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融入安防、交通等云防系统 大数据助交警“排兵布阵” - 城市智能交通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AR融入安防、交通等云防系统 大数据助交警“排兵布阵”

    2018-07-23 12:03:41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文静 评论:
    分享到:

    随着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物联网团队将这些新科技、新技术大力地融入到城市和区域的公共安全、大交通、通信领域当中。在早前刚结束的2018世界移动(MWC)展会中,全媒体记者更是看到众多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慧物联网的新技术、新方案落地和展示。其中,广州本地一高科技团队利用AR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了一套立体防控云防系统让城市安防变得可感知、数字化。其中,该增强现实技术用于立体安防属于国内首创,团队更将AR增强现实技术融入到智能交通中,让公安交警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不同区域实时发生的交通信息、安全状况,并通过这个叠加了各种有效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景系统上“排兵布阵”。

      我国已快步进入物联网时代,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物联网业界认为,对于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当代新技术,我国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想象空间。凭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方面正发挥重要的作用,带来真正的“智慧”应用。

      首将AR融入安防、交通系统

      二维地图“可视化”所见即所得

      当下众多科幻大片和高科技刑侦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巨大的监控屏幕前,直接在大屏视频上操控,通过不同画面的实时场景切换或叠加,及时与前方人员联系,定位追踪逃逸车辆。告诉你,这么炫酷的技术,不再仅是影视效果,已真切地发生在我们生活中。广州本地的高科技物联网团队,将AR增强现实技术、物联网、大数据、视频技术等融入到公共安防、智慧交通当中,令“城市大脑”的运作变得更加智能、数字化。

    gzrb_20180722223123099.jpg

      “整套立体防控云防系统的灵感是来自于科幻大片。”高新兴科技集团副总裁、研发总监汪刚表示,“让城市安防、交通指挥地图就从‘看得见’变成‘看得懂’。”据悉,这项AR增强实景属于高新兴团队全国首创,当中更包含多项专利技术,“团队投入了2~3年的时间进行研发”。

      以往,用于城市安防、交通领域的系统大部分都是以二维地图为基础。类似于我们经常使用的手机导航地图,早几年手机地图软件刚出现时以二维地图为主,如今手机导航地图开始支持AR增强实景。所谓,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中并进行互动。

      智能手机AR地图如何操作?将手机摄像头打开,对准步行的方向,它就会告诉你沿箭头方向往前走、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如果方向错了,箭头也会偏离。用户看到的是实景的视频,看到的路线也是真实场景的路线。这样即便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都能立体地感知前方的道路和交通、周边的景物和建筑物,大大降低走错路的几率。

      然而,研发团队最初将AR增强现实加入防控系统中,就是想把传统的二维地图变成可感知实景地图。但作为“城市大脑”的立体防控系统,自然不是打开手机摄像头如此“简单”。据了解,它是通过高点摄像头鸟瞰视角掌握监控区域整体情况,对重点区域的人、车、突发事件、警力及监控资源进行全局管控,通过调用低点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查看监控区域细节,而增强现实技术能对建筑物、道路、重点目标进行标注,整体效果就是一个实景地图。

      传统的城市安防指挥、调度是在二维地图上“作战”,存在延后性、非实景化,利用高点视频拍摄的全景“转化”成可视化地图,能给监控人员带来非常直观的现场感。在AR技术的支持下,城市安防、交通部署亦变得数字化,直接在实景地图上进行设置,预案一旦启动,就能在视频上实时感知到当时的人力、物力、车辆是否到位。

      据了解,这套立体防控云防系统已在全国24个省、78个市、200多个项目中实现布控,并在“数字中国”峰会、广州全球财富论坛等多个重要国际会议中应用。

    以图搜图标签有效信息

      精准度达85%以上

      物联网时代催生了大数据,也实现了大数据井喷式暴增。除了通过高位、低位监控联动切换来展现实景外,整套立体防控云防系统的“含金量”还在于多项大数据的叠加。汪刚表示,大家都讲大数据,然而在业界看来,大数据就如一座矿山,分析就是在山里找有价值的矿石。假如没有足够的分析,仅拥有海量数据是没有作用的。尤其是在城市中有着环境、交通等各种数据,还有不同领域、不同时段、不同类型的数据叠加,形成了海量数据信息。因此,在物联网大背景下,大数据讲求的是建模与分析。

      在AR增强实景的地图中,大数据就被设计为“图层”,一项项地往里叠加。在系统中,能直观地看到实景图像上叠加了交通信息、周边建筑物等信息,而且在视频上能通过“标签”的方式展示。简单来说,在某个区域内,你的个人信息已在该系统的数据库,只要系统的摄像头拍摄到你进入了该区域,就能在实景地图上看到“你”的身影,并在头像中显示关于你的个人信息。

      大数据分为两端,一个是采集,一个分析。当监控采集了视频数据后,如何将视频转为大数据,这也是整套系统的难点之一,研发团队方面表示,这需要将视频内容结构化。所谓结构化,将视频内容现实文字化:例如一辆车的图片不是数据,而是通过图片分析出车辆的车牌号码、车型、车的品牌等信息。将视频内容变成可描述的文字,就成为真正的大数据。实现了这些步骤后,公安交警部门在查勘车辆时,只需输入车牌号码,通过后台搜索一些系列信息后,再回到车辆图片,然后在视频录像中查找到哪里发现这辆车,再通过定位等确定其运动轨迹,就能进行布控。

      去年,立体防控云防系统实现了“以图搜图”的功能。这有点类似电商平台上利用“以图搜图”方式淘商品,然而前者的精确度、速度及后台的数据数量级别远高于电商行业。这项功能可帮助交警部门追踪车辆时使用,当他们将违章车辆、嫌疑车辆及需寻找的车辆照片直接放入系统“搜索”,系统首先将采集的视频切成一帧帧图片,从中“寻找”与其最匹配的车辆。整个过程中亦是视频结构化的过程:先将照片中车辆的信息文字化,分析得越多提取得越多,后期搜索的照片,准确率就越高。另外,当中还有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汲取。

      据统计数据,目前以图搜图技术,其比对结果前十位的精准度已达到85%以上,在百亿级的数据中大概2秒能搜索出来。专家补充,以图搜图的技术能大大节省了公安部门的工作量,如今在做比对时,仅需要在前十张图片,或者前一百张图片中做比对,而无需通过人工一帧帧地查看海量的录像视频。

      AR实景、物联网+交通

      多种实时数据加载缓解城市拥堵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9亿辆,面对国内不同城市复杂交通情况,让城市交通的预警、指挥、疏导从以往人工的疏导,如今向电子化、物联网化方向发展。“如今乃至未来的智慧交通需要做到实时感知,在系统视频中就能看到这一区域有交通事故发生,”物联网专家表示,智慧交通做到实时感知,AR实景、物联网、大数据等功不可没。

      据了解,传统的交通把摄像机布设在传统二维的数字地图,然而,现场发生什么事后台并不知道,这些路上报料的热心市民就成为重要的消息源。而实景化的感知系统则通过高点的摄像机,在城市的高点或十字路的高点关注全局,掌握整个城市的全局;通过低点的摄像头来关注细节,把握交通数据。比如将红绿灯的数据、车辆的信息数据采集到高点的视频上,交通指挥后台就能通过一张包含各种数据的图实时看到包括车辆、预警、天气等信息数据的交通情况,给交警管理部门现实综合的研判和防范。

      然而,高新兴针对智能交通的整套云行系统更可通过加入大量大数据,比如过往几年交通情况、目前车辆增加、是否节假日等,“判断”出今天哪些路段会堵车、哪些路段发生了事故,这样就能提前布置警力。同时,该系统还能将当下该区域的警力实时地反馈到后台指挥中心,只要警员进入这个区域,系统实景图中就能马上显示,“画面就类似大家玩的游戏画面”。

      对于智能交通的发展,不得不提的是近年在物联网领域中热议的RFID电子车牌,它是基于物联网无源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细分、延伸及提高的一种应用。据悉,其基本技术是利用RFID高精度识别、高准确采集、高灵敏度的技术特点,在车辆上装有一枚电子车牌标签,将该RFID电子车牌作为车辆信息的载体,在通过装有经授权的射频识别读写器的路段时,对该电子车牌的数据进行采集或写入,达到各类综合交通管理的目的。汪刚表示,“即使车速在200公里/小时以上,都能实时地抓取到电子车牌的信息,而且它的信息是无损、无法更改,免去了过往套牌车、假车牌的情况。只要有一根天线,即便是在几十米以外,也能感知到车辆的信息,这也真正地实现了交通管理数字化。”据悉,目前这项技术已在北京、深圳、天津、无锡、重庆等地使用。

      业界认为,这项全新技术可突破原有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瓶颈,实现车辆交通信息的分类采集、精确采集,抓住交通控制系统信息源准确采集的关键。

      未来:多项技术叠加支撑

      场景需求促进物联网发展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这些技术在早几年就已出现,但如何将这些技术叠加发挥价值,需要的是应用场景,而当下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了7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移动互联向万物互联的扩展浪潮,将使我国创造出相比于互联网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机遇。

      对于未来的万物互联,业界看来,与智慧交通、安防密切相关的是“自动驾驶”。然而,无人驾驶并非大众简单理解的车辆无人驾驶,无人机、巡逻机器人亦属于其中的理念。物联网专家谈到,目前逐渐在展会、大型活动,甚至是国内一些知名景区使用的巡逻机器人,它就是自动导航、自动规划路线、自动感知风险等,这属于一种自动驾驶。而记者在早前2018世界移动大会上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5G支持下的无人机追踪车辆。在场技术人员表示,操作人员只需在后台实时监控,无人机可实时传回对车辆拍摄的视频,而且在5G传输低延时性的特点下,无论车辆行驶轨迹如何变化,无人机都能顺利追踪。

    2401-1-1_b.jpg

    巡逻机器人能自动感知、自动预警、自动传输数据,在多个城市有部署,为一些重大会议、活动提供安保。

      业内有如此的比喻:3G是摩托车,4G是汽车,5G是高铁……未来网络连接的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覆盖越来越广,把物联网的连接技术以及传统的感知、视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势互补将形成一种新的场景。

      然而,也有国内物联网专家坦言,物联网更重要的是跟实际场景结合,仅有技术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是对应精准的场景,提出解决方案和产品。应用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共享单车,单车与互联网原来没有关系,但共享单车概念出来后,这个应用场景就成立了。


  • 关键字: AR 立体防控云防系统 大数据
  •    责任编辑:梁兰春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