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交通发展成绩单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2014年北京交通发展成绩单

    2015-02-06 14:21:25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
    分享到:

      2014年,北京交通的“年终考成绩单”上,一系列数字值得细品:

      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2公里,新增高速公路59公里,新增快速路11公里—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有力提升;

      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上升至48%,小汽车出行比例下降至32.5%—交通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

      中心城交通指数控制在5.5(轻度拥堵等级),同比2013年持平,道路交通运行状况较为平稳。这是近4年来,这一数据首次止涨。

      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每一天,古都北京的交通都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不停找寻城市快速发展与顺畅通行的平衡点。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三五”启动之年,是北京交通以新特征为指引、以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攻坚克难、破浪前行的一年,这种新理念、新面貌、新目标、新发展必将为北京交通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澎湃的动力,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发达路网承载城市高效运转

      交通跑起来,路得先通。这些仿若城市脉络的道路,每年都在旺盛地生长着。2014年,北京市高速公路、快速路新增里程59公里和11公里,总里程分别达到981公里和377公里,同比增长6.4%和3.0%。

      2014年,京良路、万寿路南延等“城南行动计划”重点项目以及怀长路联络线、黄楼路、白马路东延等工程建成通车,有效改善了丰台、房山和大兴区域交通环境,促进了沿线区域发展。苹果园枢纽和110国道二期工程实现开工。北京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收获累累硕果。

      还有一些新的道路管理措施逐渐成熟。例如:去年,本市设置了紫竹院潮汐车道。根据对实施效果评估,潮汐车道开通后早高峰进城方向速度提高约10%,晚高峰出城方向速度提高约18.7%。区域路网流量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稳定。今年,这种模式有望继续推广。

      以“排堵保畅综合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区域综合交通治理。目前,本市已经建立了“排堵保畅综合示范区”工作标准和评价体系,在城六区和通州区、大兴区、昌平区建设微循环畅通、停车有序、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连续的“排堵保畅综合示范区”,已建成金融街、朝阳电子城、CBD、时代花园、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新华医院等六个排堵保畅综合示范区。

      既有道路上,一处处顽固的老堵点,被分而治之。最近几年,本市投资9亿多元,做了超过1600多项马路“微创手术”。小手笔,大成效:通过调整道路进出口、增设路口机动车道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局部路段的交通拥堵。

      在市交通委的年度工作表中,一系列项目已经列上日程:加快道路设施建设,完善市域快速通道及主联络通道,建成柳村北路、金中都南路,加快推进广渠路二期、马家堡西路南延、长安街西延等重点工程建设。

      增加道路承载力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更经济、更有效的疏堵工程依然将成为今年交通工作的重头戏之一。根据《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十二阶段(2015年)工作方案》,将推进疏堵保畅惠民工程,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注重“改造小、完工快、效果好”的项目,包括实施疏堵工程100项,完善城市道路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建设100公里,改造公交站台候车换乘环境100处。

      随着交通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心城交通拥堵状况有望得到缓解。2015年北京将形成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200公里的城市主干路、400公里的城市次干路支路微循环系统相辅相成,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基本建成21500公里市域公路网。

      市委市政府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决心写入了交通规划纲要:“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为龙头,全面推进现代化公共客运系统建设,加快确立其在城市客运中的主体地位。”北京被列入交通运输部首批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工程。

      “选择了公共交通,就是选择了城市的未来”,“把城市搬到轨道上”,在这样的号角声中,北京坚定不移地推进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地铁线网图越画越密,从线到圈,最终相互勾连织就成网。公交线路不断优化调整,覆盖不断拓展,服务层次和水平趋于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精细化。

      去年12月28日,6号线二期、7号线、14号线东段、15号线一期西段开通试运营,北京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再添62公里,共计达到527公里,庞大的“地下城”形成网络化运营格局。先后施划公交专用道30公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39条,方便了200多个小区居民公交出行;开通20条微循环线路,方便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新开定制公交商务班车线路80条,快速连接大型商务区和居住区;重新规划开通夜班公交线路34条,实现三环内贯穿城区主干路24小时公交运营全覆盖;新开工建设郊区客运站6个、竣工验收10个。

      2014年11月30日,京开高速及西南三环地面公交快速通勤走廊建成投入使用,公交吸引力提高,转移小汽车和轨道交通客流明显:沿线地面公交提速34%,早晚高峰两小时平均减少小汽车900-1200辆。轨道交通大兴线/四号线早高峰2小时断面客流平均下降约6.5%,减少500至1800人次。

      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公交出行的行列,是对北京公共交通工作发展成绩的有力证明。工作日的时候,公共交通的出行量以千万人次计算。

      网络相连、无缝接驳,让公交出行体系更加高效。未来,这种联络将更加密切。本市已经开始编制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同步形成地面公交专用道网络规划。

      加快推进京藏高速路公交专用道施划,未来北京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快速通勤走廊将全部形成:东部依托京通快速路、北部依托京藏,南部依托快速公交1号线、西部依托快速公交4号线。

      2015年,14号线中段和昌平线二期将投入试运营,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550公里。5号线、10号线、亦庄线等部分重点线路运力将提高10%左右。完成1号线信号系统更新以及13号线、八通线安全门投入使用,推进1、2号线加装安全门、2号线积水潭新增出入口等工程。

      地面公交方面,将进一步优化调整线网,新开、调整公交线路40条,大幅增开连接社区和地铁、公交车站的“袖珍公交线路”,开工建设郭公庄公交场站,优化公交一卡通站点布局和手机客户端实时查询服务,方便乘客出行。

      值得注意的是,市交通委制定了2015年至2017年道路步行自行车设施综合整治工作计划,重点针对四环路以内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整治,保障人行道、自行车道的连续性,为步行、自行车出行方式提供更好的设施条件,有效缓解快慢交通冲突、步行、自行车行路难问题。

      在2014年新增投放公共自行车1.5万辆,全市总规模达到4万辆的基础上,2015年还要推进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新增公共自行车1万辆,总规模达到5万辆。

      网网相衔,丝丝入扣。2015年,北京交通首次提出了绿色出行比例将达到70.5%的发展目标,7成以上的市民将首选绿色出行,采取骑车、步行、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的出行方式。这意味着北京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将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交通战略注入了新的内涵,将促进北京交通出行结构更加优化,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充满阳光和活力。

      2003年至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695万,机动车保有量增长346万,GDP总量增长380%,交通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从28%提高到48%,中心城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6以下,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有效遏制,交通运行总体平稳。这期间探索出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坚持标本兼治、建管并举,注重需求管理,开展安全管理源头防范等适合首都交通发展的理念和做法,将长期坚持并完善。

      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北京交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未来,交通工作的发展目标已经敲定: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法治、安全环保、城乡统筹、和谐宜居”的发展理念,全面建设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与国家首都功能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定位相匹配,出行“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到2020年力争基本实现,2030年全面实现。

      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包括十个子系统:区域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步行自行车系统、道路设施及运行系统、停车设施与管理系统、交通需求管理系统、物流运输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绿色交通系统和平安交通系统。

      建设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是治理“交通病”的治本之策,坚定不移实施缓解交通拥堵各项措施则是阶段和年度的治标之策,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工作的两个车轮。以改革为统领,以创新为驱动,以法治为保障,注重转变方式,注重问题导向,注重改善民生。

      到2020年,各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的新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将基本搭建完成。实现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有机融合,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形成北京为中心50公里半径范围内“1小时交通圈”;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公共交通“快速、便捷、多样”,服务定位由满足基本出行需求向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转变,中心城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平均通勤时间不超过60分钟;构建北京新绿色出行体系,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建成区规划道路网密度达到4.5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路网高峰交通指数控制在6以内。

      4年来交通指数首次止涨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随着北京市实施小客车总量调控措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但是到了当年年底,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仍增长到561万辆,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7.3万辆。平均每个月,路面上就会多出约1.4万辆新车。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服务保障更趋繁重。全市道路营业性客运总量完成97.4亿人次,其中地面公交完成51.7亿人次,轨道交通完成34亿人次。

      出行需求、汽车保有量双增,交通指数却维持在5.5的数值上,纹丝不动。这是最近4年来,交通指数首次止涨。

      “止涨”背后凝聚着交通人的努力。这一年是排堵保畅新十年工作的开始,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北京市全面开展了交通领域的改革工作,实施了第十一阶段交通排堵保畅工作方案,从加强规划引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绿色出行环境、加强交通秩序和停车管理、加强交通宣传等方面,确保了全市交通运行平稳有序。

      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顺利完成。按照公益公平、多乘坐多付费等原则,本市制定完善了公交票价改革方案。北京市交通委提出,票价调整的同时,必须提高公共交通发展、服务和管理水平,明确了今后三年公共交通发展的20条56项工作措施。

      在一系列的实践中,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思路逐渐清晰,手法逐渐圆熟。交通的发展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2015年,北京市交通工作将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加快“四个交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确立“一个目标、两个提升、五个强化”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设施管理水平,强化顶层设计精心编制“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强化主动引导打造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新格局,强化问题导向加大缓解交通拥堵工作力度,强化民生标准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强化依法行政提高交通管理水平。铁腕治堵、科学治堵,将中心城区路网交通指数控制在5.8以内。

      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蓝图绘就

      交通一体化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中央领导指出,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一年来,“协同发展,交通先行”初步成果开始显现。一个以北京市牵头的京津冀三省市区域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去年已经成立了。他们从规划入手,共同编制新的区域铁路、公路、港口规划,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和运输服务对接工作,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工作落实。

      今后,两市一省交通将实施“一张图”规划。

      道路工程率先示范,一些“断头”结点将先行疏通。去年,京新高速(五环至六环段)建成通车,形成了城市西北方向第二条高速通道。111国道二期建成通车,京昆高速北京段与河北省同步通车,完善了区域高等级路网。如今,京台高速已经开工建设,京秦高速抓紧前期准备工作。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将拓宽,北京市与河北省就G335等国道线位规划形成一致意见。对京-津、京-冀35项普通公路对接项目中的10条开展了衔接条件研究。路通了,受益最多的是沿途的百姓们,京津冀交通的一体化将有力带动三地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轨道运输互联破冰试水。目前,市郊铁路S2线有4列动车组扩展通达至河北怀来,往返北京东站与燕郊之间的三趟临客列车也已正式开行。2015年,将重点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北京市交通委将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研究高铁、城际、市郊和地铁的四级轨道网络,强化城市群之间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加快京张铁路、京沈客专、京九客专、京唐客专等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建设工作。

      还有一些“藏”着的大实惠。2015年,将启动平谷区9条公交出京线路试点和省际客运班线配载试点,开工建设京南昌达物流基地、北京西南公路货运主枢纽等新型物流园区和多式联运功能货运枢纽,进一步推进京津冀治超一体化。

      未来,京津冀将形成区域快速铁路一小时交通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为交通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更在广阔的区域为交通运行带来了新的机遇。

      全面把握北京交通新特征指引交通发展新跨越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其主要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在北京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北京交通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面对首都功能的新定位,面对适应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需要,通过分析北京交通的客观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总结梳理出交通供需、交通品质、出行结构、交通运行、发展空间、发展要素、治理方式和社会参与等八个方面的新特征。

      北京交通发展的新特征,蕴含着新机遇,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这些新特征,没有改变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交通供需矛盾总体偏紧但运行状况基本稳定的基面,改变的是交通发展方式和交通结构。以人口规模调控和城市功能疏解为重点的“城市病”治理将为全市交通运行水平的提升打开新的空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建设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首都北京奉献一个让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的和谐宜居交通。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交通改革发展,建设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形势更为复杂,使命更为艰巨。北京市60万交通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群众满意是首要标准”、“群众出行无小事”的观念,着力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交通问题,拓宽沟通渠道,问计于民,吸取民意,治本治标同步推进,综合施策破解难题,坚定信心不懈努力,奋力拼搏创造奇迹。

  • 关键字: 北京交通 成绩单
  •    责任编辑:liujua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