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光:车内信号灯的构思与实践 - 城市智能交通 - 智能交通世界网_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郝建光:车内信号灯的构思与实践

    2018-06-01 10:24:45 来源:赛文交通网 作者:郝建光 评论:
    分享到:

    当智能交通走向智慧交通,这个智慧在哪儿?4月11日,由信控中国俱乐部和赛文交通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2018)中国交通信号控制发展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上,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郝建光发表了《城市交通车路协同系统》主题演讲,诠释了智慧交通的意义和方案。

    QQ截图20180601102445.png

    以下为郝建光发言全文,内容有删减。

    一、发展背景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发改委或公安部都对车路协同方方面面提出了要求。当智能交通走向智慧交通,这个智慧在哪儿?

    举个例子,车辆行驶过程中,有复杂多变的环境,有路面树木的遮挡,导致驾驶员看不见前面的信号灯及路况。当然现在有很便利的互联网导航手段,但是到具体段路的时候,根据导航提供的路线还是不清楚应该选择哪一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交管部门大量建设辅助红绿灯、渠化指示牌、优化交通信号配时,设施的增多,增加了管理者的维护工作量;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良性的解决办法。

    我们迫切地需要眼前的路况和现在的系统不能及时地提供存在一个矛盾,这个矛盾表现的是我们看不见、看不清、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我们做了大量的思考和想法,在车内设置信号灯,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将实现路口的信号信息、实时拥堵信息、道路实施路况和道路本身的信息快速推给驾驶人员,达到车和路的基本协同。

    这个构想首先是从驾驶员的视角,通过一些车载设备与感知设备将路边的信号灯设施进行融合,将感知的路况信息和信号信息接入车内。

    二、实现方案

    总体来说,我们叫做一个中心,两类前端和多个数据。总体架构是基于一个中心的服务,将信号灯的信息和排队情况及时返回到车辆,同时把车辆的信息又通过中心反馈到信号控制系统。

    具体来讲,前端有两种设备,一类设备是摆件类的。这类设备是告诉驾驶员当前道路情况,以及下一个路口的情况,然后提前做好计划。同时摆件右边属于抬头显示的信息,这个摆件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将车辆的基本情况,例如车速、油量、故障等信息同时返回到中心。

    QQ截图20180601102511.png

    还有一个车内信号灯APP,这个APP其实是车内应用延伸,包括路口定位功能,实时路口交通信息发布功能,还有跟随驾驶、地图导航等功能都通过APP展示。

    第二类设备是路口信息采集设备,我们称为路口探针,主要安装在道路,实现交通控制信号采集、交叉口行人信息采集、多通道交通流量监测等。

    雷达是作为信息采集的来源,视频、地磁、微波都可以作为前端信息的采集,采集完数据之后,利用这种探针技术,可以将更多的路面交通信息传输给信号机,多样化的交通信息,为交通信号优化、交通管理提供服务。

    第三个是中心,中心的作用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交换,为车和出行人员提供路况信息和诱导发布平台,同时还可以根据车辆驾驶习惯,从车本身采集数据反馈给交通信号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三、社会效益

    从两个方向来讲。

    第一,将道路渠化、红绿灯、拥堵信息“搬进”车内,实现超视距的交通信息提示,从而减少驾驶过程中的跟车闯红灯、走错车道、路口急刹等现象。

    第二,我们提供了新的交通信息发布手段。传统的有电台、诱导屏和网站,但是诱导屏覆盖面比较窄,网站的时效性相对较差,但是车内信号灯,如果探针布满了整个城市,拿到的信息会精准、全面和高效。

    同时,这个APP可以整合交通管理另外的一些信息发布功能做基本新发布平台的应用。

    四、未来展望

    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除了将车内信号灯搬进来以后,还将发布路口情况和预计等待时间。例如现在的导航可能会导致“导航堵”,未来我们可能在这方面进一步解决问题。

    车路协同本质解决的是人、车、路、环境四大要素的协同问题,是不是应该人基于标准的“端-网-云”的体系,形成城市交通互动系统?这个互动不仅仅是车和路,更多的是人和环境的接入。

    我们想以信号机联网为基础,打造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网络环境。以路口为基本单元,逐步构建路口、区域、城市级“路联网”,形成分布式的交通控制与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数据收集和服务能力。

    所以要形成交通大数据采集处理和云服务能力,整合行业数据、重构智能交通生态圈。解决这些问题以后,无论是信号控制,还是车路协同,已经从单纯的管理走向了服务,这也是大的环境下,从管理走向服务的转变。



  • 关键字: 车内信号灯 车路协同
  •    责任编辑:梁兰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