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匹配旅客需求 道路客运探索可持续发展 - 商用车联网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精准匹配旅客需求 道路客运探索可持续发展

    2019-11-28 09:28:35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评论:
    分享到: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绘就了未来30年我国交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道路客运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道路客运行业持续推动网络信息技术、旅游资源与行业的融合,探索定制客运、旅游客运等新业态发展,不断为行业发展注入活力。新时代新使命,道路客运行业应加快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继续推动新业态发展,加速行业的转型升级,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快信息化服务互联互通

    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交通运输部《2018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公路运输营业性客运量136.72亿人,占全国营业性客运量的比重为76.2%,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与航空、铁路等旅客运输方式相比,道路客运行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短板明显,服务理念亟待更新,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速运输服务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打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服务系统。

    2013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启动首批省域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启动省域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工作。目前,全国98%的二级以上客运站实现了联网售票,道路客运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大大提升。

    与铁路统一售票不同,道路客运联网售票平台地域性强,售票方式、票价不统一,给需求端与供给端信息的畅通带来了障碍。长期以来,旅客难以在单一平台上即时、有效地查询多省份班线运营情况,享受线上售票服务。如今,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国内最大的城际出行平台“Bus365”升级成“出行365”后,已经统一了吉林、甘肃等26个省(区、市)的联网售票信息,实现了电子客票服务,乘坐大巴的旅客也可以在手机上订汽车票,享受民航、高铁一样的便捷信息服务。据“出行365”负责人姜生喜介绍,明年,“出行365”将完成全国所有省份的联网售票,为旅客提供跨地域的班线客运、定制客运、网约车等多元化服务产品。

    除了线上信息服务的打通,线下售票设备的不断完善也给旅客带来了多元选择。在窗口售票的基础上,多地客运站增设了线下自助售取票机,既顺应了旅客即时购票的出行习惯,又缓解了窗口售票的服务压力。不但如此,不少客运企业在酒店、景点、航站楼等客流密集处布设小型售票设备,让旅客随时、随地购买汽车票。

    让新业态新模式落地生根

    群众出行需求的多样化对出行品质、时间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准确了解出行需求的时间、空间等信息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满足需求为准则,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完善客运枢纽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是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直以来,客运服务方式始终以班线客运、包车客运和旅游客运为主,尤其是班线客运“车进站,人归点”的管理规定,虽然有效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便于安全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道路客运“门到门”服务的比较优势。

    2016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指导性意见》,提出规范发展道路客运定制服务,定制客运正式登上行业发展舞台,根据旅客需求开展“门到门”“点到点”的运输服务。

    上门接送、随客而行、专线运营……如今,20余个省份已开展了定制客运服务,甘肃、河北、吉林等地相继出台定制客运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定制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今年7月,交通运输部发布《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定制客运经营者、车辆车型、网络平台进行专项规范,让定制客运发展有章可循。企业在已有客运班线基础上拓展定制服务,进一步优化现有存量,改善了“定时”“定线”“定点”的不便之处,使定制客运服务落地更踏实。

    在新业态中,道路客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已经不是旅客运输领域的新鲜议题。传统的旅游包车、旅行社合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如今游客个性化、高品质的出游需求,带来了效益不佳、资源浪费的问题。

    客运企业探索与景区景点的合作,开通一站直达的景区专线、景区直通车,推出“景区门票+车票”的优惠售票服务,无缝对接旅游市场需求。客运站凭借其枢纽优势,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健全旅客集散、旅游咨询、游客休憩、直通车购票等多层次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客运服务品质。

    提高时效平台统一匹配资源

    今年10月,130余家客运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定制客运共同体,规范线上平台和线下企业的服务标准,群策群力探索定制客运发展途径。

    抱团转型的背后是企业对发展的焦虑。站在行业转型的岔路口,道路客运何去何从,怎样走得更长远,成了客运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道路客运企业要有持续发展的思维意识和长远发展眼光,要把着眼点放在旅客出行的经济性需求上。”长安大学教授吴群琪认为,当居民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时效性成为影响旅客出行主要因素,尽可能地减少出行时间占用是出行者追求经济性的必然要求。

    “企业出行服务安排和旅客出行的时间是否吻合,预计到达时间能否按时,出行途中占用多少时间,都属于旅客运输的时效性问题。”吴群琪认为,面对这一问题,道路客运的竞争力在于班次密度、车辆车型的灵活性,“小型车有7座、9座、11座、19座,大型车可容纳五六十人,班线密度可随实际情况灵活增减,与旅客需求适配,这是道路客运发展的着力点。”

    旅客对时效性的需求与运力资源的适配要求道路客运行业高度重视平台建设。平台覆盖用户面越广,收集的客运需求就越丰富,市场开发的选择越多;平台后台的专业运作能力越强,提供的出行方案就越丰富。

    “将来,客运服务可能会走入到平台经济。平台方把铁路资源、航空资源、道路资源、水运资源等统一在一起,运力资源、消费者信息输入平台后,由平台进行匹配,产出优化运输组织方案,提供高品质、高效能的综合运输服务。”吴群琪说,“为此,以联网售票功能为主的平台必须强化整合运输资源、业务分析决策等功能,并不断提高终端旅客的便利性。”

  • 关键字: 道路客运
  •    责任编辑:刘艳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