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北京平安有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涛在2023数字交通万里行·成都站暨道路运输综合监管创新应用论坛上所做《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强监管下的创新服务》主题分享的速记整理而来,未经作者本人审核,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一、强监管时代
1、行业概况
道路运输强监管时代的开启,其实也是道路运输新时代的开启。中国道路运输水平的排名不是很靠前,和美国的运输效率、安全程度等相比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深入思考这种差距来源于哪,市场需求和监管需求都能决定行业的发展水平。
很多人说网约车的成功是因为科技改变出行方式,但实际上是需求才能决定整个行业,但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脱离了监管就会出现别的问题。不只是交通运输行业,其他行业也一样,都离不开社会大需求的变化,每个行业会根据需求变化来决定兴衰成败。
整个运输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符合那个阶段的时代需求,1949年—1983年,物资生产还没达到对运力的需求,1983年社会生产恢复,国家允许进入,2000年之后对运力的需求爆发,这一阶段就是追求量,追求车辆速度,追求从业人员人数,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道路运输行业被人诟病为低端行业,就是因为收入不够。主要因为供大于需,所以接下来就进入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国家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还有自动驾驶。
2、“新时代”的转变
“新时代”要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坐标,可以从一个例子里看出中国道路运输需求侧的变化,寄快递想很快收到时为什么选择顺丰,不选择邮政,顺丰的价格贵,但我们会选择,就是因为部分的运输需求已经发生变化,需要更安全、更快捷、服务质量更好的运输方式,需求侧在逐渐变化,供给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不会变化就会被淘汰。
供给侧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输结构不合理,过去追求量,所以造成现在的运输结构以“小、散、弱”和个体为主。个体工商户只有一辆车没有组织,有更好的车他不会买,有更好的设备他不会去装,因为他就是一个个体,多拉快跑,不用考虑更多的东西。
运输供给侧结构不合理所引发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安全,2021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总起数有21万,死亡总人数高达6.2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非常大,超过了万亿。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安全生产“强”监管是国家对道路运输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在2018年10月份的时候,国务院发布了一个文件,提到要有效整合分散经营的中小货运企业和个体运输业户,同时支持大型道路货运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拓展服务网络。方向很明确,就是做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就是把交通运输整合纳入高危行业,倒逼行业转型。
普通货物运输出的事故基本一人两人,但是纳入高危行业面临更高的标准,就是以强化事中事后的安全生产监管为手段,提升行业“门槛”,逐步把“小、散、弱”淘汰掉,实现供给侧结构优化。
4、相关政策
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里面明确提到高质量发展和安全,同时在五年行动计划里面,明确写到要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把安全生产监管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除了交通部发的相关文件,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以及十四五规划都明确提出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去发展,以及交通部体系下面相关的规划也都明确提到了在运输行业安全方面要如何做到提升。
行业的变革不是只涉及交通部一个部门,公安部在安全生产领域也有相关动作,公安部依托《道路交通安全法》,围绕交通安全执法和车辆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职权,介入道路运输车辆领域管理,应急管理部同样对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做了进一步的加强和细化。
另外还有刑法,安全生产涉及刑事责任,交通肇事罪主要针对驾驶员,重大责任事故罪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主要针对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最高院也明确提到,死亡一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监管是国家干预调控市场行业的最有效工具,尤其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安全生产法不光对行业企业有要求,对监管人员也有要求,轻责是警告处罚,严重一点是撤职降职,再严重一点也会追究刑事责任。比如在晋济高速“3.1”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监管人员监管不力,3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交通运输部门人员有12名。
二、创新服务
1、出现的问题
用创新服务去助力整个行业新发展很关键,如何保障行业安全?一是政府监管必须要很强,二是企业管理也要很强,只有两手都硬才能真正做到行业安全,那么现在安全生产监管到底有什么问题,我总结了几个方面。
一是动态监控,很早我们就在推动态监控,很多基层认为这就是安全监管,这是很大的误区,动态监控不是安全监管的全部;二是“长臂管辖”,非监管职责延伸成为追责重灾区,政府无能力代替企业做管理;三是落后,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水平低,基本停留在传统“纸笔时代”;四是无奈,日常安全监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安全检查无法覆盖所有企业;五是业余,安全监管人员能力素质有限,安全检查无法发现真正隐患;六是标准化评定完全形式化,安全生产标准化不是一套文档,很多基层监控认为只要有了安全等级评定代表安全生产已经标准化了。
2、“监管思路”变化
现在的监管思路有很大的变化,从监管的模式来看,过去安全监管偏重于路和车,未来开始向人和货转变;从监管手段来看,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监管重点来看,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从监管范围来看,从突出重点(企业或内容)向全覆盖转变;从监管效果来看,从关注过程向监管闭环(结果)转变。
3、“监管方式”变化
一是静态是基础,动态是方向。静态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以及从业人员的资格、车辆的资格,和企业许可审批条件等方面的内容,静态不用每一次都去做监督。动态就是企业的制度落实情况,企业每周、每月应该干的事情,这是监管的方向。
二是实施第三方协助检查机制,推行执法效果评估制度。为什么国家要推动第三方协助检查,也是看到现在基层监管人员不足,所以需要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来协助基层监管去完成工作。
三是科技兴安,用互联网+监管,推动非现场监督检查工作。
四是实行企业分级分类监管,高风险企业适度增加检查频次。
4、道路安全生产新思路
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刚需和现实痛点是无人管、不会管、不好管,破解整个道路安全生产困境的新思路是互联网+第三方服务,对政府做到专业辅助、履职尽责,对企业做到降低风险、尽职免责。
服务模式创新才能有效支持道路运输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们给企业和监管做服务,一定要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推动互联网+安全生产的思维,用“平台+内容+终端+服务”的模式,为政府为企业做安全生产的第三方服务。
这块也有充分的工作依据,比如《国家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第四条提到,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实施第三方协助检查机制,推行执法效果评估制度。去年交通部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文件里面,也明确提到要推进安全生产服务,鼓励交通运输中小微企业订单式、协助式购买安全生产和管理技术服务。
三、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
1、政府监管
如何做政府监管服务,首先推动“智慧安全”监管创新模式去实现安全监管常态化,来驱动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核心创新监管是要建立一个监管安全大脑,动态监控也是我们在大脑里面感知的一部分,从动态监控到日常管理隐患排查、教育培训这都是能感知,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做到预警。
安全大脑可以把专业知识和专家经验全部融进去,通过对企业检查的数据情况做分析研判,提出针对性的监管手段。技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还有远程监管,连接专家去做人机联动,同时把传统纸笔时代彻底实现数字化改造,从现场监管转变到非现场监管,实现实时监管全链条数字化,最终做到精准监管、分类分级、闭环管理等,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也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服务云平台,平台核心作用就是统一监督检查的标准,现在很多基层监管人员按照自己的经验在做监管,所以很多企业会面临今天A监管人员一个说法,明天B监管人员又有另一个说法,在判定尺度上面有很大的差别。
另外,可实行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管控,现在我们在广东示范试点,根据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在线远程监督检查和现场监督检查情况,对企业做一个比较精准的评价。佛山已经正式发文了,要求运输企180天必须接受安全生产条件全面审查。审查员不用去公司,司机也不用回,只要通过线上把之前承诺的审批点全面上传,在远程做审查就可以,如果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直接撤销资质,这样大大减轻了在审批端不落实审查的问题。
2、企业管理
为企业打造全流程的安全综合管理服务,运输前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服务、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建设服务等,运输中有第三方动态监控服务、车辆人员业务调度服务等,运输后有安全生产日常管理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法律援助服务等。
服务模式是线上结合线下,人防加技防的形式,通过运管管为企业完成安全生产相应的服务,让最基层的从业人员很简单地把主体责任落实到位,来形成非常专业的结果来去应对监管。我们在广东佛山服务了大概接近一百多家企业里面有三家企业发生了事故,但是能全面做到尽职免责,连行政处罚都没有。服务价值也很明显,比如“帮” 企业做事,满足检查,为企业省钱,实现事故免责等等。
四、总结
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是做有价值的工作,干有情怀的事业,一起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会引发巨大损失和连锁反应,怎么把安全真的做好,要知法于心,守法于行,国家、地方为安全生产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不是闲得没事给大家找事,也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其中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在强监管背景下,做好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实现“多赢”。对国家来说,可以推动道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保障产业供应链安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道路运输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对社会来说,可以有效减少事故,降低经济损失;对政府来说,可以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数字化升级,提高监管专业水平。对企业来说,可以实现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减少事故、尽职免责,促进转型升级;对服务商来说,我们在做有价值的事情,同时提供这些服务也会有相应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