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敏: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交通状态估计与管控 - 交通管理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李瑞敏: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交通状态估计与管控

    2016-01-05 19:40:24 来源:www.its114.com 评论:
    分享到:

      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智能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道路交通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政府承办的“2015’第十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于11月4日在无锡召开。

      本届年会主题为“新技术背景下的智能交通创新与提升”,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李瑞敏副教授在“城市道路交通管控论坛”上发表题为《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交通状态估计与管控》的演讲,本文为其演讲速记,未经演讲者本人审定。特此感谢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提供演讲速记。

      李瑞敏:谢谢吴教授。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在这儿有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最近做的一部分工作。

      研究背景

      今天介绍的内容,有一些已经基本完成,有一些还在进行当中,也体现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三个部分,首先是一个简单的背景。一百来年交通机动化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第二个方面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就是信息化、数据采集手段的发展,从昨天到今天,很多的专家都在提大数据的问题,实际上数据的这种变革,给人类认识这个社会,也带来了促进。现在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数据,更好的支持,可能会让我们从现在的交通优化,进而进入到一个预测的时代,基于这个预测做更好的优化。

      所以我们也在想结合着目前所采集到的交通数据,如何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交通系统的运行规律,基于我们对它的认识进行预测,从而基于预测去建立管理。

      目前的机动车交通检测手段,除了传统的人工调查以外,常用的一些手段,从三个角度来看,能够检测到车辆的比例,以及整个空间覆盖率的问题。比如说以出租车为主的浮动车,特点是空间覆盖率比较高,缺点就是检测的车辆比例有限,以出租车性质为主,难免在特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偏性。传统的断面交通流的检测,覆盖范围是非常有限的。现在我们基于个体化的手段来检测,基于车牌识别的卡口检测,检测的车辆比例可以认为是百分之百,只要车辆过了卡口就能检测到,但是检测的准确性,达不到理想的程度,从我现在用的几个城市的数据来看,可能在80%的比例,就是不错的数据了。我们还可以用手机信令来做检测,手机的空间覆盖率可能是百分之百,只要有车,有开车的人带着手机都可以实现。当然手机来推断机动车的出行可能也会有误差。

      也就是说在数据的利用上,从原来的抽样,逐渐的向全样本去转变,所以传统的在抽样分析方法,在全样的时代,就不一定合适了。

      个人总结了一下数据在交通检测分析中的几个作用:第一个是描述交通现象,第二个是揭示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想更多的了解城市交通,或者说预测交通未来的短期和长期的发展,可能要探究它后面存在这个机理,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为什么会是这样。然后我们再去预测,将来会是什么样。就以我分析的卡口数据为例,在描述现象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常规的用它来做道路交通状况的红黄绿的显示,来做每个路口流量的显示。刚才余志教授提到的外地车的问题,我做了在京津之间往返的数据,外地车的比例,红色是廊坊本地的,剩下的全是外地车,可以看到超过了一半。即使是七天的话,一周七天全在廊坊出现的,也有大量的北京、河北其他地区和天津的车牌。这个对我们怎么去认识城市的交通,到底是怎么样的构成,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支持。还有就是每辆车一周之内使用的天数,单双号限行有多大效果,都可以看出来。这些我个人理解。我们还是在描述现象,或者说揭示它的一些发展规律。

      状态分析

      下面介绍一下最近在做的几个工作,就是基于卡口的车牌识别数据类型,除了用于我们缉查布控的交通管理以外,还能做什么。

      第一个就是对排队长度的估计的问题。

      刚才刘东波主任介绍信号控制的时候,如果视频直接装在那儿,可以看到排队长度。但是如果路口没有视频,我们也希望能够根据上游过来的这些车,既然已经识别了大部分车的车牌,是不是可以构建出车辆到下一个路口之后,车队排队长度呈什么样的变化?基本的思路就是,重构所能检测到车牌的车辆轨迹,根据车辆出现的位置、时间的情况,来重构车队从上游到下游的轨迹,来看下游会是什么样的排队情况。如果能够估计出来,就能够在信号控制上做一定的主动适应性。当然理论上来讲,没有超车的话,两辆车就是一种跟随的行为,但是实际上超车的现象非常明显,尤其路口间距稍微大一些,换道、超车非常明显,虽然也可以构建出车辆的轨迹变化,但并不是非常严格的。

      根据轨迹的构建估计,去看它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在廊坊选了一条城市道路,这是估计的结果。我们为了测试估计的结果,在估计排队长度的同时,用人工的方式在路上去数,每个周期在红灯末期,就绿灯起亮的时候实际排队是什么样子,最大的排队是什么样子,来对比看我们所估计的结果。

      当然要注意,我们研究的卡口数据,设备厂家会说设备精度都是非常高的,但是实际真正用起来的话,很难达到90%的识别精度。这是两个卡口的识别误差,识别车牌本身的不准确性,一个是在10%以内,一个是在20%以内,这个对于效果的匹配和研究都会带来一些影响。

      第二个就是对于旅行时间估计的问题。

      传统浮动车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旅行时间,但是抽样计算的准确度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根据上下游的车牌匹配,几乎是一个全样。这是在我们分析的路段里面随机取的两个路段所反映的情况,同样一小时之内,经过两个路口的旅行时间,实际上的分布,还是比较大的。根据实际观察,可能出现双峰的情况,和一个车队从上游路口放过来以后,到下游是不是碰到了绿灯有关,另一部分可能有二次排队,或者多次排队的情况,这样就体现了出行的可靠性问题,大家同样走一段路,快的可能140秒就可以通过,慢的可能要240秒甚至于更长的时间,这对大家的出行信息服务上,可以使用这些数据进行一个相对全样本量的估计。

      第三个就是对于机动车OD的估计。

      实际上由于每个路口都存在着检测的误差,所以对于整个路网OD的估计来讲,直接用检测的数据做出来的结果,只是一部分车辆的OD,在这个比例上,在数据上都存在很大的误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每天检测的精度不同,今天可能拍到了,明天可能没有拍到,所以很多时候OD数据需要用多日数据整合标的,同样的我们即使把检测到的所有车牌的OD匹配出来,还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如果知道整个城市的全样还得去把它扩样。这个时候就得用到一些理论的方法,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扩样方法,可以用整个路网分配之后的流量,跟实际的检测流量对比,得到结果误差最小,等等的方法,用已优化的手段去得到整个城市的OD的情况。我们可以做一天的OD估计,这个给交通规划,给交通宏观可以提供一些依据。也可以做实时的估计,比如说每五分钟,可以估计城市里面机动车的分布,做到这个估计以后,如果有很好的分配方法,或者说预测路段流量方法的话,再接下来去做交通的控制,诱导等等,就会是一个很好的支撑。

      再扩展一下,就是对于出行路径的研究,一般出行都选择最短路径,实际上到底每辆车的出行是不是最短路径,可以看看两个点之间的OD是一个什么样的分布。这是我们做的一个OD的结果,三条路径,其实都有人在走,而实际走下来的出行时间来看,这个路径还真差不多,所以出行者自己也在对这个系统进行优化,而且他们的可靠性也是比较接近的。

      再一个我们想看看每天的OD变化是什么样的,就出行的规律性。这个是选的54个OD对,每个OD对里面,首选的出行路径,这是排名第一的。最后结果比例下来看,两天的结果非常非常的接近,有些几乎是一样的。比方说像第五个,每天大概38%的人就会选择流量最大的路径,这个也反映了出行规律性的问题。

      当然还可以再去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比方说基于轨迹重构,可以再去反馈它的速度曲线,再整合上排放因子,我就可以估计每个路段,现在的排放是怎么样的情况。

      交通管控应用

      简单谈谈对于交通管控的理解,目前正在探索。我们传统的控制,基于大量各类的数据,用控制方法去优化,然后得出信号控制方案,估计出交通管控的性能指标来,可能就告一段落了。但在数据的输入上,在流量排队方面,我可以做一些预测,同时可以估计交通碳排放,把排放的这个指标,加入到模型的控制方法里,不仅仅追求路口的通行能力,还追求排放低。同时,我还可以去计算实施控制之后,实际的道路交通情况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协调控制,需要主干道,旅行时间最短,是不是达到了真正的旅行时间最短?我立刻可以在控制实施完之后计算实际的情况。上面的黑点是实际旅行时间,下面的红点是相位差,它并没有实施协调控制,这也有相位差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旅行时间和相位差之间的关系。下面这个是想看怎么去计算最优的相位差。这两个之间是有一定的偏差,基于这个偏差,我们再反馈回去进行模型的优化。

      还有其他的一些可以做的事情,比方说像交通信息服务,我们设置了大量的诱导屏,实际上在设置诱导屏之前,有些问题是要回答的,在哪儿设置?第二个就是诱导屏是不是真正能起到分流作用,可以用OD路径分析,每条路径上不同OD的组成,然后来看你设置的诱导屏效果,大家是不是会去选择其他道路,还是说就是要选择走这条路,即使是显示拥堵也会勇往直前。

      其他的,还可以考虑对于城市路网容量的估计,因为每天跑的车辆数,路网的状态都已经有了,可以去估计,实际路网是怎样的,能够放多少车的运行。还有交通管理政策的效果,以及顺风车的效果,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真正能对城市的交通量起到一个减少的作用。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来看,数据放在那儿只是一个数据,实际上还是要问题驱动,用数据来看到什么东西,解决什么东西,所以最终数据要加上技术,加上我们的思维,从而来发现一些交通现象,比方说城市交通的临界点的问题,从拥堵进入不拥堵,它总有一个过程,总有一个点。交通里边因果关系的问题,现在这儿堵,这个时间这儿出现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个样子,我们只是看到了这儿有问题,可能还要去追根溯源,是否还有很多异常的状态导致的这种情况。

      好,我的汇报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为智能交通世界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内容请访问智能交通世界网(www.its114.com

  • 关键字: 李瑞敏 车牌识别 交通状态估计
  •    责任编辑:its114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