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波:电动自行车系统治理科技信息化体系构建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刘东波:电动自行车系统治理科技信息化体系构建

    2022-05-18 10:03:03 来源:ITS世界 评论:
    分享到:
    一、为什么要构建科技信息化体系


    机动车交通安全管理相关科技信息化体系,经过几十年建设应用发展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相较之下,针对电动自行车使用群体的管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如何继承机动车科技信息化的经验、做法,如何很好的顺应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要求,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件事情。

    (一)形势与挑战

    当前很多城市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达到汽车的1.2倍~1.5倍,造成了交通违法频发,事故高发。电动自行车管理属于地方事权,各地都在陆续探索开展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综合管理工作,但发现与机动车相比,存在诸多管理特性、症结:①当前各地已发布的电动自行车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均未涉及车辆年检制度,造成执法处罚等手段难以闭环;②电动自行车骑行、使用无准入门槛,无需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技能的培训、教育、考试,造成骑行人安全意识低、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不良行为;③电动自行车管理涉及工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多环节,而公安交管部门作为管理链条的末端部门工作协调难度大,同时又承担着与使用者发生直接冲突的风险,工作压力大;④车辆登记管理、号牌生产监管、非现场执法管控、保险等相关标准、法规、制度不完善。因此,电动自行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再照搬机动车管理的思路、方法。

    (二)科技信息化短板

    然而,受机动车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框架体系影响,各地方公安交管部门惯性的沿用了机动车现有的管理思维,盲目引入了一些科技手段来治理电动自行车,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①在车辆管理方面,大部分地市沿用金属号牌,但是由于制作不规范、无生产监管,号牌伪造、变造、套用现象频发,难以真正起到车辆登记管理的作用;少部分城市将原有用于车辆防盗应用的有源芯片、GPS智能终端等嵌入塑料号牌,来加强电动自行车交通管理,但是存在标准不一、使用寿命有限、成本过高等问题。②在路面管控方面,沿用机动车视频图像技术开展非现场执法,由于各地号牌尺寸、式样不一,以及电动自行车团簇式出行等特性,造成视频识别准确率低,不能满足非现场执法对车辆身份精准识别的要求,无法形成有效交通违法证据;有些地市探索引进人脸识别技术,但是当前推行的“一盔一带”的政策要求骑行人戴头盔给人脸识别带来了阻碍。 

    二、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在研究构建推行电动自行车科技体系化这个体系的时候,我们始终遵循两大基本理念。

    (一)数字化溯源治理与服务

    数字化溯源治理和服务。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针对这样一个群体,构建这样一个科学信息化体系,应该符合数字化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思路。最基本的是构建平台和端之间双向的触达。①要为车辆、车主、管理者(包括交警、治安、社区、城管等相关部门)配备一个可触达的“端”:在每辆车上安装嵌有国产自主可控的无源超高频RFID芯片的数字号牌,作为车辆不可仿造的数字身份;在车主完成办理车辆登记相关流程并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后,为车主签发“人-车-牌-证”唯一绑定的电子备案凭证;为管理者配备移动小程序(App)应用,便捷管理者开展治理工作。②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上构建一套信息化平台,平台汇聚电动自行车相关“人、车、牌、证”全量信息,能够与各个“端”之间进行信息的双向交互。确保了交管、消防、社区、市场等管理者,在需要追溯事故、违法、违规责任人时,能够精准的溯源到目标人;同时,能够为电动自行车使用人提供违法提醒、安全教育等“点对点”个性化服务。

    (二)突出柔性执法

    要突出柔性执法。我们要在路侧上一些设备,但是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绝对不可能是以罚款、严重的处罚为主,更多的是有温度的执法。我们积极倡导对这样的群体更多的应该是教育、引导。未来推广应用的多种交通违法行为智能识别设备,是为了服务于溯源后的精准宣教。即在交通违法行为被智能抓拍取证后,通过研判超速、闯红灯、逆行、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酒后驾驶、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类型及次数,根据当事人的交通安全风险等级向其手机端小程序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教育资源,在完成规定安全教育学习任务后减免处罚,提高电动自行车使用人交通安全意识,改善交通安全出行秩序。


    三、总体框架和实施基础


    构建这样一个科技信息化体系,一定要满足上述两个大的理念、思路。同时要做好两大信源基础和两大科技支撑。

    image.png

    图1 总体框架体系

    (一)两大信源基础

    第一个信源的基础是端。前年开始我们所在深圳的支持下,开始做了一些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经非常关注这件事情了,也就是说把我们原来的铝牌铁牌换成PC材料,里面内嵌芯片,并且有二维码,称之为数字化号牌。为什么这么办?因为要发挥好端的作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车型的分类,我们也有重点车辆,行业车辆,超标车辆。芯片路侧远端来识读,知道它的身份,这就是溯源的本质,不是为了罚款,而是为了知道“他是谁”;上面印刷有二维码,治安、消防、城管、社区等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按照预先设定的信息访问权限,对部分电动自行车登记/备案信息进行访问。这就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源端。

    第二个信源的基础是平台。我们在学习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所里在做的核心在做备案登记系统。整个架构可以说参照了现在的数据中台的概念,什么意思呢?我们只做备案登记管理系统,基本的底座,上面的应用由各地根据各地的情况,开放对接,你做好各种应用好了,同时这个中台下面也有一个支撑,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机动车号牌管理的模式,把这些牌子生产要管理好,生产发行要溯源管理好,我们知道这个牌子是谁生产的,谁是合法的。同时我们在上牌的过程当中,因为工信部把3C核验的数据全部传到我们六合一里面来了。由我们自己来实现内部的对接,进行3C核验。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放在各地互联网的政务平台里面,这些数据可以共享给其他的部门。

    image.png

    图2 登记备案与管控服务平台

    (二)两类支撑科技

    第一类是路测射频与视频一体化车辆识别设备。设备能够通过视频图像模块智能识别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射频模块识别数字号牌中的无源超高频RFID确认电动自行车身份,实现对占用机动车道、闯红灯、逆向行驶、闯禁行以及伪造、变造、套用、遮挡号牌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精准识别。设备所捕获的证据不用于非现场执法处罚,而是给监管部门、发给快递外卖企业,用于宣传教育等。在此明确地申明一下,我们不倡导也不大力推行到处安装路侧识别设备。此套技术与机动车电子标识识别技术是相互兼容,也就是此前安装过机动车电子标识识别设备的城市,可以直接升级用于识别电动自行车。我们希望各地在一些关键的路口、关键的方向,安装几套设备,能起到震慑作用就可以了。同时也请我们相关的设备企业加强移动式、便携式识别设备的研发,装在警车上,减少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投入。

    第二类是移动应用端(小程序),作为我们信息化平台应用服务的延伸。对于电动自行车车主就像机动车12123 App一样,可以安装在老百姓的手机上。老百姓在车辆登记上牌后可以随时申请获得自己 “人车合一”的电子备案凭证,不用再发放纸质的行驶证;可以随时查询或被告知交通违法情况,如果确认发生了交通违法行为,小程序会自动推送交通宣教案例,让当事人接受线上学习,从而减免处罚。针对消防、治安、社区、城管等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均有一个端,可以通过扫描数字号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联系到相关车主。数字化治理时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管理者与老百姓之间,监管部门与部门之间,能够实现对话,这是我们所推广的数字化溯源治理最根本的支撑。

    (三)六化综合治理模式

    之前基于深圳、杭州、南京的试点经验,提出来了“六化”治理的模式。这个治理的模式实际上对应着我们的工作模式,不是技术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六化”模式将数字化治理工作比较好的引导起来。包括:一是备案信息化,一定要规范化的建设信息化平台;二是号牌数字化,有条件的城市慢慢探索逐步采用数字化号牌;三是执法智能化,慢慢探索针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的执法模式;四是管理的重点化,一方面是抓住重点路口的管理,二方面是抓住快递外卖等重点车的管理;五是教育常态化,我们也在联合中国交通频道,在做交通安全教育的素材平台,为全国各地老百姓提供个性化的线上宣教服务;六是电动自行车管理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领域,要系统化、体系化的规划考虑治理模式。

    image.png

    图3 六化综合治理模式

    (四)六大举措

    基于“六化”治理模式,我们提出来在科技信息方面有六个方面的举措。我们在大力推行。1. 逐步试点推动号牌数字化,各地动作比较快,尤其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现在广东省公安厅制证中心已经在与我所合作,把全省电动自行车数字号牌全部规范起来了,同时多省、市在积极与我所开展沟通论证逐步替换使用数字号牌。2.构建信息化综合管控服务平台,在搭建完善电动自行车备案登记管理基础系统基础上,逐步扩展电动自行车号牌生产监管,对号牌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扩展非现场取证,结合违法告知、线上安全教育,加强对违法骑行人的安全教育,实现违法处置闭环。3.人车赋予一体的电子备案凭证,我们借鉴机动电子证照技术,研发、设计了电动自行车人、车合一的电子备案凭证。4.加强交通安全风险管控技术,在被智能取证之后通过交通安全风险等级研判分析,根据骑行者、重点企业的交通违法、事故总量对其进行交通安全风险等级画像和赋码。5.提供便捷的线上安全劝导教育,在事前、事中、事后,以线上、线下观看视频、答题等形式,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安全法规常识等内容,对车主进行交通安全教育。6.重点行业用车管理先行先试,推行外卖企业、从业人员“安全风险码”管理。根据从业人员违法、事故数量,在电子备案凭证上进行“红、黄、绿”码标识;对企业按照严重程度从高到低形成“黑、红、橙、黄、绿”五色图。

    image.png

    图4 电子备案凭证样例


    四、下步重点


    接下来会继续跟全国各交警总队一起研讨合作,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也会支持各地创新试点,不断地去完善科技信息化支撑体系。

    第一,针对电动自行车使用群体亟待获得交通管理者的关注和关爱,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关注和关爱力度。

    第二,对于管理部门需要借助有效的科技手段,我们没有人力、精力也不能够用大量人在路面路上与老百姓进行对抗,我们急需要借助数字化治理科技手段来赋能我们的管理。

    第三,对我们的相关科技产业来说是一个新的蓝海,在此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这么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起共同努力。


    来源:第十六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1)暨2021中国智能交通大会

  • 关键字: 电动车治理
  •    责任编辑:zhuoqun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