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逻辑框架下的城市交通分析技术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治理逻辑框架下的城市交通分析技术

    2019-11-29 11:02:09 来源:悠闲老头看交通 作者:杨东援 评论:
    分享到:

    城市交通治理定义为:社会各种机构、组织和个人等行为角色主体,共同参与解决城市交通中面临问题的过程,与城市交通管理不同,治理逻辑强调的是“价值-信任-合作”,从而要求相关交通分析技术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

    1.      分析逻辑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治理逻辑中的价值认同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之上的,如果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生活质量之间不能建立真正有机的联系,很难形成具有真正共识的城市交通发展价值观,整个城市交通治理大厦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之上。

    组织的价值观体现在具体工作评价指标中。传统的管理思维强调“平均值”的变化规律,传统的建设思维强调“供需平衡”,传统的需求管理思维强调“抑制不合理需求”,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我们现在需要加强的是另一个侧面的工作,即治理逻辑维度上的思维。与这种思维关联的分析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两个转变:

    从“需求决定供给”到“供给塑造需求”

    从“抽象人的宏大叙事”到“具体人的见微知著”

    2.      作为社会价值共识基础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

    在治理逻辑下,价值认同的重要保障是回馈机制。城市交通战略对于具体城市居民究竟回馈的是什么?单纯的交通条件改善,具体人要获得回馈的现实途径是驾驶小汽车,而可持续发展的回馈机制应该为生活空间质量改善。只有这样公交优先战略才能够让具体人感受获益,需求管理才能够让具体人感受到回报!

    而建立在OD概念基础之上的传统交通系统分析理论,讨论的是交通系统整体效益。尽管基于OD的分析理论体系对于交通规划、交通设计等领域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且在在未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设计决策分析中仍将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评估具体人得失平衡程度问题上却难以满足需求。

    能够适应新需求的是基于生活/活动空间的分析技术, 通过讨论有节制的交通行为对于具体人的生活空间质量的提升,为共识基础上的价值认同提供支撑证据。

    3.      城市交通技术系统追求的新目标——空间联系结构的合理化

    在治理逻辑下政府仍然扮演具有主动性的重要角色。治理并不排斥管理,两者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管理更多扮演的是缓解矛盾的角色,以抑制手段为主的交通需求管理如同止疼药,同时并不否认短期调控有可能影响到长期的演化。而治理逻辑关注的是影响长期走向的行为模式。

    相比较传统交通理论中研究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何产生交通量,以及如何影响交通流的空间分布,面对未来以促使城市交通演化过程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的分析,我们必须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如何影响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空间活动模式。如果不能促使城市日常活动空间联系结构的合理化,进而引导居民活动模式的合理化,城市交通对策只能起到止疼药的作用。

    城市交通技术系统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局限于追求交通流概念基础上的供需平衡,而是增加在可达性覆盖与居民活动空间之间追求动态、互动的协同,从而促成合理空间联系结构和空间活动模式。

    4.      强化管理认知的弱势群体辨识

    城市交通治理不仅需要解决全局性的问题,同时要解决具有空间集聚性的弱势群体问题。传统分析技术受制于小样本数据采集能力的局限,很难实现弱势群体空间分布集聚性辨识,而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通过大样本数据观察具体人空间活动的能力,正是治理逻辑下分析技术的所急需的。

    当然,仅仅依靠大数据是难以确定需要启动应对措施的“困难度”,与居民生活质量相关的空间活动模式的度量需要生活时间分配调查的支持。这是一种小样本分析技术,能够确定个体的受损度,但无法确定受损人群的空间分布。

    将个体受损度的小样本分析,与群体分布的大数据分析结合起来,则是宏微观嵌套分析的任务。

  • 关键字: 市交通分析技术
  •    责任编辑:刘艳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