量的集装箱意味着对道路交通的压力非常大。当然这当中还会实施中转,但是目前我们中转的比重只有 50%, 50%还是走道路;航空枢纽的旅客吞吐量要达到 1.2 亿人次,货邮的吞吐量达到 400 万以上。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把货邮的工作进一步做好;建成适应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城际交通和市域交通网络,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 90 分钟到达上海的目标。

    二、未来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计划”

    1、全面落实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预计未来上海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 1820万人次,中心城的公共交通分担率不断提升,2015 年达到了 52.6%的比重。轨道交通的客运量占公共交通的比重要接近 60%。 

    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有这样几个打算:一是继续建设和完善轨道交通的网络。持续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要续建 226 公里、新开工建设 71.6 公里,争取达到总里程 800公里。还要启动轨道交通 13 号线西延伸、19 号线、20 号线,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线路也要适当的时候能够启动运行、启动建设。二是对既有轨道交通的扩能增效,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我们这当中给自己加压,争取实现3 分钟 、30%、2.1%、2.7%,3 分钟是中心城区线路高峰时段行车间隔缩短 3 分钟以内,中心城轨道交通高峰运能增加 30%,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一些车站的改造、车辆的调度,整体运能增加 2.1%。三是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和功能站次,中心城实现轨道交通站点 50 米内有公交站点衔接,中心城公交站点 500 米半径全覆盖。实现联网融合。第二个是按照一路一线,区域成网,方便换乘原则,推进公交线网的整体优化。第三个是进一步推进比亚迪云轨建设和有轨电车中运量系统的建设。上海今年 2 月 1 日在延安路上实施了中运量公交,专用道,采用了18 米的车辆,这项工作借鉴了北京的发展经验,这项工作最近得到了市民的广泛的认可。我们采取了两个手段,一是采用了车路协同的技术,另外实施了信号优先。打通微循环,推进最后一公里公交线网络布设,这方面的工作在积极推进。四是主要推进公交专用道规划建设和执法管理。我们现在规划了很多公交专用道,如何把它用好,这当中以需带建推动相关的工作,力争 2020 年形成 500 公里的公交专用道,今年计划推进 25公里。另外提升专用道的运营效率,公交专用道平均运行速度要达到 15-20 公里。 

    2、主要是不断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和功能。上海中心城区快速路形成了一横三环十字九射的布局形态。在继续完善中心城路网加强粤江跨河通道路网的对接,提高道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提升道路设施,这当中有几块:一是继续完善快速路网,增强中心城区地面干道设施能力。加强重点地区交通的配套,完善城市的次支路网。上海的地方区域还是比较小,总共面积是 6400 平方公里,可能仅仅是北京的一个零头,但常住人口达到 2400万,单位面积人口密度非常高,所以我要在抓好主干道的情况下,还是要把次干道以及支路的网络建设好。另外就是加快新城路网的体系建设。整个道路交通组织方面,刚才已经提到了,加强单向交通的组织管理,另外对一些设施的能力进行挖潜,对整个指路系统进行优化。强调重大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的交通组织管理。完善慢行系统,提高市民的出行的体验。 

    3、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下一阶段的重点是从总量调控过渡到使用管理,总的方向是降低小客车使用强度,推动更多市民依靠小客车出行转向使用公共交通。我们有几个举措:

    一是坚持并完善车辆拥有的控制政策。上海已经实行了多年的车牌摇号政策,每个月基本上投放的车辆是 1 万辆,其实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要拍到车牌也是非常不容易。每个月的中签率只有 4%,但是还是要坚持这项工作来完善小客车总量的控制措施。我们今年也把相关的拍卖管理规定做了进一步修改,进一步严格个人参拍资格,要参拍必须名下无车。

    二是加大小客车使用政策管控力度。现有高价高峰限行基础上,适时调整小客车高架限行的时段和范围。今年 4 月份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小客车限行力度,高峰时段市民开车体验有所改善。

    三是优化出租车的运营模式,网约车出来以后,对传统出租车影响还是比较大,要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推动我们出租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对网络约租车,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对平台、驾驶员、车辆的规范,加强平台与传统出租车的合作。我们现在和几个网约车企业在平台方面有合作,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四是引导新能源车分汽时租赁,我们以新城为重点设立分时租赁的重点,推动建设覆盖广泛的分时租赁的充电设施,形成满足超过 2 万辆分时租赁车辆充电服务的网络。目前已经建成 1000 个以上的服务网点,投入的车辆达到 6000 辆,2020 年投放总数到 2 万辆。

    五是加强停车规划调控和设施的建设,我们总的想法是在控制核心商业办公建筑的停车,配建的规模控制中心城通勤停车位的总量,停车矛盾突出的区域,推进公共停车场设施规划建设,进一步考虑增加 P+R 的停车位规划和建设,引导小汽车方式向轨道交通方式的转变。

    六是完善停车管理的措施,通过价格杠杆优化停车收费。加强对路内停车位的管理,总的就是减少小客车的使用。鼓励资源挖潜与共享,主要借鉴各个兄弟城市的经验,利用小区内部可用的空间进行挖潜和改造,推动小区周边道路时段性停车。上海机动车、小汽车一共是 240 万辆,除此之外,还有 150 万辆的外牌车,加起来已经接近 400万辆。完善停车执法的机制,是交通和公安部门的严格执法。还有提升停车信息化的水平,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最后还有完善慢行交通的系统,我们根据道路的等级和性质,优化道路功能,目前我们正在深化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研究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区与区之间的慢行设施的勾连和对接,逐步完善慢行网络。 

    下一阶段,我们上海还要不断的完善智能交通体系,加强综合交通管理,促进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交通可持续发展。今天的论坛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衷心希望在座的各位同仁对上海的交通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将认真学习和借鉴深圳以及各地的交通发展和管理的好的经验更好的推动上海的交通发展。

    谢谢大家!

  • 关键字: 上海 公共交通 管理
  •    责任编辑:梁兰春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