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与观点 > 正文

黄建玲:智慧交通快乐绿色出行
2014-06-23 17:37:29   来源:www.its114.com   作者:    评论:0

  日前,在第三届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办的中国国际城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上,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和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的主任黄建玲博士在智慧城市专题会议上作《智慧交通快乐绿色出行》的报告,本文是其演讲实录,由中国国际城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提供,未经其本人审定。全文如下: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下午好,今天我交流的主题是智慧交通快乐绿色出行。第一个问题想说到底什么叫智慧交通,今天的主题叫智慧城市与交通信息化。智慧交通作为城市的公共服务,它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在我主要讲的是智慧交通。什么是智慧交通,根据我们这几年的经历,从末端体现来看,在基本形态上我归结为四个方面,就是一个智慧,智能我认为智更偏向物,智慧,慧更偏向思维。第一个特征应该是跟交通属性相关的,现在是四大环境,人、车、路和环境互联互通,这个层面是智慧之前的智能,物质间的互联。第二个是慧,含有人的思维,以人为本,因此快乐出行是我们的另一个特征。第三个特征是在政府决策方面是一个智能的决策和精准的服务。最后一个,即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公众参与,并且公众得到平等服务,这是我理解的四个智慧交通的特征。


  智能交通发展历程


  从智能交通发展的历程来看,分成四个阶段,智能交通跟智慧交通有什么区别,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在这个时代又有哪些是需要提升。首先我们先看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最早来自于交通工程的基础设施,包括检测器、电子设备包括数据采集和监控软件,以监控为主体的交通工程系统。到了初级阶段有了带智能的系统,比如数据采集了干什么用,采集了要处理和发布,在处理和发布过程中会融入一些数学的方法和模型,并且配套着交通作为地球表象来说离不开通信系统,离不开宽带的通信技术。到下个阶段,更深层次的,更需要感知更需要智能,这时候就引进了很多模型化的智能交通系统,比如说一些车牌识别、模式识别包括图像识别。在现在新的互联时代推向了物和人结合在一起的,催生出来智慧交通这么一个进程。这个过程中,首先是什么时代赋予从智能交通变成智慧交通,我觉得首先是需求,尊重人们出行选择的权利,老百姓有很多需求,首先是社会的需求,公众的需要,另外互联网时代下的思维的转变,以及公众的需求带来这些技术的创新,包括改革的创新,现在出了很多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和云计算跟社会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绝大部分的移动互联网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的,反应非常快的,因此传统的结构化数据满足不了我们在这个时代的需求。


  智能交通、智慧交通二者区别


  传统的智能交通跟新一代的智慧交通有什么区别呢,个人的意见,传统来说,智能交通刚才说虽然从交通功能起步最后达到初步带有模型,带有更智能的方式,实际上从技术体系来说是由采集,原来最早是独立采集系统,建视频包括雷达这种独立的采集系统,通过互联网来传输,原来的处理模式都是服务器关系数据库为主的,包括一些PC机和笔记本,或者网站的应用。在新一代的智慧交通技术体系来说,从底层的数据采集来说,已经不完全是独立的信息采集,现在独立的采集满足不了公众的需求,它是一种协作性的交互性的信息,特别是百姓的行为带来众包这种信息是非常有价值的。从网络来说因为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应该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现在提到一个云基础资源池,把我们这些硬件软件服务器作为一个资源的池,大数据来调配。从应用方面,从传统这些,现在拓展到移动的智能终端,现在用的是最广泛的。


  北京市的智能交通


  下面结合刚才那些个人体会,把北京市的智能交通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市智能交通从"十一五"开始,根据当时北京市交通百姓的需求,借助于奥运会的契机,当时提出是建一个平台,两个数据中心,七大应用领域。两个数据中心是两套体系,一个是交通管理的数据中心,就是我们现在的红绿灯、交通设施、交通管理这块,另外是交通行业,涉及到公交地铁出租等等,这两个中心也在"十一五"末前后分别都建成了。七大领域是共同交通、物流等。


  在公共交通方面,现在全北京有两万多辆公交车,在全国也是最多的包括线路是最复杂的,借助奥运的契机,所有的公交车绝大部分都装有采集设备,包括GPS采集还有流量采集设备,建成了公交三级的,车队、分中心和总中心的智能调度中心,并且有乘客信息服务系统,还有定制公交,还有大容量的BRT,初步在地面公交的智能体系基本建成。


  在轨道交通方面,目前为止,现在北京有7线,运营里程465公里,现在也整合行车的客流的包括视频的信息,实现网络化条件下的统一智慧,逐级负责,协调联动,建立了全网的清分中心,同时为轨道交通安全服务提供保障。刚才说到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客流在北京来说,一天的出行客流是两千多万人次,地面公交的出行跟轨道交通出行一天在北京出行的人次是两万多人次,轨道交通最高的天数今年突破了1115万。


  在电子收费方面。第一,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可能现在百分之八九十人都有一卡通,目前来说,现在发卡量达到七千多万张,活跃的达到三千多万张,现在已经90%左右的轨道交通乘客用一卡通,有85%的公交乘客用一卡通来出行。第二,我们也知道ETC,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目前覆盖情况北京是百分之百覆盖,并且最近这两年,它的用户量突飞猛进的增长,特别是跟银行进行行业合作以后,达到123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国的ETC用户大概400多万,北京123万。我们的目标是在平日通行量达到50%,包括用户的量达到300万这么一个目标。现在来看,并且也开通了京津冀鲁等五个省市的高速收费不停车系统。


  去年是我们北京出租车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年,推行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措施。五个调度中心,备案了六个打车软。这个比例是什么,我们看一下出租需求是什么,根据我们这一年的运营来看,我说个量,手机打车占比大概是几万人次这么一个概念,但是传统的电话叫车是什么趋势,几千这么一个档次,所以应该来说,可见在移动互联网中应用多么广泛。因为现在北京非常拥堵,我们希望大家传统的观点要有所突破,习惯的形成自律自觉的习惯的电话叫车。要做好这个服务,那必须对全行业的车辆的出车情况、电召情况包括投诉率等都要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及时通报和约谈。我们"十一五"在科技部支撑下,实际上我们建成的是当时首个城乡一体化的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也是中国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借鉴的东西非常多,一个是有20多个系统还有些数据视频,目前我们涵盖了一个城市路网、国省干线等这么一个体系架构,并且我们这个TOCC是北京第一批旅游开放日的开放点,也是北京市科普基地,我们一年又365天,大概有200多天都在接待不同的国内外的人士来参观交流学习。


  目前四大板块,路网运行、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和综合运输,我们上服务政府,下面直接服务百姓。我们日常的工作,每天的专刊、快报、日报,向政府、主管部门、企业进行发布。方式有微博、微信、广播等。同时我们也在2010年底发布了交通运行指数,实际上是对北京市交通运行的宏观的总体的定量的分析,把交通的拥堵情况,分成五个档次,给个基本的宏观的判断,特别是在政府制定相关交通战略规划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还推荐了两个物联网工程,也开展了节能减排项目,第一次实现对交通行业能耗总量的统计并且预警,特别是对一些像我们的耗能大户,像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对这些做精细化监测,包括节能减排策略研究,这个过程可能还要持续三到五年来研究,现在只是一期工程刚刚完成。


  落实服务


  1)动态路况信息


  前面讲了很多可能有行业的有政府的,但是我更想说的是为老百姓服务这块。在为老百姓服务这块,我们这个团队从2003年开始,从事以智能交通老百姓服务的领域,将近11年。当时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具有自主产权的动态路况的信息系统。现在你们看到的百度、谷歌、搜狐里面发布的动态信息都是由我们提供的。另外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服务热心12580,还有高端的一些导航也是我们提供的。在去年年底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实时到站公交。另外我们收集了很多公交迷,我们一边服务一边采集他们的需求,实时满足他们的服务。其中有很多粉丝迷,目前我们是125条,今年的目标是200条线,GPS车全面覆盖还有困难,按照规划,很快将全面覆盖。在这个过程把交通信息服务的产业初步形成。


  2)智能停车


  停车的智能化,大型停车场基本都有智能停车系统,包括CBD、金融街、中关村都有共动态的停车诱导服务。在停车这块,从政府和老百姓需求也是我们这两年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实现这种智能,包括更精细化的服务和挖掘停车的潜力,这是我们近几年还要继续做的事情。还有自行车,自行车现在才开2.5万,这两个月开通没到一年,但是从3月份以来,我们天天公租自行车的租赁每天都在创新高。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万辆自行车,因为有需求,特别是在轨道交通沿线出行换乘点。另外经过我们研究,它分流了一部分公共交通出行的特别是分流了原来自驾车出行的一些需求。


  经验积累


  在这十年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应该说基础的研究从2003年以前,到2004年我们那交通部包括科技部的支撑,2006年拿到第一个在网站公开发布北京市的动态路况信息,初步形成了开发示范,经过2007年一年多的完善和验证,2008年为奥运做了支撑,为奥运服务,2009年到2010年这个技术在现在全国20多个城市都在应用。从我们的感受来说,我觉得其实探索了一条前期由政府主导,包括做一些关键技术以及示范工程的引导。中期是培育这个产业,培育这个产业链形成规模的发展,后期政府越来越往后撤,后期我们政府只做了些标准,做了服务质量的认证,剩下全部交给市场来做,这么一个大的概念。同时形成一些标准,有部分的技术体系甚至延伸到国外,东南亚的一些城市和国家。


  未来我们要做什么,配套科技北京、智慧北京的行动计划。我们去年也发布了智慧交通的北京行动计划,提出本着统筹发展、问题导向、注重实效,企业主体带动产业这的原则,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智能化提升等五大工程,提高交通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促进北京交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工程五大类,交通运输智能化提升工程。第二是公众出行服务提升工程,交通基础社说提升工程,以及交通决策智能化提升工程,还有信息化基础提升工程,有些是提升,有些是智能化,每个阶段都不能逾越,都要一步一步来。重点是讲公众出行服务提升工程,最终目标是让市民享受绿色快乐出行,后十年我们在公众出行服务领域里重点有两个突破:一个是模式的创新,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第二个是技术创新,这个服务经过我们十年的跟踪,其实百姓关注度很高,并且市场化程度很高,所以模式创新必须突破才能形成,同时配套互联网时代一些技术的创新也必不可少。在技术创新体系方面,轨道交通的在线的客流分析模型,我们要引导轨道交通出行的实时的服务,现在我们正在仿造城市路网红黄绿,红是什么呢,就是比较拥挤,绿是比较舒适,黄就是中间的状态,包括牵头看的叫拥挤度这么一个情况,给实时的发布。还有需要一些在线的分析。同时更关注绿色出行,自行车步行这种对环境的关系,并且通达性、舒适性和连通性这方面的研究,另外提供一体化出行关键技术研究,还有技术体系大架构方面。首先是从轨道交通来说,在线的服务是必要的,比如现在马上要开通四条轨道家童,开通以后客流预测怎么来做,这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已经在做这个事情。重点是日常和突发事件下的客流预测模型,包括研究轨道交通的监测标准体系,为老百姓提供更精细化更实时的服务。现在北京虽然有一点自行车,过去的十年我们的自行车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连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回归,在绿色推出行的推进方面,怎么布局,怎么实现通达性、舒适性、便捷性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另外一体化服务,端对端的出行服务。技术体系架构,我们还是围绕着大数据中心,我们做过尝试,我们在过去一直在做大数据,把2009年做成的行业数据中心现在提升为大数据平台,我们做了很简单的校验。在创新模式方面,我们提出,过去十年河下个十年,下一代的交通信息服务到底是什么,我们理解为更关注一体化并且个性化,并且一体化和个性化要并重。另外基于位置的服务更深度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要依赖这种众包,公众的信息资源,实时的快速的服务,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开放数据。我们主要目标就是要推动下一代交通信息服务规模化发展,有三个问题要解决,在这个体系架构里面市场要起主要的主体的作用,首先解决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和实施内容,问题导向,到底现在在城市病里面,公交慢、地铁挤、停车难、交通堵、打车难,这就是我们的病。这个问题我们在服务方面能做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最后怎么实施,这都不细说了。


  整体来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需要交通公共资源的全面整合。现在服务内容从单一路况要推向出行链的一体化服务。服务方式更全面化,特别重要的是,一个是利用现在众包环境,实施在服务同时也采集。用户体验会更好,我们前几年做了很多公关和示范,但是我们认为特别是在这种新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服务还不够接地气,因为我们为一些老百姓的需求反应不够快,隔了一层,没有形成规模化,所以有个断层带,所以接不了地气。


  继续可持续的长效机制,需要几个环节,如何保障这种可持续,全是示范工程,也做应用也做示范了,怎么保障,资金是一个问题,资金问题要是以企业为主导的话,实际上融资平台就非常广阔了,应该说各大互联网上,像百度、腾讯、高德,他们对交通信息是非常关注的,所以我想也应是市场和运作能够给交通运输服务带来很大的前景。


  什么能开放,什么不能开放,我们现在不管是现在企业,就是我们公交地铁企业的一些数据,还有一些咱们社会公众的一些数据包,他们都有一些个人隐私的事情,所以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安全体系和保障,这样才能够让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过滤掉一些东西。所以保障安全体系和行业监管,规范体系,规范服务,规范加工,最后达到产业化规模。


  总体思路是要建设一个开放的资源平台,打造三个体系,一个技术体系要突破,二个安全和标准体系要做,三个引入市场的之及,形成产业链,生态产业链生态要稳步的培育和推进。要实现这种规模的发展,这我们也深刻体会到。


  总而言之,在座的各位朋友,各位厂商,包括企业和研究院宣传大家来参与,智慧交通,快乐绿色出行,我们共同参与,谢谢。

 

分享到: 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黄建玲 北京 智慧交通

上一篇:互联网思维带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盈利模式新变革
下一篇:Opencarlab和谷歌纯电动无人驾驶加速推动2000美元汽车进入免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