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长沙盛大开幕 - 活动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首页 > 本网动态 > 活动 > 正文

    第十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长沙盛大开幕

    2021-12-09 09:53:12 来源:ITS114 评论:
    分享到:

    12月6日,第十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1)暨2021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大会在长沙召开。ITS114受邀参加本次大会,并对大会第一天的部分精彩内容做简单记录。


    image.png

    疫情影响

    因为疫情防控,年会第一次延后举行,大会最后能正常举办,已经殊为不易;也因为疫情,参会人员防疫要求也更为严格,也有一些演讲嘉宾因为疫情管控的原因,无法出席大会,只能请他人代讲,最可惜的是,当选中国智能交通年度人物的杨晓光教授,疫情原因无法出席。

    但有意思的是,疫情对交通以及智慧交通的影响,并没有在日程中体现。很显然,国内新冠疫情的可防可控,对交通的影响早已成为常态,而且已经有了应对措施,比如出行监测、最后一公里的出行衔接、智慧物流以及无人配送,停车无人化值守等等,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有应用了,但疫情推进了这些技术的应用进程。

    运输与出行需求的变化

    日前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预计2021年至2025年,旅客出行量(含小汽车出行量)年均增速为4.3%左右,高铁、民航、小汽车出行占比不断提升,旅游出行以及城市群旅客出行需求更加旺盛。预计2021年至2025年,全社会货运量年均增长2.3%,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15.4%,公路货运量增速放缓,铁路、民航货运量增速加快,水路货运量稳中有升,电商快递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自疫情发生之后,我国道路运输客运量就一直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根据交通运输部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通报,前三季度,完成营业性客运量64.6亿人,同比下降5.1%,两年平均下降30.4%;前三季度,36个中心城市完成公共交通客运量396.6亿人,同比增长32.8%,两年平均下降11.0%;第三季度的降幅相比上半年有所扩大。《规划》还提出要加快化解公路货运过剩产能,要更多的实施多式联运,公转铁、公转水。

    而城市交通出行,疫情叠加影响下,小汽车出行占比还可能继续扩大,慢行交通、互联网出行、一站式出行、无接触式物流等,都将在未来城市交通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

    运输与出行需求变化的同时,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也将进入到存量优化阶段,大规模建设道路、高架的成本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难,大规模建设智能交通外场感知设备的需求也在逐步降低,因此更新、升级现有基础设施,提升其承载能力,将是未来智能交通、数字交通发展的重点。

    原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汪光焘教授在演讲中提到,数字化转型是城市交通和信息化应有之义,是城市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市交通已经进入了出行服务体系构建阶段,形成以“价值—信任—合作”为基本范式的新型交通治理。

    交通综合治理

    这几年在一线城市出现的区域交通综合整治项目,就是交通综合治理需求产生的一个证明,这类项目往往覆盖多个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交警、停车、街道、城建等等,非“一把手”工程难以推动,也考验实施方的协调和实施能力;重点车辆管控,电动自行车管理等,也是综合治理需求的重要领域,前者需要交通运输单位和公安交警密切合作,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执法,后者涉及到的管理单位,也更多更碎片化。

    湖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蒋建湘总队长在演讲中频频提到道安云,实际上也就是综合治理的一个范例。道安云所建设的道路交通安全数据资源中心整合公安、交通运输、保险、安监、气象、教育、通信等行业资源以及百度、高德等互联网企业社会资源,建立了数据融合共享体系,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数据资源中心,实现数据采集、应用和分析;同时建设了省级道路交通安全数据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体系、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等。牵头部门是省交警总队,但汇集的数据是全要素全时空交通数据,对县域、重点道路的交通安全水平定期考核、画像,实现综合治理。

    交通运输大数据

    交通管理部门的大数据平台主要服务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缉查布控、精准执法、信号优化等,而目前的运输大数据主要用于宏观监测,应急指挥、公交调度等,与业务系统的联系还有待加强,包括执法、动态监管、安全生产、出行服务等。随着我国建设交通强国的进程推进,交通运输大数据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而为交通数字化,尤其是港口、枢纽、大型运输企业的交通数字化转型以及赋能给一站式出行,提供重要的技术体系支撑。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潘凤明的演讲介绍了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

    在ITS114昨天发布的《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到了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有效支撑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功能实现。推动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在部、省两级有效汇聚整合,推动形成质量高、覆盖广、体系全的交通运输核心数据库。构建以国家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为枢纽,覆盖和连接各省级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的架构体系。加强交通运输大数据治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管控。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交换渠道,实现相关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研究制定交通运输公共数据开放和有效流动的制度规范,推动条件成熟的公共数据资源依法依规开放和政企共同开发利用。

    潘院长表示,该体系对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再造,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的定位包括数据资产存储中心、数据共享调度中心、数据服务供应中心、交通知识生产中心、数据质量管控中心、数据产品创新中心、数据价值创造中心;其建设重点包括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龙头应用,加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宏观态势掌控与微观动态感知,重点提升重大战略决策分析、运输生产安全监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能力;持续深化监管与服务大数据应用,重点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安全监管、综合执法、信用管理、物流供应链等跨地区、跨领域、跨层级的应用。为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构建,还将推动加快出台《关于推动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抓紧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专项试点等。

    他还透露,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涵盖全国29个省份,记录条数超过480亿条,平均每月高达8.5亿条;已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7656项、信息资源接入达881项,数据入库6.9亿条。

    智能网联车路设备的数字身份

    今年初发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中,对汽车电子标识作为汽车电子身份有相关条款的增加,在“准予登记的机动车应当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后,补充了“并按规定安装电子标识”,在法律层面对机动车的电子标识安装作出了强制规定。而最需要通信交互安全的智能网联车辆,自然也可以采用机动车电子标识作为其数字身份,相关部门和研究也在推进电子标识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可信数字身份信源。当然,除了智能网联车辆,与其交互的道路基础设施也需要相应的数字身份。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东波在演讲中表示,目前我国已开放约3900公里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发放700余张测试牌照,道路测试总里程超过700万公里。他认为,面向智能网联,赋予车辆、路侧设备、信息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可信的“数字身份”,是支撑实现数据高效交互和信息敏捷分享的安全信任根,抵御信息伪造、篡改等安全攻击,推进构建安全高效的车联网系统“对话”体系。依托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无锡车联网先导区的迭代建设,开展车与车、车与路的信息安全交互试点;验证公安交管智能网联数字身份认证体系的适用性、安全性和与其他信任根的互认性;实现交管行业闭环应用管理和跨行业开环对接应用,支撑我国车联网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体系的建立。

    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是近两年的技术热点,但与此前风靡大江南北的“大脑、小脑”等相比,还是不够“热”。数字孪生作为一个基础技术工具,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本次会议上,多位专家也提到了数字孪生。湖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蒋建湘就表示,省内某条长几公里、事故常发的隧道,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后,事故率下降明显。

    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施雪松在演讲中提到腾讯助力智慧交通的优势时表示,数字孪生就是其两大优势之一,表示其实时数字孪生具有低延迟、可计算和全场景等特性,能够打通云边端,贯穿感知、计算、仿真推演到控制的全链路,为交通系统的管理、调度、应急和服务提供支撑。

    image.png

    交通数据、资源运营

    交通是基础性服务行业,很多领域都是可以运营的,包括公交、公路通行、停车、运输等,都是提供资源或者服务来获取费用,这也是交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此前的智能交通作为交通的技术支撑,很少参与到交通运输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更不用说直接参与数据和资源的运营。但互联网出行打破了这一局面,互联网出行企业所获得的数据反过来服务于管理和出行;在停车领域,委托经营或者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已经成为这一市场的主要特点,智能交通企业也可以介入到这一领域;而商业模式尚有待完善的智能网联、多功能智慧杆件等市场,智慧交通企业也同样有机会转型为运营商,或者成为运营方的长期技术支持单位。市场上已经也有企业看到了智能交通市场的发展变化。

    千方科技发布了“千方科技Omni-T2.0全域交通解决方案”。去年11月,千方科技“Om发布ni-T全域交通解决方案”,依托交通智能体打造7个边端产品,沉淀了630个AI算法。Omni-T2.0全域交通解决方案基于全业务领域、全栈式技术、全要素数据和全生命周期运营的全域交通数字治理关键要素,拓展三大典型应用场景,推出“基于交通智能体的城市全域交通综合治理解决方案”“城市动静态一体化智慧停车方案”和“智能网联数字产业运营方案”。同时,方案推出交通行业aPAAS平台,探索数字产业运营新商业模式。

    image.png

    以上为大会第一天的部分内容记录,7日、8日还有更多精彩,详细日程请点击第十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会议日程(分论坛)

    附上大会新闻:
    图片

    12月6日,第十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1)暨2021中国智能交通大会(以下简称“活动”)在湖南长沙开幕。本次活动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协办。本次活动以“ITS开创可持续交通新格局”为主题,聚焦“双碳”目标下的行业发展方向,来自科技、交通运输、公安等行业主管单位、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代表参加了活动。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李朝晨致欢迎辞,他指出可持续交通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由之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跨界融合,增强发展动能,坚持生态优先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
    十三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健林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他表示交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科技和产业前列的代表。
    原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汪光焘教授带来题为“数字转型下的城市交通治理”的报告,汪部长强调数字转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理念的转变,带来信息化对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组成方式的转变。
    image.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卫教授进行了题为“新形势下我国智能交通的创新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黄院士指出智能交通创新将带动全社会加速向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产业化和数字中国建设,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工程院严新平院士带来题为“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的报告。严院士认为未来的水路交通场景将会实现“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新一代航运系统,它利用各种高技术,实现“船港货、人机环”要素的融合和自洽共享。
    image.png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区块链首席科学家李颉院士带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支撑智能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李院士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做为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为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安全、可靠、可信的数据与智能支撑。
    image.png
    下午的全体大会中,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潘凤明研究员,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潘璠,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东波研究员,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所长刘卫东研究员,百度地图总经理季永志,湖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蒋建湘,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施雪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马林,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廖小罕研究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李平分别就智慧交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等议题进行了重要政策解读与落地应用案例分享。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本年度共授奖科技进步奖3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8项;技术发明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优秀创新人才奖10人,其中,优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奖7人、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奖3人。当日,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教授获评“2021中国智能交通年度人物”。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在活动中发布了《智能交通蓝皮书: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报告(2021)》。本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博士作序,他指出,本书汇聚各方专家智慧,以前瞻的视野研判智能交通发展趋势,对智能交通产业体系的孕育兴起将发挥着深刻且广泛的作用,是一本寓战略思考与发展实践于一体的读物。同时发布的还有《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年鉴(2020)》以及《2021智能交通产品与技术应用汇编》。
    image.png
    image.png
    据了解,活动将持续3天,共邀请了约400场高水平演讲。将围绕低碳、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举行城市、公路、轨道、水路、民航、汽车、安全、停车、能源等多领域论坛。未来两天,活动还将发布大会科技论文集、《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报告》,并为先进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展览展示。



  • 关键字: 智能交通
  •    责任编辑:zhuoqu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