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号灯不懈“较劲”,武汉交警黄传明已获17项国家专利 - 城市智能交通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与信号灯不懈“较劲”,武汉交警黄传明已获17项国家专利

    2023-02-13 15:25:50 来源:长江日报 评论:
    分享到:

    策划|马梦娅 设计|胡欣 校对|胡蝶

    47岁的黄传明身材高大、声音洪亮。他笑称自己都有“职业病”了,“开车出门不自觉就会数车,哪里的红绿灯要是有问题,我看一眼就知道”。

    22年,他从一名普通交警成长为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科技管理处警务技术三级主任,手握17项国家专利,获得公安部“智慧公安我先行”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二等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他与信号灯的不懈“较劲”:

    守在马路边数车子,一守就是一整天,笔记本上写满数据,他能为一个交通路口配置十几种信号灯方案,早高峰、晚高峰、中午、凌晨都不相同;

    老式信号灯布线施工麻烦,还可能引发触电风险,他主导研发“通讯式低压信号灯”解决了这些痛点,如今已遍布武汉的各个路段;

    他还推出“路口风向标”项目,改进行人检测系统,让路口行人等待时间减少两成,如今这一技术方案已被全国其他城市采用……

    “大家都认为我们搞技术创新的好像很‘高大上’,其实最需要脚踏实地。”黄传明说。

    守在路边实时观察车流量

    为一个路口配置十几种信号灯方案

    2月8日早上7时许,武汉早高峰时段即将到来。这天黄传明早早就穿上执勤绿背心,来到了位于武汉云尚国际时尚中心前的十字路口。到场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信号机。信号机放置在红绿灯下,方方正正的约有两个行李箱那么大。黄传明介绍,信号机就像电脑主机,控制着路口红绿灯、摄像头等设备的运作。

    黄传明在路口检查信号机。记者何晓刚 摄

    “以前的信号机只控制一个路口红绿灯,现在我们的联网信号机能和周边几十个路口协调工作!”一边说着,黄传明一边俯下身去检查信号机内闪烁的信号灯。检查无误后,他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开始观察路口车辆。“现有车辆车头时距较近,路面占有率高,早高峰要来了。”

    黄传明说,观察车辆是为了实时监测车流变化,将数据及时反馈到后台以优化路口的信号灯配置,不断调整城市交通状态。“虽然现在咱们的信号灯已经非常智能了,会自动数车,自行配置时间,但是遇上反常情况,还是需要人工来精准把控。”

    早高峰一个方案、晚高峰一个,平峰期、中午、下午、深夜……一个路口,根据不同时段车流数据变化,黄传明差不多需要调整出13种信号灯配置方案。

    黄传明介绍,早高峰时段车流量大,红灯持续时间就不能太长。“大家总以为一个路口我们早晚高峰用的是一套方案,其实两个时段大不一样!”不少车辆早高峰经过某个路口,但返程往往不会按照原路走,这就导致同一个路口早晚高峰车流量不同,配置方案也不同。

    除了观察车流外,黄传明和同事还负责武汉市所有电子信号灯设备的维护及后台搭建工作。“目前全市有近3万个信号灯设备,如果坏了一个红绿灯,我们20分钟就要到现场,半小时之内就要修复。”

    5个月做60余次测试

    “通讯式低压信号灯”已遍布城市各路段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黄传明意识到了交通信号灯对城市交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他总是忍不住跟信号灯“较劲”。

    黄传明(左)与同事分析平台数据。记者何晓刚 摄

    “以前咱们武汉用的老式信号灯布线施工麻烦,能耗大,不智能,还有可能引发触电风险。”有一次黄传明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外地一位市民因信号灯漏电被击中身亡,“这对我触动很大,也激发了我改造信号灯的想法。”黄传明回忆说。

    精准把控用电量是改造信号灯最难的部分。为突破技术难点,黄传明参照220伏交流电,分别对48、36、24伏直流电进行了60余次测试,连续5个月他一心扑在这项测试上。

    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黄传明发现36伏直流电有望替代220伏交流电。在此基础上“低压信号灯”最终被研发出来。这种新型信号灯解决了触电隐患问题,开创了国内交通信号灯采用低压用电的“先河”。

    “整个灯杆内只有一根信号线、一根电源线,大大节约了成本,施工时间只需5小时,工期缩短八成,还解决了‘飞线入地’问题。”黄传明自豪地说。

    2018年7月,首批“通讯式低压信号灯”在武汉12个路口上线运行,这些搭载了物联网技术的信号灯,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有效解决了以往红绿灯的各种常见故障。如今“通讯式低压信号灯”已遍布武汉各个路段。

    截至目前,在信号控制和应用领域,黄传明已经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

    行人等待时间减少两成

    “路口风向标”方案被全国其他城市采用

    一次黄传明在路口观察信号灯,看着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准备过马路,走了几步又退了回去,这令他十分不解。“后来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绿灯已经开始倒计时了,他们过不去。”

    这一幕让黄传明陷入了思考。他发现,以往交通信号灯大多考虑满足机动车需求,给行人预留的时长不科学。“在人多的路口,过个马路连走带跑都来不及,这样往往会造成行人、机动车混行,有较大安全隐患。”

    2019年,为解决这一问题,黄传明申报了“路口风向标”项目,着手改进行人检测控制系统。黄传明解释说:“原本我们只将车辆和斑马线前的行人纳入检测范围,现在斑马线5米范围内的行人全部纳入检测范围。”项目确立后,黄传明在沿江大道武汉关码头、沿河大道英中中学等路口采集车流量和行人流量,为了采集准确数据,有时一蹲守就是十多个小时,回单位以后又整理数据进行分析,优化方案。

    黄传明(右)与同事交流工作。记者何晓刚 摄

    经过改良,现阶段这套采用了雷达检测、视频检测等技术自动分配行人过街时间的系统,已在武汉市3个路口投入应用,机动车通行效率提高了19.1%,行人等待时间减少了23.6%。

    行人检测信号灯控制系统此前已被南昌、济南、南京等城市采用。“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参加全国智能交通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和业界同仁沟通,我想把咱们武汉交通做得好的地方都推荐出去,同时把其他城市好的方案引进来。”黄传明说。

    目前,黄传明和团队正在努力打造全息路口,通过雷达、视频等多维感知技术和智能算法,实现全量事故数据空间化,生成“全面、准确、实时、精细”的交通数据。他说,让城市交通从智能迈向智慧,是自己未来的工作重点。

    武汉以我为荣,我为武汉代言。扎根交通管理科技工作一线22年,黄传明参与了一系列武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实现了交通区域控制、交通诱导系统从无到有,逐步构建了武汉智能交通体系框架。“未来,我将继续刻苦钻研交通管理科技业务,立足实际做好技术创新和应用,助力提高我市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市民享有更美好更便捷的出行体验,让智慧交通更好服务社会治理和市民生活,为城市文明程度提供更有力的‘智慧’支撑。”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余睿)

  • 关键字: 黄传明 交通信号
  •    责任编辑:its114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