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几个瞬间(一)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几个瞬间(一)

    2018-04-03 15:45:40 来源:《ITS世界》 评论:
    分享到:

    1522051897458046569.png

    宋健先生与智能交通
      1995年12月的一天,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先生来到交通部召开的交通科技大会,交通部黄镇东部长邀请宋健国务委员给大家讲讲,他欣然同意。宋健先生不愧是科学家,他的讲话很少套话官话,因为是交通科技大会,因此他给大家谈起了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和生活的改变、谈起了工程如何为人服务,这当中他说起了自己在中国公路上的一个经历,他出差坐汽车,公路上的标志指示不明确,他的车走到另外一个方向去了,等发现方向不对时天已经黑了,当时没有可用的地图(更没有今天的导航器),只好到村子里问路,在老乡的指引下艰难的到达了目的地。这时他指出如何根据人的特点和需要设置好标志就需要深入研究,话锋一转,他谈到不久前他访问欧洲,注意到欧洲信息化项目中有关交通的内容,称为“Telematics Application

    for Transportation”(这是欧洲智能交通初期的名称,Telematics当时是指通信信息技术,因此当时欧洲还有Telematics Application for Education 和 Telematics Application for Health等项目。笔者注),这其中就包括给驾驶员提供位置、路径导航和交通信息服务等内容,他介绍说在访欧期间已经与欧盟商定中国国家科委和欧盟在这个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这时他侧过脸开玩笑的对黄镇东部长说,你们的交通标志做好了,我以后就不会走错方向了,如果你们把信息技术用在交通上,就更好了。大家发出轻松的笑声,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宋健先生讲完话,黄镇东部长邀请他与交通系统第一届科技英才一起合影,我正好当选了交通科技英才,在合影准备过程中,我与宋健先生谈到我不久前到日本参加的第二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谈到我第一次体验了车载导航,宋健先生说,这仅仅是一个应用,信息技术在交通上应用前景广阔,眼界要宽,要向远看,越远越好。黄镇东部长说,我们已经把智能运输系统(即:ITS)正式纳入了《交通科技“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还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心,要他来干,宋健先生说“好啊,我们支持你!”
      在宋健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国家科委(即现在的科技部)从1996年开始组织国内有关部门和专家与欧盟进行交流,在交通部的推荐下,我随国家科委工业司司长石定寰先生访问欧盟,同行的还有国家科委、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市公安局的几位同志,这次访问商定了欧盟与中国开展“中国智能交通需求研究”合作项目,随后1997年夏天在北京召开了中欧智能交通研讨会,我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和文章组织工作,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和欧盟委员会委员班克曼先生共同出席了开幕式,会议期间宋健国务委员还会见了欧盟委员会委员班克曼先生。随后国家科委联合交通部、铁道部、公安部、建设部、国家技术监督局等有关部门,筹建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安排了中国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研究。可以说中国的智能交通与宋健先生的积极推动分不开,我非常荣幸在中国智能交通起步时就参与了交通部和科技部的一系列工作,更是感到宋健先生作为科学家的远见和作用。

    ITS China 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场合
      国际第一次出现ITS China的名称是什么时间?其实早在2004年就亮相在第11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上。

    2003年11月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我代表中国在ITS世界大会理事会上进行申办陈述,ITS世界大会理事会理事们一致同意2007年ITS世界大会在北京举行。会后,来自科技部、交通部、建设部和北京市的几位同志与我一起商量准备北京ITS世界大会的事,我提出既然我们已经拿到了2007年世界大会的承办权,今后的几年一定要加大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首先是重视ITS世界大会的参与和展览会的参展,大家一致同意我的建议,接着马上就商议用什么名义参展,如果用政府部门的名义,需要审批、而且涉及多个部门和北京市,比较复杂。也不好用。前几届我率领团队参加大会用的国家ITS中心(China National ITS Center,简称ITSC),因为毕竟是多个单位和企业参展。于是我提出,各国的ITS组织多数用ITS加国家名的形式,其实国际上不少人已经称我们为ITS China了,不如我们2004年在名古屋举办的第11届ITS世界大会上就亮出ITS China,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回国后,我立即要求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国际合作和展览的团队开始筹备,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ITS China在2004年的世界大会上正式亮相,如图所示,这个展台是非常有气魄的,大家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身影。其中包括:吉林(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现任北京市政协主席)、刘小明(时任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纪春(时任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蔡文沁(时任科技部高新司处长)、李建国(时任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委员)、王丽水(时任北京市科委委员)、兰荣(时任建设部城建司处长)、李斌(现任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院副院长)、关积珍(现任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秘书长)等。

    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的策划
      2004年中国组织了一个大规模代表团参加了第11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交通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希望参会的各单位和专家不要回去就凉了,大家要联合起来继续推动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2005年3-4月,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与我谈到应该在中国组织一个高水平的智能交通会议,我当时就表示支持杨教授的想法。我与杨教授相识是在1995年10月在东京召开的第二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上,当时他正在日本做访问学者,在会上杨教授看到几乎没有中国人发言,十分感慨,我们两个都表示要尽力推动中国各方面对智能交通的关注。
      2005年5月,我与科技部高新司武平处长一起去德国汉诺威参加欧洲的智能交通年会,期间我与武平处长谈了杨教授的想法,武平处长对这个建议表示支持,他提议要办就办一个唯一的、高水平的会议,并建议将智能交通系统改称智能交通,这样覆盖更广,因此会议名称可定为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由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主办,第一次会议就放在上海并由同济大学具体承办。我立刻将这个决定通知杨晓光教授,并按照武平处长的建议,要求杨教授要向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交通部门报告,请他们一起参与办会。这样同济大学与上海市科委就开始筹备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
      在临近会议召开前还有个小插曲,11月底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组委会提出要有个会标,他们提出了6个方案让各方面选(见附图),各方面的意见无法统一,其实这六个图标都不太理想。最后武平处长提议既然选不出大家都满意的,就用第一个,会标就这样定了。但是后来的历届年会也没用这个会标,而是各承办城市或单位都自己搞一个会标。

    3.jpg

    1522051615035022956.jpg

    在各方的努力下,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于2005年12月9日在上海召开,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马颂德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这次年会共录取论文165  篇,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欧洲、日本和美国智能交通组织的代表也到会祝贺。

    4.jpg

    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部长在大会上发言,马颂德副部长向他提问题

    5.jpg

    武平处长和王笑京总工与欧洲智能交通协会国际部负责人(现为欧洲智能交通协会CEO)在一起

    1522051633677070784.jpg

    武平处长、王笑京总工、江绵康院长在一起交流


  • 关键字: 智能交通 发展回顾
  •    责任编辑:梁兰春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