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发展对传统停车场企业有何冲击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ETC发展对传统停车场企业有何冲击

    2013-08-05 12:58:53 来源:一卡通世界网 评论:
    分享到:

      近两年,随着国内智能交通ETC项目建设逐渐成规模化以及汽车保有量的稳步增长,ETC只应用于高速公路收费站已不能满足汽车用户需求,ETC停车场作为ETC系统的后续开发和应用,不仅节能环保,而且缓解了城市停车压力。所谓的ETC停车场就是在停车场的出入口建设ETC车道,车辆进出停车场都无需停车,目前这一应用仅在北京、上海、武汉、青岛等几个一、二线城市进入试运行状态,国内尚没有大规模普及。被寄以厚望的ETC停车场在发展中遇到哪些瓶颈呢?ETC对停车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ETC给传统停车场企业带来哪些冲击?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进行探讨。

    目前国内ETC系统应用现状

    ETC系统由电子标签/车载单元(OBU)和路侧单元/速率传感器(RSU)两个核心的部分组成,是利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VI)完成车辆与收费站之间的无线数据通讯,进行车辆自动识别和有关收费数据的交换,通过计算机网路进行收费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停车自动收费的全电子收费系统。

    国内ETC应用的兴起比国外晚了几年历史,1996年10月广东佛山、南海、顺德等地方收费公路上建立了ETC车道并投入运营,这是国内ETC的首次试运行。如今,经过近17个年头,中国的电子收费不停车系统已经遍布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市。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在2010年8月实现ETC联网(全国第一大)对推动国内ETC的发展有着无可厚非的意义,目前长三角区域内ETC覆盖率超过65%,区域内共发展ETC用户近百万。而全国第二大ETC联网区域,京津冀鲁晋区域联网的建设也将在今年10月完成,极大地促进国内ETC用户的增加。

    据统计,目前北京ETC车道覆盖率已经达到100%,ETC用户超过了一百万;山东ETC覆盖率达60%约70万用户;山西ETC覆盖率达38%约12万用户;天津今年也新建60条ETC车道,ETC车道覆盖率达将到96%,用户目前约5万;同年河北新增ETC专用车道100条,ETC车道覆盖率将达60%,目前约16万用户。国内ETC车道正慢慢扩散覆盖并接轨,而ETC用户正蔓延开来。

    ETC走出高速公路走进停车场是趋势

    ETC在缓解高速公路拥堵、提高通行效率方面的应用已广泛得到认可,随着国内ETC用户的逐步增多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ETC系统在高速公路的应用还拓展到了城市停车场。深圳市金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瑞发在接受一卡通世界网采访时表示,“目前整个ETC行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ETC应用目前主要在高速公路上,仍然是个局部应用。ETC应用从高速公路上走下来,进到城市里去,那么,它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全局性应用。那个时候,它将真正的大放异彩。”

    伟龙金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胜全也表示,ETC在国内高速公路上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了,伟龙金溢的任务就是把车主在高速公路ETC系统享受的安全、快捷、方便的通行体验带入到停车场行业,把高速公路行业上已成熟使用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收费管理模式推广到停车场行业,ETC将会给城市停车场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

    应对停车场出入口大流量的车辆流通需求,虽然现在市面上已有部分企业在针对商场、机场等大型公共场所建设的停车场投入研发了蓝牙远距离不停车管理系统、RFID不停车收费停车场管理系统等,但这并未能阻碍ETC技术进军停车场的发展趋势。吴胜全表示:“ETC顾名思义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不停车是手段,收费是核心。”

    不论是将哪一种技术应用到不停车收费的停车场管理中,对于车主而言,都必须得先在车上安装插有预付卡的车载电子标签记载车辆信息,才能与停车场出入口的读写设备连接交换数据,并通过计算机网路进行收费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停车自动收费。如果仅针对个别或者部分停车场就投入安装车载单元无疑给车主增加经济负担,而且容易造成重建设、轻运营。ETC停车场作为ETC系统的后续开发和应用,只要车辆上安装有高速公路ETC设备,就同样可以实现在出入城市内的ETC停车场时,实现不停车收费。车主不必重复投资安装另一个电子标签。

    在国内正逐步实现ETC区域联网甚至未来全国ETC联网、ETC用户迅猛上升的奠基下,ETC进入城市停车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ETC走出高速公路走进城市停车场是未来智能停车场的发展趋势。据了解,目前北京国际机场、广州富力城、深圳万科城等数十个ETC停车场项目已圆满竣工并投入使用。

      ETC进军城市停车场的难点暂未解决

    虽然ETC进军城市停车场前景一片美好而且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传统停车场的建设使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与高速公路ETC使用率没有全面普及息息相关。相对于国内1.1个亿的汽车保有量的数据看来,全国仅有几百万ETC用户,可以说ETC推广的速度不太乐观。罗瑞发认为,这概括起来就是政策配套、区域合作、消费习惯、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等方面的综合原因。在此,一卡通世界网综合以上几个因素也总结了几个ETC进军城市停车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1、ETC联网运营规则和客户服务规范不完善,实现区域合作难。目前国内ETC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处于并存状态,仅长三角实现区域联网,虽然正在实施的京津冀鲁晋区域也将实现ETC联网,但距离全国ETC联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当下我国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路一公司、一路一卡的现象,用户投入几百块钱安装OBU进入另一个省的收费站时往往还是得排队缴现金。统一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一车一卡”走遍中国,对ETC无论是在高速公路还是在停车场上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梅新明也表示,如果想让用户真正感受到ETC带来的便捷,实现一卡通行和一卡通用,将ETC系统与停车场应用结合起来,这会让用户的需求得到更大的满足,会进一步的实现ETC的应用推广。

    2、缺乏政府部门引导,ETC停车场建设难成规模。尽管都是ETC应用,但停车场不同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政府建设项目,停车场建设属于民间资本的投入。ETC停车场建设以及改造工程费用比较高,在ETC停车场短期效益增加不明显以及车主安装OBU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停车场物业单位是不太愿意马上投入资金进行停车场改建的。目前大多数城市都是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ETC停车场收费试点的牵引下,然后根据试点效果再确定ETC在本市大型停车场的推广应用。

    3、ETC技术和产业成熟度不够。由于ETC系统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较多,很多省份基本都是各行一套,不同地区的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引进的多是互不兼容的ETC系统,这就涉及到各厂商ETC设备的不能兼容通用的问题,而ETC前端设备的兼容性是实现ETC系统联网收费应用的基础。另外还有一个现象也不能忽略,有时候ETC预付卡经过收费站时不能被RSU识别,用户需将卡取下,交给收费站工作人员手动扣除后方能正常通行;这虽然不是普遍现象,却也反映了国内ETC技术还有待开发。

    4、车主安装OBU需要绑定的预付卡种类也会制约ETC用户增长。目前高速公路收费中实现电子支付的主要方式有记帐卡、信用卡、预付卡、电子钱包等等,杭州等部分地区办理高速ETC只能通过绑定银行信用卡实现电子支付,捆绑式销售使很多抵触信用卡的潜在用户流失。ETC用户比例小,停车场物业单位投入建设ETC停车场的积极度自然不高,ETC停车场推广自然有难度。

    因此,只有按照一个标准一套体系、规范统一联网运营平台以及解决硬件设备兼容互换问题,提高ETC用户数量,方能普及ETC停车场的应用。

    传统停车场企业如何面对新市场的冲击

    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不难看到,随着国内ETC建设工作稳妥地推进,ETC停车场行业的价值和优势越发凸显,面对新市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竞争。以深圳市金溢科技有限公司与新加坡伟龙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强强联手成立的合资企业伟龙金溢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为代表,就是为了吹响ETC向停车场进军的号角。

    ETC技术会对整个停车场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传统停车场企业又应该如何面对新市场的冲击?杭州立方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邵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ETC系统在停车场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下ETC系统进入停车场暂时不会对传统停车场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对于传统的停车场来讲,ETC进入停车场带来的机遇在某些层面上讲要多于挑战,因为ETC的不停车可以缓解停车场出入口的拥堵压力,电子收费可以防止人情费恶意逃费等现象,同时还能够改善停车场的空气质量,形成生态效应。传统停车场可以藉此进行原有软硬件的改造,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管理。”

    邵麒认为,加速ETC建设将会改变停车行业的现有思路,打破原有的运营模式,改变原有思维模式,使得停车行业相关企业重新进行研发规划,重新进行市场地位。传统停车场管理者应当看到当下技术上的革新,时刻留意市场动向,掌握用户的使用心理,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市场上变化,让自己的停车场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总结

    ETC停车场作为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发展壮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决ETC进军城市停车场的难点,防范ETC停车场产业停滞难前,需要相关部门的扶持和牵引,协调好各方利益群体融合统一的问题;而在ETC停车场迎来爆发之前,各企业仍需加强技术改革和创新,稳步推进ETC停车场建设。


  • 关键字: ETC 停车场
  •    责任编辑:智能交通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