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济南经十路红绿灯演变史看城市治堵 - 城市智能交通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从济南经十路红绿灯演变史看城市治堵

    2017-05-12 11:28:50 来源:山东商报 评论:
    分享到:

    在济南,应该没有人不知道经十路。作为省城的黄金干道,从2004年改造至今,经十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曝光率。而经十路13年信号灯周期变迁则侧面反映出省城城市治堵的历程。

    5.jpg

    资料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

    如今在经十路上开车,不论从哪个方向驶入路口,都能清楚的看到信号灯的跳转,在车流量大的路口,甚至还设置了多组信号灯。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十路上的信号灯可不像如今可视化这么强。济南市交警支队信号控制研究室主任赵景春回忆:“经十路上的第一个信号灯,安装在经十路山大路路口,信号灯灯口是正方形,光源用的是白炽灯泡,外面加带颜色的灯罩。当时交警站在岗亭下指挥交通,信号灯就在岗亭正上方。”

    “当时的信号灯虽然也是按照固定时间自动进行红黄绿转换,但没有左转信号灯,左转和直行共用一个信号灯。那时候路面机动车不多,管理对象主要是自行车。”赵景春说,当时的经十路虽然不窄,但大部分路段是由慢行道路唱主角。比如,青干院至二环东路路段路,宽50米,双向6个机动车道宽21米,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宽有24米。这种机动车道不如非机动车道宽的现象,在当年的经十路上非常普遍。

    1994年后,随着车辆增多,有的路口开始出现了左转和直行车辆的冲突。“1995年,经十路首次出现了转弯信号灯和左转弯专用车道,信号灯也相应调配。”据赵景春回忆,从外观来看,当时有单独左转信号的信号灯是用箭头表示,直行左转共用一个的则是满屏的圆形信号灯。

    千禧年

    进入2000年以后,交警的执勤设备逐步现代化、科技化,信号灯的功能日益增多、精确、丰富,实现了中心联网功能和多相位控制。2002年开始,包括经十路在内的市区所用信号灯改为LED光源信号灯,比1998年之前使用的白炽灯泡加灯罩的信号灯更加节能、亮度也有所提高。

    2003年,作为当时济南历史上最大的一项综合性工程,经十路道路及环境建设工程全面开工。一年后,改造后的经十路完成全线通车,成为全国最长的城市道路,这项记录一直保持至今。也是自此开始,经十路的曝光率连年增加。

    改造完成后,经十路的机动车道宽30米,非机动车道12米、人行道6米,另有8米的机非隔离绿化带。“经十路修路拓宽时,不少人质疑,经十路有必要修这么宽吗? ”赵景春说,这种质疑的呼声在当时还很“盛行”。

    当年,济南的机动车保有量不足80万辆,不少人对于经十路改造工程不理解,认为是道路资源的浪费。不过,拓宽后的经十路,还是让济南市民耳目一新,成为省城知名度最高的一条道路。

    与此同时,经十路的道路路权分配也明显向机动车道倾斜,慢行通道逐渐被边缘化。为了保障机动车的有效通行,省城还首次邀请专家根据当时的道路交通流量设置信号灯配时,利用TRRL算法将经十路的信号周期定为了140秒。从经十路红绿灯演变史看城市治堵

    4年后

    “都说这么宽的路10年也不会堵,但没想到堵车来得那么快。 ”2008年,经十路的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常态,当时,经十路与泺源大街、 历山路被称为济南三大最堵道路。拓宽后的经十路,其实只撑了不到4年。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济南不断增加的机动车数量和经十路的车流量。与2004年的不足80万辆相比,2005年至2008年,汽车增长率保持在每年19%左右;到2009年,济南市机动车保有量超110万辆,其中小汽车增长率为23.8%。更直观的是经十路明显增加的车流量。2003年,整条经十路单日流量仅为3.5万辆;如今,仅经十路纬十二路一处路口,平均日交通流量已近10万辆。

    随着经十路交通流量的迅速增长,原有的信号灯140秒的周期已不能满足道路交通需求。为了缓解拥堵、避免压车,2006年,交警部门在经十路改造完成后首次调整信号灯配时,根据流量计算,专家将信号配时周期延长至160秒。

    然而,治堵措施的失效性远远赶不上济南市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因为经十路车流量的持续增加,信号灯配时周期也不得不一再延长,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增至180秒和200秒。

    6.jpg

    资料图

    2012年

    2011年,经十路燕山立交桥出现了第一个倒计时信号灯。在此之前,济南的信号灯变灯时是没有倒计时的,只有3秒的黄灯提示;而这一处的信号灯绿灯变红灯前,出现了12秒的倒计时。自此,这种倒计时信号灯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并沿用至今,截至2017年,智能信号灯在济南的覆盖率已经近4成,预计三年内将达到8成。根据济南市交警支队信号控制研究室提供的数据显示,路口安装倒计时智能信号灯之后,车辆启动时间平均提高2%,现在不仅机动车道上有,人行道信号灯也设置了读秒式倒计时。

    当时的济南人并不知道,倒计时信号灯的应用,其实是为2012年济南全市范围治堵工作的扔出的一块“问路石”。一年后,多项针对深挖道路资源的治堵新措施同时上马,经十路成为济南治堵的“试验品” 。在这一年,经十路试点了两个全国首创,一个是“逆向可变车道”,另一个是“信号控制两级诱导”。

    首处可变车道位于经十路环山路路口,当南北方向的车辆在通行时,东西方向欲左转的车辆可进入位于逆向车道里的可变车道,这样每个左转信号可以多通过8-10辆车。“信号控制两级诱导”则同时在包括经十路山大路口在内的3处路口试点,通过显示屏上的汉字提示驾驶人提前进入待行区,增加车辆通行时间,提高路口的通行能力。

    为了深挖道路资源,同年,经十路还首次尝试通过车道“瘦身”的办法,在原有道路上“挤”车道。通过缩减车道的宽度,“瘦身”使经十路原来3米多宽的车道缩减为2.8米,双向各增加了一个车道,将原有的双向8车道变成双向10车道。

    另外,“红波带”、“绿波带” 的推行和禁停路段的试验,也都是2012年在经十路上首次试点。“2012年,经十路的交通流量已经达到了道路界值,不得不利用道路资源深挖来缓解拥堵。”赵景春说,在这一年,由于信号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当时交通需求,经十路信号周期不得不再次调整,延至210秒。

    如今

    尽管济南一波波的治堵措施不断出台,但很快就被疯狂增长的小汽车埋没。2015年,也就是多项治堵措施并推的3年后,经十路流量再次增加到相对界值。

    为了避免溢流,经十路的信号周期进行第六次调整,延至220秒。这意味着,在经十路上,市民想过一个路口,要等近4分钟,而真正通过路口的用时可能还不足一分钟。

    “2017年3月,应广大市民的强烈要求,交警部门尝试将经十路信号周期从原来的220秒缩小为200秒,并将改造方案载入智能信号系统进行现场观察。”赵景春说,“然而,由于经十路各路口间距较长、车流量较大,当加快信号灯转换周期后,多处道路交叉口出现了压车严重甚至溢流现象,道路通行能力明显下降。当月,经十路的信号周期只好重回‘220时代’”。

    道路资源即将挖掘殆尽,面对省城日增加700多辆机动车的速度,交警再次将目光转向空中,开始在信号灯上做治堵文章。2016年12月,“行人过马路请求式信号灯”在千佛山南门附近试点安装;2017年2月,经十路千佛山路口设置机动车“闯绿灯”抓拍设备;2017年4月,国内首个以浮动车轨迹作为数据基础的“智慧信号灯”落户经十路;2017年5月,经十路舜耕路口首次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对闯红灯的行人进行处罚和曝光。

    另外,2017年5月15日起, 济南的禁停道路增至100条,同时逐步取消禁停路段内的路面停车位,其中,经十路市区路段(段店立交桥东口至奥体东路口)全线禁停。这既是济南首次在半年内连续两次增加禁停路段,也是单次增加禁停数量最多的一次。与2012年7月首次在经十路进行禁停试验相比,禁停路段5年内翻了一百倍。

  • 关键字: 城市治堵
  •    责任编辑:逐梦女孩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