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强:社区停车与车联网服务的融合发展 - 活动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首页 > 本网动态 > 活动 > 正文

    郭晓强:社区停车与车联网服务的融合发展

    2015-04-08 16:57:38 来源:www.its114.com 评论:
    分享到:

      3月28日,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联盟、中国北斗车载应用产业联盟、深圳市汽车电子行业协会、智慧交通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车联网大会暨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运营商大会在深圳市中亚会展中心隆重召开,超过30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联网产业链上的专家、主管单位领导、企业领袖、应用单位代表等参与了本次大会,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等我国车联网产业政策制定、执行等方面的政府和行业机构的30余位领导、专家联袂为大会带来了一场深度的智慧碰撞和经验交流。捷顺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市场部总监郭晓强作了“社区停车与车联网服务的融合发展”主题报告,以下为演讲实录,未经本人审定: 

    郭晓强:各位朋友、各位领导下午好,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社区停车跟车联网的融合发展相关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第一个从车联网里面的车位,资源的协同方阐述。第二个会从车辆的拥有者,用户的角度怎么去切入,跟将来的车联网服务怎么去融合,在技术上、在服务形式上怎么实现互通、融合。

      首先,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移动终端发展也非常之快,在这之下,我们会发现用户的习惯,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一些企业也面临着在一些业务模式、经营方式、竞争力被渗透,被颠覆的问题。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是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同时物联网也是未来十年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行业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发现很多的进入者进入到这样一个社区里面来,金融机构、银行、企业。他们进入社区,目的是为了拥有黏性用户。他们选择送设备,发行银行卡的形式,改变了我们目前的传统企业的服务模式。同时我们发现,大量的ETC在社会上应用的东西也要进入到社区。我们可以看到现在ETC应用在高速公路上,而很多企业如百度、高德都在思考怎么去进军最后的一公里,进入社区。例如地下车库地图,给人员和社区进行导航。我们发现运营商也在考虑手机应用怎么进入到社区,同时也发现到政府机构对车辆数据,人员出行数据的一些动态掌控。与此同时很多的互联网巨头在布局这样一个业务的时候,善于为未来去买单,同时在进行差异化上而努力。

      面临问题,改革创新

      我们面临着业务销售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巨大的变化,于是我们在思考怎么做。物业方在思考着怎么对大量的人群数据进行掌控,通过对服务的创新,让他的服务能够获取到用户的感知。同时面临着在经营层面物业费收取是相对比较单一的问题,都在考虑着怎么创新。

      我们在如此形势下做了很多的探索,在单点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最终形成在规模化应用,标准化落地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就像支付宝,推出了一个停车服务,其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案例,但怎么很好的进行成千上万的复制也是一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商务或第三方提供服务在经营的资源方面,拓展的力量方面都比较单一,不能形成一个规模化的效应。同时,他的用户也是分散的,转移的成本也比较低,今天使用,明天就不能用了。从用户跟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说,会面临着这样一个业务的扩展,就怎么去提升用户体验的问题。

      刚才我们所说的是对管理方来说一定有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用户黏度,从而做到持续的存在。还有就是怎么把用户牢牢的抓在他的手里面,所以这就涉及到需求层面,业务合作层面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就导致了这些应用,看似单个的应用都应用的很好,但在实际过程中都很难有大量的普及跟应用。

      正因为以上,我们集团公司同样也面临着我们服务的主体物业公司所面临的困境,用户对它这种服务提供的需要发生变化,它的采购形式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也会面临着一些新的互联网公司进入到我们这个行业之后对我们形成的一些冲击,以及在业务上的一些影响。同时一些新兴的竞争对手创业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产品带来了变化,同时捷顺科技也面临着直接增加的压力,因为我们是上市公司。所以面临这些问题,我们是该持续坚守还是顺势而为?经过一两年的发展我们还是有一些失败的教训,或者是一些经验在里面。刚开始我们是抵触和保护,被动的去参与,和很多公司合作,包括对新业务的融合。但是我们慢慢发现这种模式是不能够持久的,如果是对抗和保护的话可能会误伤自己,或者被颠覆。我们有大量的项目,因为捷顺每年有500万的发卡量,数量大概有200万,我们就在想怎么依托技术的研发能力,以及我们存在的大量客户群体,去帮助我们的物业管理方,实现它经营工具的提升,以及实现创新能力的转变,以这个为出发点,我们在想怎么利用线下的一些技术设备。我们希望通过线下设备的打通实现线下的物理入口,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跟基础平台的连通,形成逆向的转移跟技术的结合,帮助物业实现转换。

      我们从哪里切入?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从客户的高级应用,他每天要停车,要出入他的社区、门口,高级的应用,刚性的应用。同时抓住客户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东西进行平衡和互动。此外我们抓住客户的服务创新需要,进行服务的打通。进行社区化管理的能力提升,同时逐步的向社会化延伸,形成对它现在的管理方式,包括它的一些应用以及轻应用的转移,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一些转变。我们的出发点是,人是属于社区中的人,车属于人的车,生活中的人、车不能分离,是这样一个概念,从社区化走向社会化的一种模式。首先在社区我们发现存在大量的信息,车辆的、人员的、出行的,包括服务素质方面的一些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在使用的进出、访客应用、登记出入,缴费服务等,这些都是信息。同时,我们走向社会化需要更多的跟第三方和在座的各位在基础上、服务上进行融合。其中有一块,捷顺在所有的商业化的停车场,包括Shopmall和写字楼的占有率也是蛮高的,我们希望通过停车这一条主线切入实现服务,同时把它作为一个入口,跟第三方的应用进行融合。最终可能以社区的用户为切入,以周边生活增值应用为出发点,打造社区到社会人对人的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打造。

      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一个是刚性应用入手。同时向社区周边拓展,我们通过一个支付卡,在线先进行社区消费和周边消费的应用,目前我们的一些案例都得到了实践,包括在周边的人人乐和周边的小卖部里面都可以实现便民消费。同时在商业化方面,我们去年大概是8月份上线,用了2个月时间连了大概有40多家商业停车场的模式进行探索。同时往上进行城市化的应用,目前在上海、温州也都做过整个停车数据的收集,以及对外信息的发布,主要是配合电信跟上海的一些机构在合作。

      这是平台的一个大概的示意,通过开放我们前端的设备跟平台的结合,跟大量的第三方合作。我们的模式主要是B2B到C端的服务,我们通过给物业本身的一个能力打造,同时为前端用户的创新为着力点。首先从社区到社会的应用,再到社会的应用到商业化产品的应用。

      这里有一些主要的应用,我们目前主要是把线下平台的一些应用拿出来做增值化,目前就是物业费的缴费、帐单,包括一些空车位的关注,信息发布,还有的就是物业的管理模式,比如物业通过这样的移动端实现移动的收费,实现前端事件跟人员的实时监控为切入点。在商业这一块,目前的应用有几个,周边资源的引导,还有是厂区里面停好车,车辆定位的引导,还有停好车之后的缴费跟反向车辆查找。

      这是一些在商业行为上通过消费打折去吸引顾客的手段,目前主要做的就是支付宝、微信、银联,目前打通了这样一个应用。我们的整体构想是这样的,前端是应用入口,会分线上线下。中间是物管的入口,通过物管线上的网站服务入口提供服务。线下我们看到前端的物理设备提供服务,跟车联网合作,我们希望前端用户入口这一块给予支持,双方的应用可以相互嵌入、植入。在提供的商户资源能够共享之外,还能够提升我们各自的服务黏度跟黏性。在我们的平台对接上,比如说跟我们用户的手机,用户的城市通卡,都可以相互的受理。在前端线下,希望能够在云端的POSS,包括前端的POSS机上,包括一些银行网点能够去相互受理。比如你线下发行了一张银行卡也好或以某张卡也好,在未来各自的载体里面都能够受理。我们现在发行的城市通卡都可以互刷。在前端这一块,我们的设备是开通的,在设备的支付和缴费环节,也是有相应的接口可以去打通。在业主这样以线上应用为载体的,最终我们希望从前端的消费到整个服务的打通,就是你的服务只要足够好,你的受理条件只要覆盖范围还可以,应该是不错的。

      整体的路径大概是这样一个发展,我们会搭建基础平台,搭建物业平台,希望能够跟第三方资源在平台对接上希望实现一个以公有云生态的形式去结合,最终实现无缝融合。车联网的话,终究来说是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的融合,更多的应该是生态链逐步建设的过程,应该是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我们希望跟更多的第三方在技术产品上融合,比如我们现在在线下这一块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在社区,或者在商业楼宇的群体里面怎么去一起来推广一个业务,怎么把终端数量,发卡数量,或者是应用能够快速推广起来用,我们的这个社区是一个良好的入口,至少我们在这一块有一个很好的把控能力,不管你用不用,它就是一个天然的入口。最后,在这样一个实现融合的过程中,资源共享,各司其职才能有一个好的效应,目前的发展是很快的,速度与融合是一个关键点。我想这些观点,这些想法,应该是每家企业都会想,都会有。但如何去迅速的打通这些东西,可能也是我们大家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后,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各取所长,各司其职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让O2O、车联网、智慧城市能够通起来,做到规模化。

  • 关键字: 社区停车 车联网
  •    责任编辑:liujua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