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亮:绿色ITS与电动汽车 - 活动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首页 > 本网动态 > 活动 > 正文

    聂亮:绿色ITS与电动汽车

    2015-04-28 15:06:02 来源:www.its114.com 评论:
    分享到:

      2015年4月27日,第十四届亚太智能交通论坛在南京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智能交通相关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交通发展的问题和趋势。时空汽车的总经理聂亮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未经本人审定:

      聂亮:首先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汇报一下。今天我主要讲的就是未来之路。

      我是从2006年开始做电动汽车的,这一路走来有很多的想法和数据。我的题目为什么叫《未来之路》呢?因为电动汽车这个名字可能比较简单,也就是电动汽车,但是实际上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它和汽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所以我们说未来之路它未来在什么地方呢?一个产业的形成一定是和一个社会的发展环境有关系的,电动汽车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客观的讲就是它在原来的传统汽车上面有了一点突破,到达形成自己的产业环境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产业的生态形成一定是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传统汽车是100年前的社会环境形成了这么一个产业到今天。将来我们电动汽车目前现在考虑的快一点的话是2020年以后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电动汽车产业生态是怎么形成的,因为产业生态包含很多方面,在这个里面环境发生了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的变化。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工具可以创造不同的社会环境,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改变了世界,原子弹也改变了世界,那么现在互联网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态呢?在电动汽车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未来的生态我们主要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到底是谁在用电动汽车,或者是电动汽车谁喜欢用,第二个是谁在供应电动汽车的能源,第三个是在做这个产业当中,谁能获得利益。这三个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过程,那么基本上电动汽车就是一个昙花一现,电动汽车永远不会成功。

      第一个就是"谁用",这是一个逻辑的最终命题,也就是谁用。我们看去年和前年的数据,从863开始到一系列产品,说一句稍微过一点的话,现在是谁用?现在是政府在用,都是密给政府的车,都是卖给补贴的车,这个里面是没有商业逻辑可以言的。我们说一个大巴车现在卖200万,扣掉国家补贴还有100万,公家公司每年再贴50万,从公交公司本身的经营,从财政到司机,你可以问他们一下他们愿意用电动汽车吗?没有一个人愿意用电动汽车,电池衰减,换电基础设施,司机最简单,原来开汽油车有节油奖,现在开这个就没有了,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开。

      它的逻辑是有这几个方面构成,第一个是这个产业存在的必要性,第二个是这个产业的利润来源。产业的必要性一个是产业升级的体态,第二个就是环保,在我们做电动汽车最初的时候,中央下的决心的根本在于再也不想忍受马六甲美国的制约,所以就是替代能源,这个也就是存在的必要性。作为一个产业来说,出去你没有产业的利润来源是不行的,产业的利润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它有市场,如果这个没有的话,那么这个补贴之后谁在用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这么多年下来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分析,2020年以后是油电差价的强需求,如果做不到油电差价,你不能覆盖到油电差价的区间,那么你的产品补贴取消以后,基本上就不太可能会有存在的优势了。2020年以后,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最后会过度到和现在乘用车的品质和内容,比如说安全性、操控性,甚至是产品的定义,到底是消费品还是快消品,更主要是在内容的竞争上面,我们汽车不是产权承载的价值观,而就像现在的手机一样,它更多最主要的是内容,而不是硬件。这个是我们多年来的总结,比如说一台五岭荣光车价是5万,油费是16万,整个生命周期是51万。而电动汽车可以做到车价含电池是10万,电费是5万,真个寿命周期是15万。所以这个就是油电差价,它就是这么便宜,省下来的就是利润。

      产品定义完了之后,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市场在哪里?第一个是产品销售,第二个是传统租赁,第三个是分时租赁,我本人的判断感觉分时租赁是不会有前途的,因为这个里面涉及到太多的问题。分时租赁这个概念当时提出来的时候是在2009年,这个里面我稍微展开讲一下,分时租赁本身在逻辑上就是不通的,你看这个经济模型,它分时租赁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分时,第二个是租赁,对经营者来说它的逻辑肯定就是让这个车分分钟都租出去了,我租赁的时间越长收入的时间就越多,分分钟都租出去了就是传统的租赁。第二种就是希望一旦租的时间特别长,那就是又回到传统租赁,所以它两头的逻辑多不对,一头往下发展就发展到传统的出租车,也就是扫马路,可以接到更多的单,第二个就是发展到一单时间特别长,那就是传统租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家是成功的。

      还有一个就是新型用车,现在的新型用车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是很大的,因为现在国家规定底线是私家车不能参与运行,那么只能是自建车队了,那么它就要和出租车拼运营成本,所以现在新型用车对电动汽车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下面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谁供了,现在整天说政府不作为,但是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传统汽车是先有洛克菲勒才有奔驰的,加油站体系目前基本完善的情况下,他们不用考虑燃油体系,但是电动车却是两个都要考虑,但是为什么有人会来做这个事情呢?为什么有人会来建充电桩?你不能从产品开发者的角度说你们都不配套,反过来说他们为什么要给你建充电桩呢?他有什么利益呢?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谁供的问题就解决布勒,谁供的问题解决不了你产品再好也是百搭。局部可以,一个城市现在的电网给你两万量的话不是很大,超过的话就不行了,所以能源供应问题是一个最复杂的问题。现在有一些上市公司在炒作建一个充电桩之类的,它根本就不会有经济模型出行。我们说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在那边充电四到五个小时或者是45分钟,你拿的是一个奢侈品,那个车位是多少钱?来为几十块钱的电费来服务这个商业逻辑?这个是永远走不通的。那么我们讲的谁供这个事情就很简单,没有利益驱使就没有人会做这个事情。充电桩的经济模型和分时租赁是有点像的,就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充电,最好是一天24小时不闲着,这两个都是类似于分子运动的东西,你是不可能把它有序结合起来,你就算在某一个局部把它们结合起来,你所付出的代价将会非常的大。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上海我们在八万人体育场开演唱会了,两万辆车过去了,你怎么供电?所以它是无序的,你想局部有序你的代价将会非常的庞大。

      在这个里面有一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包括在国家层面我也经常争论这个事情,也就是说电池是车的部件吗?车和电池一定要在一起吗?这个里面车电里程计费的问题就是当时提出来的问题,燃油车你加了油,你不是味了油,你是为了油所含的能量,你为的是热能,你油消耗完以后就变成了废气排掉了,你要的不是汽油本身而是热能,所以只要给汽车提供热能就都可以,而电动汽车也是这样,电动汽车需要的就是电能而不是你的电池。同样我在这里说,我汽油加进去每公里是付出一定的成本,而且电动汽车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成本不是说你每公里要花多少钱,但是这样的误导在行业里面是随处可见的。所以这些问题我们不能逃避,一定要重视这些问题,就是这些问题时间超过三年之后你怎么交代?你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下会产生利润,自然就会有人来做这个供应网,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网络构建起来,让这个网络的发展有一定的利益,那么谁供的问题才会解决。

      谁用谁供解决了以后,那么这个产业无非就是分配利润的问题了。我算了一下,在没有任何国家补贴的情况下,电池成本大概是在0.3元每公里,这个是1.6吨的车,基本说的当量是吨百公里10度电,运行成本大概是7分钱,设施成本大概是6分钱,大概构成完了以后是5毛钱左右,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如果现在用油的话1.6吨的车是7毛钱左右,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成本放在这个范围之内的话它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随着油价的涨跌你的收入也会张贴,随着政府的配套政策过来,比如说限行之类的加进来,那么我们的用户在不油价或者是略高于油价的情况下他还是愿意接受的。所以我们不算运行成本和设施成本,我们简单的看,每公里不是几分钱,每公里最起码是3.7毛钱,这个价格目前国内做的不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电池,这是一个当量,自然寿命在三年,讯含寿命大概是300次,其实这个是不低的,还有就是能量体积比是300瓦斯,价格应该是在3元/安时左右,这个价格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说的成本当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你说你的电池能用1200次你要卖12块钱,这个也没有问题,很多电池厂建长都没有七八年就说他们生产的电池可以用七八年,我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所以这个里面有很多以前走过的弯路。

      还有一个就是体系的效率,什么意思呢?我们私家车大部分的时候是把电池放在车上干耗,我们的电池是说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内能够放出多少电的能量,反过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的出租车根本来不及用一年就把电量放完了,然后私家车用了三年,还没有怎么用,电池就耗干了。说白了,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很好玩的测算,私家车只要装两个千万时电就够了,因为它这一辈子跑完以后就是这两个千万时能够所放出来的能量,但是实际上都要装三四个千瓦时,大部分就把时间白白的浪费掉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把它综合利用起来也是很危险的。

      最后我们说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剩下的就是利益分配的事情,在这个地方电动汽车的利益分配会打破原来传统汽车的利益分配,因为能源供应商换了,产品定义换了,主要零部件也换了,现在很多行业的利益分配点都改变了。我们想象一下这个是工业5.0,为什么不是德国的工业4.0,工业4.0是前几年德国人提出来的,但是它还是基于一个实体的工厂里,也就是还是在一个围墙里面,其实这个东西也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东西。我所有的指令是从云端发出,然后来指挥机器人,但是它还是有围墙,还是各自为阵,所以我本人不看好4.0会有什么前途。在这个里面互联网信息的高度通信就会把很多以前不透明的事情变成透明,一旦透明以后你的体系就必然要成功,会裂化成很多个模块,电动汽车目前已经有这个趋势了,也就是人人参与,没有固定的生产场地,或者说没有大集中的工业生产,这个其实在手机和很多领域都已经发生了这个变革,它没有一个很集中的生产工厂,但是因为有互联网,有云端,它可以保证在各个地方生产的品质是一样的。

      最终的监测我们也可以通过云端来控制,在个里面就可以大规模的运用所谓的智能了,比如说物联网,所有的零部件都是从云端里面定义一个FID,在监测的时候我们提取所有的FID,如果你是符合标准的我们就把这个解码解掉,所以在这样的构架之下它是可以完成的。

      这个是一个草图,电动汽车赋予了我们很多的空间,就是坐在车里就不用分前后了,因为电动汽车采用四轮模块驱动的话,它的转向都可以线控,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完全对称,电机都是可以模块化的,至于控制方面现在来说已经比较简单的。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讲的就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体会,谢谢大家。

  • 关键字: 聂亮 ITS 电动汽车
  •    责任编辑:liujua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