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速度”到“中国高度”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从“中国速度”到“中国高度”

    2014-04-15 10:50:12 来源:《中国公路》 评论:
    分享到:

      早在2008年,中国的城市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给《纽约时报》的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次中国旅行之后,他发文督促“重启美国”。重启什么呢?就是重启包括交通在内的国家基础设施优势。

    几年之后,中国依旧既是当今世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又是交通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截至2013年底,全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接近470万公里,其中公路通车总里程为434.6万公里,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零公里猛增至现今的10.4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农村公路猛增到377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

    这些数字背后是十多年来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令人惊艳的“中国速度”,当然,这也见证了交通运输科技的巨大发展。

    高速发展与创新激情

    最近十几年堪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最快、数量最多、质量最好、成效最大的时期。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业已形成,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和全面紧张状况得到基本缓解,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提高综合国力做出了杰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时,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公路科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中国的公路事业几乎是从零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区域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体系,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实力和支撑力显著增强。尤其是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激发了交通人的科研激情。

    “十五”期间,交通部成立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每年投入两个亿的专项科研经费,带动我国公路科技创新步入高产期。虽然两个亿的投入在工程建设领域能做的事不多,但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杠杆作用和激励作用,把整个行业的创新热情调动起来了。

    之后科技兴交、科技强交等战略实施,一个个科技之星冉冉升起,一项项创新项目引人瞩目,一项项超级工程得以实施,科技创新不断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驱动力。

    以桥梁建设为例,多年来,我国现代桥梁建设遵循“解放思想、自主建设、博采众长、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走过了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依赖外援到自主创新为主的历程。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公路桥梁达全国公路桥梁达71.34万座、3662.78万米,比上年末增加2.40万座、313.34万米。其中,特大桥梁2688座、468.86万米,大桥61735座、1518.16万米。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秦岭终南山隧道、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矮寨大桥和嘉绍大桥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特大型跨海跨江河桥梁、长大隧道的建成,使得我国从桥隧大国向桥隧强国迈进。乔治·理查德森奖、尤金·菲戈奖、古斯塔夫斯·林德恩斯奖,一座座世界级桥梁大奖花落中国,世界瞩目。沉寂多年的纪录一项项被打破,人类跨越障碍的梦想,在21世纪的中国不断地实现……

    随着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公路行业的高新技术推陈出新,人才层出不穷。如今,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公路行业也扭转了过去在人们心中的“土”印象。尤其是那些重大经典工程的成功实施和行业发展中科技引擎作用的日渐突出,证明了我国公路行业不仅有“中国速度”,更有“中国高度”。

    新形势下的创新需求

    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交通运输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交通运输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交通运输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交通运输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交通运输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推进科技创新的任务很重、头绪很多。公路发展也不例外,只有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才能有力地支撑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公路交通适应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的要求,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做更好的支撑。

    2013年10月,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全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四个交通”建设的任务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思路、聚焦重点、实化抓手、狠抓落实,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开放协调、充满活力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城乡和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还比较薄弱;客货运输需求日趋旺盛、多样性明显增强,但运输结构不合理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公路承担长距离、大运量物资运输的比重过大,运输服务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重建设、轻养护、轻管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场站管理、信息服务等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改进和提升服务品质还需要下更大功夫。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技创新给予助力。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交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为进一步“明确思路、聚焦重点、实化抓手、狠抓落实”,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召开了一系列片区需求座谈会,分别从支撑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提高存量交通资产安全高效使用性能和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出发,重点梳理和凝练了几个方向的交通需求。

    就在不久前,2014年交通运输科技十大重点推进方向被确定并向行业发布。“沥青路面快速维修技术及装备”、“基于物联网的公路智能管控技术”等行业科技成为重点推进方向(见本刊本期)。集中的项目支持,将让这些领域诞生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并有力地支撑行业加快转型升级。

    为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创新,更要创新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政府主管部门从政策上或激励,或引导,或保护,或协调,营造出一个鼓励创新发展的环境无疑是行业创新体系运行的重要条件。营造创新的环境是创新资源、技术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使创新资源、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创新环境的缺陷则可能削减创新资源、技术的有效性。

    同样是在2013年10月的“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杨传堂强调,要继续优化环境,积极营造行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持续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机制。推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支持部属科研机构和企业完善竞争与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办法,突出成果的创新性、成熟性、实用性及对行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加大对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同时,他还强调,应大力宣传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历程,激发创新活力。

    在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要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有良好服务、法律保障和公平机会的创新创造条件,用改革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奖励在公路交通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2002年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设立。十多年来,“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也逐渐成为全行业科技奖励的权威,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更吸引了多个行业领域项目申报奖励。在2013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共受理申报项目510项。申报数量与去年的472项相比增长8.1%,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500项。共评出获奖项目181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30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90项,总授奖率35.5%。

    十多年来,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颁发,调动了公路交通行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和公路交通建设、养护、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未来,随着长期以来片面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发展的观念被扭转,投资和力量将逐步转到优化运输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整体效能和改进提升运输服务上。同时,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土地、环境和资源等因素的刚性制约明显增强。加之交通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总体而言,交通运输粗放型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也只有这样,中国交通的发展才能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高度”转变,“四个交通”才能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公众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更加舒适满意,为实现交通运输强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 关键字: 中国 高速
  •    责任编辑:liujua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