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与观点 > 正文

物联网,还会浮多久?
2012-08-08 17:40:30   来源:智能交通杂志 作者:董海龙   作者:    评论:0


  物联网无疑是这两年最流行的科技词汇,风头远盖过之前提出的"云计算"。在政府主导的市场里,最高领导的表态支持成为了发展物联网的尚方宝剑,所向披靡。若不是有温家宝总理的三次视察,无锡的物联网研究中心也还只是遍布中国万千研究院中的籍籍无名之辈,但自此以后,无锡暴得大名,居然也成了感知中国的起点,更要建设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传感网产业创新基地和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对于一个缺乏高科技企业支撑,缺乏应用基础的城市来说,无锡几乎是除了政策,再无其他。但就是有国家领导人几次视察,也就有了政策支持,运气和政策成就了无锡,但能否因此建成一个类似中关村、深圳高新科技园一类的科技创新中心,那就不是政策所能成就得了的。


  物联网的概念其实很早就有了,只是因为太过超前而被冷落一旁。直到2009年1月,IBM CEO彭明盛在美国国会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IBM这个忽悠教父兜着概念迈着巨人步伐开始了全球推销之旅,并在中国成功获得武汉、深圳、广州等地的订单。但在国产的物联网概念提出之后,IBM的"智慧地球"立马相映失色。2010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出席2010年经贸形势报告会所作的"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中表示,"对于外国这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我们既要有启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IBM轰轰烈烈的宣传之势更是戛然而止,低调了许多,IBM大中华区负责人在回应记者时更是少有的表示"正在沟通和解决"。


  当然对于此番政府表态,我们可以解读为主管机构对于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的种种顾虑,对IBM这样的软件大鳄来说,更是小心翼翼。同时,我们更可以视为这是对于为保护"自家的孩子"--物联网发展的一种支持,若任"智慧地球"自由发展,则物联网不仅因先天营养缺乏,更会因后天生存环境恶劣,畸形发展。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物联网和"智慧地球"概念几乎是重合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但和IBM等国际巨头相比,我们在自主研发技术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在基础软件领域还不得不采用国外软件,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我们要以举国之力才能与IBM一家匹配。但我们总得给自己一个机会。


  物联网总算起步了,这是一个进步,从国家战略出发,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我们没有再落后,没有再后知后觉。也许这才是物联网目前最大的现实意义,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有了一个前瞻性的、全局性的、思想统一的轮廓。


  只是物联网的概念炒得火热,落地的东西却是太少。虽然很多行业人士认为,物联网最先落地的将是交通领域,但这个就像我们在2008年所提的那样,交通领域是RFID应用最广泛和最成功的领域一样,再提也只是新瓶装旧酒,没多少新意。除了电子车牌,除了车间通讯,除了信号控制,还能有什么呢?而这些都已经智能交通领域耳熟能详的东西了。况且电子车牌的推进十分缓慢,标准未定,政策未定,主管单位的意见甚至都还未统一。而车间通讯更是罕见,Telematics才刚刚在中国起步,我们能要求什么?


  这就像一个大瓶子,把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等等一同装进去,然后重新打包制作,成了物联网这个新产品。地方政府迫于政绩需要,依样画葫芦,将一些已有的产业发展改下名称,换换宣传思路,就成了物联网。


  所以,能有一个清晰的物联网发展计划的地区和城市还是太少,一些城市也根本没有发展物联网的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即便他们有新瓶子,但也装不到旧酒。而有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的城市,一些领域的发展也已经成了规模,无需装到新瓶子里面去,反而妨碍其发展。


  在首届中国国际交通运输科技博览会期间举办的"2010中国国际现代智能交通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上,曾以物联网与智能交通为论坛主题之一,但从研讨会的情况来看,虽然行业关注者众多,但探索者甚少,将自己标上"物联网"标签的企业更少。物联网涵盖太广,应用领域不同,主管单位不同,所以尽管这个概念炒得火热,真正提供政策优惠、产业扶持和应用管理的还是各职能部门。以智能交通为例,涉及到车辆管理和道路运输管理,依然还是不同的主管单位,之前存在的问题未解决,谁又敢冒这个险呢?RFID在交通管理方面的应用典型是电子车牌,但电子车牌的切入是随车辆出厂,还是车辆出厂销售之后呢?如果是前装,涉及到的部门更多,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科技部等等,谁来协调?电子车牌是简单的做一个车辆身份识别,还是链接车辆IT系统?如果是后者,这涉及到的技术类型就更多了。


  准备本期内容前,我们也曾询问过很多企业和同行,也有企业发来回复,但十分遗憾的是,当问及"贵司是否有介入到物联网的实际发展项目"时,都是沉默或者一笑而过。或许物联网还是太大了,一个项目就需要调动整个城市的资源,一个项目就可能涉及到好几个国家部委,若从小处落地,似乎根本无法给这个庞然大物找到落脚点。


  对于智能交通行业来说,也许先完善发展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物联网,有馅饼就吃,没馅饼还是自己找吃的吧。我们期待物联网的早日落地,也真正期待物联网降临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即便我们这辈子也没等到。


  总会有人等到的。(本文写于2010年7月)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物联网

上一篇:几个典型城市的BRT应用情况分析
下一篇:交通信息服务--独自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