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子警察运用智能人脸识别技术 - 城市智能交通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上海电子警察运用智能人脸识别技术

    2016-10-14 09:18:22 来源:东方网 评论:
    分享到:

      图说:智能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将以前许多看似不可能的设想变成了可能。网络图

      东方网10月13日消息:正在进行的交通大整治,可以说是上海深化公安改革的一块“试金石”和“磨刀石”。不设时间表,没有完成时,又不搞“人海战术”,在交通管理上,这看似一个“悖论”。支撑它的,除了机制改革,更多的是科技创新。

      今年3月下旬以来,随着交通整治在全市推开,各种亮眼的科技创新开始“刷爆”市民眼球,粗略一算,不下十余种。其中最为吸引人的,当属最近正在试点的电子警察抓拍乱鸣号。连“声音”都可以抓拍,当真是用尽了“洪荒之力”。

      记者昨天从市交警总队科技处了解到,更多“黑科技”正在陆续出炉。比如,中环线被闯禁大货车压垮后,各方一直呼吁的货车闯禁预警系统即将列装;电子警察也将从单一抓拍车牌,向人脸识别、车辆特征识别不断“进化”。

      这仅是交通管理一隅。在更广泛的治安管理、人流预警、犯罪打击、阳光警务、窗口服务等领域,基于大数据的应用,各类科技创新也层出不穷。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助力,打造上海现代警务机制升级版,让管理更高效,让执法更透明,让打击更有力,已经成为上海公安改革能力提升的核心。

      能拍“声音”的电子警察

      近日,途经延安路华山路路口的驾驶人会被一块醒目的黄色警示牌所吸引,上面是“电子警察抓拍违法鸣号”的字样,下面滚动显示着涉嫌违法鸣号的车辆车牌信息。

      连“声音”都可以抓拍?的确如此。通过军用技术中定位狙击手的科技手段,上海交警开发了声纳技术抓拍违法鸣号辅助系统,就是为了破解违法鸣号现场查处难的困境。

      市交警总队科技处处长桑建刚告诉记者,机动车违法鸣号是即时行为,靠路口民警人工判断,差错难免,即使认准了目标,遇到驾驶员抵赖,也缺少有力证据。如何突破执法瓶颈?上海交警科技部门经过科技攻关,采用声呐探测技术,捕捉违法鸣号声源,并将其转换为特殊颜色的可视波纹图,通过电子警察的辅助拍摄,固定下来,成为证据。

      记者昨天在延安路华山路路口看到,距离警示牌不远处,高架下方伸出一根杆子,悬挂着一个花洒形状的仪器,这就是用来取证违法鸣号的声呐。一旦锁定鸣号声源,立刻联动电子警察,自动抓拍四张照片:现场全景照片、车辆声源模拟照片、违法车辆照片和车牌特写照片。

      违法鸣号被抓拍后,除了违法车牌信息被公示在警示牌上,抓拍的照片也将第一时间传送到现场执勤交警的手机上,作为执法的辅助证据。据统计,从9月21日至10月9日,这一系统已经抓拍途经车辆违法鸣号470余起,平均每天约26起。

      从识别车牌到识别人脸

      抓拍违法鸣号看似神奇,其实也只是电子警察抓拍功能的一个拓展。据桑志刚介绍,未来,上海的电子警察将实现三种转变:安装从固定向移动转变,功能从单一向复合转变,抓拍从车牌向人脸转变。这其中,智能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将以前许多看似不可能的设想变成了可能。

      微信朋友圈一度有一种谣言十分盛行:“今晚零时开始,高清探头全部启动,抓拍不系安全带、开车打手机……”对于这样的信息,交警曾多次辟谣,但现在却变成了真事。“以前的硬件水平和技术不达标,无法实现对不系安全带、开车打手机等违法行为的识别抓取,现在通过人脸识别、以图搜图等高科技,把图片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与预先设定的模型进行比对碰撞,我们可以在海量车辆照片中筛选出这样的违法行为,作为处罚依据。”桑建刚告诉记者,截至10月9日,上海70套试点中的电子警察,已经成功抓拍录入“不系安全带”违法行为1350起,“开车打手机”违法行为45起。

      人脸识别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同属“黑科技”的“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也是基于这一技术原理。

      被“注销”、“吊销”、“撤销”、“暂扣”驾驶证和“超分”(满12分)的违法驾驶人,按照法律已经失去了驾驶资格,但有不少人铤而走险依然开车上路,其中甚至有不少毒驾前科的驾驶人,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就是通过抓拍高清人脸图片,通过以图搜图的功能,与预设黑名单进行识别比对,一旦发现被抓拍驾驶员有“失格”嫌疑,马上向指挥中心和最近的交警发出警报,从而及时拦截。据统计,截至10月9日,全市已经有149名“失格”驾驶员被这一系统查获,其中包括7名“毒驾”人员。

      货车闯禁将可智能预警

      除了人脸识别,对车辆特征的识别技术,也将给交通管理带来重大变革。

      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今年5月23日,中环线被违法上高架的货车压断,事故教训惨痛,也引发了人们对有效监管的深思。记者了解到,借助于车辆特征识别技术,一种针对货车闯禁上高架的智能识别和拦截系统,已经开始试点应用。

      据交警科技部门介绍,相对于普通车辆,货车具有相对独特的外形结构,针对这些特征点进行勾画,转化为数据进行识别比对,一旦比中马上报警,通知交警在前方匝道口拦截,处罚后驱离高架,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在试点期间,准确率颇高,仅有几例误报是将货车与大客车混淆。

      目前,交警科技部门还在研发拓展电子警察抓拍“机动车不按规定交替通行”、“机动车不礼让行人”、“机动车违规使用远光灯”、“路口大弯小传”等违法,同时结合“汽车电子标签”的应用,完成电子警察抓拍“超限车、危化品车、货车等重点车辆不按规定路线、范围行驶、超速、违停”等综合技术运用试点。

      “未来,即使是两辆一摸一辆的车辆,如果其中一辆有套牌嫌疑,我们的技术可以精细化识别车辆间的细微差别,比如车辆检验标志粘贴的位置,车前窗物品的摆放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从中发现逻辑矛盾,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桑建刚说。

      >>>>>又讯:科技助力深化公安改革

      昨天下午,上海公安机关改革创新项目擂台赛决赛在上海市公安局大礼堂举行。通过比赛的形式,展示改革创新的成果,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一个个参赛的项目的名称中,不难看出上海警方这一年深化改革的探索脚步:外国人证件业务“单一窗口”、支付宝手机APP远程申请互联网平台窗口注册、涉税犯罪大数据情报导侦新模式、“F1”安检流程+“一查通”系统+升级版道口查控新模式、实有房屋电子室号牌推广与应用、出入境接待大厅流量实时监控引导系统……据介绍,这些警务微改革、科技微创新,是从全市公安机关近百个申报项目中筛选而出的。可以说,它们是上海公安深化改革的缩影。

      上海的公安改革,核心是补短板,提升能力。不仅交通管理存在短板,其他领域短板同样存在,这其中很大因素是受警力限制。在上海这个人口突破2400万的特大型城市,要让运动式的执法管理变为一以贯之的长效机制,仅靠人力不现实。科技的助力,机制的革新,把有限的警力高效地投入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从而提升执法能力和效率,这是唯一出路,也是改革方向。

      刚刚过去的国庆之夜,前往上海地标人民广场、外滩、豫园、新天地的游客众多。晚上9时许,黄浦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指挥长蔡立新紧盯着指挥室屏幕上数字的变化。这是上海市公安局研发的客流监控及预警指挥平台:依托各类高科技手段,平台通过信号登录数计算人流量,分析人流趋势。此前公安部署的警力、制定的预案,都将按预警信息梯度采用。随着电子屏幕切换,一个个单兵警力的姓名、警号、所处位置在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现、移动,后台指挥如臂使指。

      预警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首要环节。与过去凭经验管理不同,“人力+科技”的管理模式已成为新的惯例。

      从人流、车流管理到打击破案,“大数据”的投入与运用让上海公安实战中更科学精准。上海公安在全国率先创建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整合共享公安内外海量数据信息资源,研发应用超级搜索、超级地图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刑事犯罪活动的精确、深度打击。随着刑事侦查技术的进步,上海去年命案破案率达到100%。

      为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态势,上海市在市级层面设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并由市公安局牵头,联合通信、金融监管等部门共同组建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平台,实行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运作的实战机制,构筑起保护群众财产安全的“防火墙”。

      但如果认为这个平台只是局限于电信诈骗一种犯罪的打击,就过于狭隘了。“平台凝聚了现代警务机制升级版建设和刑事侦查核心战斗力建设的智慧与创新,是上海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举措。”上海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白少康表示,要依托平台推动刑事侦查工作转型升级,加强公安资源与金融、通信行业资源,以及海量社会资源的整合,推动大数据建模应用由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向刑事案件侦查整体拓展,建立健全具有上海特色的打击犯罪新机制。

      科技的应用也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便利。明天一早到香港签合同,今天晚上还没办签注,怎么办?24小时自助式签注机,1小时就能办好。因电动车丢失而到派出所报案,市民曾先生留下手机号码后,很快收到公安部门发来的案件编号,凭借身份证和编号,就能登录上海市公安局门户网站“阳光警务大厅”实时查询案件办理情况,还能对办案过程打分评价。

  • 关键字: 道路监控 电子警察
  •    责任编辑:逐梦女孩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