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交通,做自己做擅长做的事 - 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首页 > 本网动态 > 观点 > 正文

    互联网+交通,做自己做擅长做的事

    2015-07-13 18:01:32 来源:智慧交通杂志 评论:
    分享到:

      最近一段时间,约租车、专车等词汇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陡然勃兴,不断冲击传统的客运出租汽车市场,各种言论也是沸沸扬扬,褒贬皆有之。有言论称:"互联网公司们的棋局在2014年下了一整年,上半年砸钱教育全国人民使用打车软件,下半年强势占领约租车市场。"仔细琢磨,的确有些耐人寻味。不过,在新的一年,约租车的迷雾似乎正慢慢拨开:

      1月上旬,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消息,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投放约租出租车,不同于巡游出租车,约租出租车需要电话或者网络预订。约租出租车的投放方式预估有两种:一是从现有的6.6万辆出租车的指标中划出;二是另增加数量。具体采取何种措施尚未确定,同时如何定价也需进一步研究。

      1月8日,广州市交委正式宣布:将各类互联网"专车"归为"私租车",并指出其涉嫌非法营运。随后又发布消息:广州将在国内率先推行约租车服务试点,并欢迎社会互联网平台企业积极参与。据称,广州将会投放首批 "约租车" 2950辆,这些车辆必须经过政府许可才会与市民正式见面。广州市交委主任陈小钢称:"约租车"春节后将公测,具体可能会在2月中旬启动试运营内部测试,最终的公测拟定在3月1日到15日。

      武汉市交委也有消息传出,由于现有的民间专车服务存在安全性较低、运营不规范等弊端,在2015年上半年,武汉将成立官方约租车公司,在全市推广特斯拉等高端电动汽车的租车服务,首批投入约120辆。目前,交委正筹备成立专业化的约租车公司,引入软件预约平台,同时对驾驶员进行培训。

      上海市交委则表示,"互联网发展租赁车我们很支持,但不能把一些没有营运资格的'黑车'也容纳进来。"另外,济南等其它地方也有约租车消息传出。从总的形势来看,目前主要将"约租车"分为两大类:即官方约租车和"私租车",其中,私租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车"。约租车、专车、私租车、黑车,到底源起何处?它们之间关系如何?利益各方态度为何迥然不同?我们一起回顾探讨。

      传统的客运出租车市场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出租、的士。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黑车,它们大多是利用私家车进行非法营运,无需申请无需挂靠无需缴纳任何税费,不提供任何收费凭据,一旦发生事故,法律责任很难追究。另外,黑车司机良莠不齐,无监管的黑车司机,对于乘客自身就是一种威胁,人身、财产甚至是生命安全所面临的危险远大于出租汽车。但之所以大量存在,一是因为出租汽车市场受管制,某些区域无法覆盖,使得黑车有生存的空间;二是因为非法营运所带来的非法利益巨大,这是黑车司机愿意冒着违法的风险依然进行运营的动力所在。

      那么专车和约租车服务呢?我们知道,专车和约租车其实本质上相差不多,都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别于传统出租车服务的中高端出行服务,在某一段时间内,车辆只为服务预订者服务,车辆更为舒适,路线更为直接,同时,价格也要高出出租车一截。不同的是,专车是移动互联网公司与汽车租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甚至吸纳黑车司机,提供运营服务,是一个典型的众筹、松散型服务体系,在现有的交通法律法规当中,这样的服务是非法的;而约租车是由管理者批准,由具备法人地位的公司组织运营,并缴纳税费,提供安全责任保障,同时,至少在运营服务流程上,很大程度的借鉴了移动互联网。但显而易见,约租车和出租车一样,没有"专车"、黑车自由灵活,而且覆盖区域肯定也不如后者。

      2014年下半年,两家打车软件公司连同其它互联网企业,相继推出"专车"等类似约租车服务,试图利用通过烧钱积累到的庞大用户群体,以及募集到富余资金,继续抢占公共出行市场这块大蛋糕,原本波澜不惊的出租、租赁车辆市场一下子风云变幻。

      出租车司机最先"急眼",因为这是赤裸裸的抢饭碗。本来传统出租车行业管制体制下高额的"份子钱"就使出租车司机压力山大:有司机称"每天工作的前8小时都是再为出租车公司打工,之后加班赚的钱才是自己的日工资"。于是,后面的"减份子钱"、"罢工"之类的非理性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接着传统出租车公司也不乐意了。司机不交份子钱,那出租车固有的利益集团格局将被冲击、破坏。一个涉及民生的传统行业面临市场倒逼,习惯了用行政命令搞定一切的管理单位大多习惯用一刀切的手段来禁止一切专车运营,然而越禁止,越反弹,只有少数一些城市的管理单位,顺时而动,自行推出类似"专车"的约租车服务。于是便有了前文各地政府机关部门所阐述的立场、看法,包括举措。

      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也悄然而起,"专车""约租车""官方约租车"等词汇在各大传媒网站频频出现,似乎要将出租车行业剖析的淋漓尽致,而且立场明显偏向于"专车"。不过显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中国出租、车辆租赁属于管制行业,租赁公司车辆需要具有产权,且车辆指标需要申请备案才能合规运营。但汽车租赁公司并不能提供驾驶服务,需要找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提供司机"代驾"。因此,类似"滴滴"、"快的"的专车运营模式目前处于"灰色地带"。 因涉及"黑车"嫌疑,滴滴、快的专车业务曾在国内多个城市被暂时叫停,私家车从事租赁经营或是私家车挂靠在汽车租赁公司名下并提供驾驶客运服务都属违规行为。而接连出现的"出租车罢运"更是把专车服务推到风口浪尖,这也是舆论的焦点之一。

      不过,随着政府的介入,约租车市场的雾霾正悄然拨开,而滴滴、快的等互联网企业显然不会消极等待。快的打车与滴滴打车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烧钱"市场份额之争后,近日宣布合并,急需在新的领域施展拳脚。除滴滴、快的外,易到用车曾宣布成立从事汽车租赁等业务的"易到租车";美国打车软件巨头Uber与百度在2014年底宣布合作;国内两大在线租车企业神州租车、一嗨租车也先后于2014年第四季度在资本市场上市。原因显而易见:寻找盟友,增强竞争力,扩展市场份额。至于自身"身份"问题,各互联网企业也积极与政府合作"验明正身"。

      一直以来,我们在考虑产品的时候,尤其是互联网产品,习惯性的会力求从用户角度出发,以为只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仅仅是要满足用户需求更要满足与其相关的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我们再来看打车软件,该产品的出现,没有损害到任何利益方的利益,不管是出租车、管理者还是运输公司,其烧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第三方支付的用户规模,目的达成后,使命也就完成了,要找到更多附带价值,就只有继续寻找出路,很显然,专车是一个最切合实际的突破口。但是"专车"的出现,很显然,对原有行业利益格局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是监管者,名正则言顺,一个没有运营资质的企业来参与客运运营,而且根本没有"拜过码头",就全面推出市场;其次是出租车司机,专车的出现,30公里以上的中长途市场,肯定会被抢去大半,再加上专车队伍中夹杂的黑车司机,中短途客运也可能会被蚕食,运营收入下降,自然会造成反弹;然后就是运输企业,一定会有运输企业认为自己兢兢业业,遵规守纪,到头来还是被人革命了,份子钱难收,怎么办?

      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自我改革,主动拥抱移动互联网。约租车是政府层面的反应,但势头明显不如"专车",国内"专车"查处第一案目前正在审理,不论结果如何,一定会对专车是否合法,如何合法带来一个结论。约租车的市场反应目前也并不火爆,在习惯了等客上门的传统客运行业,约租车要成功,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管理者,更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没有需求要创造需求,没有业务要下沉到一线寻找业务。

      所幸交通运输部高屋建瓴,已经看到这些趋势,在3月份召开了全国交通运输厅/局长培训班上,主题就是移动互联网+交通,会上肯定了移动互联网对交通的促进作用,认为移动互联网推动了客运服务个性化,满足乘客多样化出行需求,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实现了货运供需信息的对接,促进车辆与货源优化整合,提高了货运效率。

      因此,大的基调已定,基本上不会再有硬扛移动互联网的可能了,而且百度、腾讯等移动互联网企业本身也已经在积极接触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也推出了诸如实时公交、联网售票等移动互联网服务,至于专车,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市场存在空白,就一定有人来填补。

      而传统的运输企业,如果再不迎接移动互联网浪潮,那么也会像几年前的银行业一样,沦为一个资质的空壳。在这个浪潮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基于运输企业内生的改革思维所带来的创新性产品,包括班线客运的信息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下沉、定制公交的移动互联网化等。我们要相信,移动互联网吹起来的风,烧起来的火,一定有停止的那天,不管是潮来,还是潮退之后,落地服务一定要有人来做,即便我们引导不了移动互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创新服务,但也一定要顺应这个潮流,任他免费还是低价,一定要坚信,有价值的服务无需免费,运输服务是基础服务,为什么要免费?坚守运输服务的价值,不管谁要免费,运输企业一定要获得相应的运输收入,至于建立在运输服务之上的增值服务,有就分一点,没有,也没伤及根本,也没有被裹挟进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任他再大的风潮。

      改革会见"血",深化改革必然也会切到"肉",过程会很辛苦,但关键是结果能否去"腐"存"精",保持行业前进的健康活力和发展动力。或许,我们已经在缝合"刀口",手术马上就要成功了呢?

  • 关键字: 董海龙 张明远
  •    责任编辑:its114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