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十年不辍建成最强“交通大脑” - 城市智能交通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宣城:十年不辍建成最强“交通大脑”

    2023-09-08 14:38:28 来源:中宣在线 评论:
    分享到: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近年来,宣城市坚定不移走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之路,主动加强与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合作,打造“宣城交通大脑”1.0、2.0,全面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学术成果、应用成效双丰收,一次又一次站上全国乃至全世界舞台。从“后进生”到国内智慧交通先行城市,科技助力宣城实现“弯道超车”。

    基于宣城的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期刊

    近日,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何兆成、余志教授带领的智能交通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子刊Scientific Data发表了题为《基于车辆轨迹重采样的城市尺度全息交通流数据》(City-scale holographic traffic flow data based on vehicular trajectory resampling)的研究论文,并同步发布首个城市级全息交通流与个体出行测量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成果便是得益于宣城公安智慧警务赋能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持续数年的“宣城交通大脑”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数据源来自宣城交通大脑的数据模型。

    截至目前,该论文被引用31次,基于测量器产生论文等学术成果52篇,测量器被使用数量达17498次。

    宣城作为国内智慧交通先行城市,又一次让全世界智能交通研究领域重新认知,为全球智能城市交通研究领域提供了“宣城方案”。

    多年苦心经营夯实基础

    当年智能交通刚刚起步之时,华为选择了深圳、阿里选择了杭州、滴滴选择了济南。中山大学为什么会和宣城合作?一个四线城市为什么会在智能交通领域异军突起?

    “这是由于宣城科技设施前端覆盖率达90%,完好率达98%,远高于他们考察过的其他城市,这正是智能交通研发的基本条件。”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张勇介绍。

    对于宣城公安来说,建设交通大脑、向科技要警力是形势所迫。

    张勇说,宣城市作为一个四线城市,在交通管理方面具有几乎所有中小城市的通病,道路等级低、里程长、隐患多,警力严重不足,交通拥堵、事故多发。传统的人海战、阻击战疲于奔命,事倍功半,已远不能适应人、车、路的快速增长。

    2004年,市政府就建立了交通安全设施和道路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三同步”机制。2008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成为市规划委员会的成员单位。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我市信号机已大部分实现联网联控,主城区绝大多数路口、路段均有卡口电警覆盖,道路视频监控建设较完善。

    2015年,公安部交管局部署开展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智能化和标志标线标准化工作,宣城市被确定为安徽省“两化”工作试点市,这为宣城新一代一体化智慧交通系统业务与服务的全面升级提供了机遇。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何兆成、余志教授团队长期深耕交通系统信息物理模型理论研究。以“两化”整改工作为契机,中山大学与宣城市公安局开始建立合作。团队所在的广东省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与宣城市公安局合作建立了宣城公安智慧警务赋能技术研发联合实验室,将其作为“IDPS”智能交通理论落地研发的基地,全面启动宣城市“交通大脑”的建设,并于2017年底建成“1.0”版本投入使用。

    2017年11月,OpenITS联盟研究案例研讨会在宣城召开,吸引了国内外智能交通工程知名专家学者交流指导。“宣城交通大脑”首次受到业界瞩目。

    建立“全域全时全量”可计算路网

    在市区水阳江大道开车,只要通过路口是绿灯,接下来便一路绿灯,通行畅快无阻。这样的“绿波带”,市区已经实现了38条。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实现了“升级定制版”。

    8月14日,一辆救护车从市区张果路出发去宣城经开区接病人,经过8个路口、行驶4.76公里,一路绿灯只用时5分钟。

    “应急绿路APP”是“宣城交通大脑”的一个功能模块,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开发和测试,于2020年5月正式启用。APP能够及时为授权救护车自动生成行车路径。急救车辆行驶到信号灯路口时,“交通大脑”能够提前锁定绿灯,护航“生命通道”。宣城交警对这一创新技术格外引以为傲。

    “经常听到有人问,宣城交通信号灯为什么没有倒计时?这是因为我们信号灯可以进行自适应调整,时长并不固定。”张勇告诉记者,“宣城交通大脑”IDPS体系下,大脑对每个路口每个车道排队长度、行车速度都能精确掌握,据此自适应微调,提高信号周期利用率,而驾驶员基本无感。针对早晚高峰创新建立的定时定向“软绿波”,则进一步提升单位时间内道路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交通拥堵。

    IDPS体系,即在完善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条件下,通过完备的数据采集(Data),实现交通路网全域、全量、全时、全要素精准认知,来支撑路网交通容量、需求和状态分析(Platform),进而驱动新一代智慧交通创新业务应用(System)。

    “宣城交通大脑”依托6万多个道路基本要素及1371个虚拟停车场构建的可计算路网,日均检测900多万条个体数据,掌握全市范围内日均43万余辆机动车约110万次出行OD和轨迹等信息。通过数据融合、渠道联动、智能算法,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可以精准掌握每一个停车场、每一个路口、每一条路段、每一台车辆状态的城市。

    这一“全域全时全量”可计算路网,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占据一整面墙的巨大屏幕。清晰的路网上星星点点各种信息、实时监控画面,停车场、车辆、信号灯、流量、驾驶者数据等等不一而足。

    张勇告诉记者,“交通大脑”全方位多维度获取宣城市交通运行状态,“一图”加载所有业务应用,实现对交通指挥智慧调度,能做到交通拥堵“自动感知”、交通事故“自动发现”、交警警情“精确定位”“分析预判”、交通处警“预案处置”、交通信号“智慧优化”、交通诱导“精准有效”。

    数据和案例最具说服力。大脑应用5年来,市区机动车辆从8万台增至14万台,但主干道路口等灯时间同比缩短8.3%,通行效率提升12.5%。

    “宣城交通大脑”协助浙江杭州、河南固始等外地警方抓获电信诈骗嫌疑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外地警方组织多人、定好宾馆,准备在宣城长期作战,宣城公安了解案情后,用时不足一刻钟,已经将嫌疑人和车辆带回公安机关。

    为实战研发、为一线服务

    2018年春运期间,“宣城交通大脑”通过大数据运算,首次发现高速公路因导航导致拥堵的问题。在详实的数据面前,高德、百度承认了算法存在问题,并与宣城公安合作,专门定制了客户端。宣城公安成为全省第一家可以主导导航线路的公安机关,并在用户端创新应用了“交警推荐”路线。

    掌握如此海量的数据信息,深化应用、用好用足更为关键。

    近两年,市公安局党委提出了“为实战研发、为一线服务”的要求,“交通大脑”紧贴一线需求,创新更多紧贴实战、方便好用的模型,促进“大脑”快速发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防范更主动。“大脑”通过对企业名下车辆、驾驶员工作年限、事故、违法、记分等数据,从全市2500多家运输企业中找出高风险企业。辖区交警大队有的放矢,对高风险企业通过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加强安全培训、加强路检路查,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2022年“企业精准画像”模型投入应用以来,高风险企业从280多家下降到162家。

    打击更精准。5年来,“交通大脑”开发多个模型发现易肇事肇祸“隐形”违法,开展“排雷”行动,研判效率是传统人工研判的4倍以上。精准打击假套牌、失格驾驶人、报废机动车、逾期未年检、违法王等“隐形”违法2600多起。

    管控更高效。“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够对拥堵、断流等道路异常状况做到“及时发现、秒级响应”。沪渝高速超饱和运行为常态,最高日流量达8万辆,超设计流量3倍以上。“交通大脑”对每个时刻的流量和车速进行监控,预设启动高等级勤务的流量阈值,小时流量超过2000台次开始预警,2500台次二级勤务、3000台次实行一级勤务,全员上岗。大数据指导下,5年来高速公路未发生长时间、大面积交通拥堵。

    服务更贴心。日常信号灯智能管控,有效减少城市拥堵的同时,在特殊节点,例如节假日进出城拥堵、重大活动、道路施工路段,宣城交警还充分利用“大脑”对经常通过该路段的车辆认知,采取“点对点”精准发送短信的方式提醒其绕行或避峰出行。5年来,“大脑”为出行群众精准发送短信17万多条。

    建设更科学。5年来,“大脑”为决策专题出具报告60多份,为警务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数据支撑。2021年,宣城公安交警首创在高速服务区和收费站设置警务站,前置警力和救援力量,处置时间缩短50%。同时拓展警务站功能,办理交通咨询、事故处理、违法处罚等业务,对高速服务区治安案件先期受理、处置,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交通大脑”的深化应用正在深刻改变公安交管部门的管理模式。下一步,随着中山大学硕博研究生实习基地在我市落地,“大脑”在交通事故隐患排查、社情民意分析、车驾管服务等更深领域的应用研发,“宣城交通大脑”将更深入地服务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媒体记者 谭艺莹 张蓉)

  • 关键字: 智慧交通 交通大脑
  •    责任编辑:不现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