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高速公路信息 应对自然灾害 - ITS文库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首页 > ITS百科 > ITS文库 > 正文

    畅通高速公路信息 应对自然灾害

    2012-10-18 15:39:58 来源:智能交通杂志 作者:周韬 李平 评论:
    分享到:

    摘要:2008年南方地区冰冻灾害的简要回顾,揭示了信息畅通交换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高速公路网信息采集的机电基础建设和管养,以科学的手段应对灾害,提高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保障高速公路的人流、物流顺畅。


    一、回顾

    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经历了罕见的雨雪冰冻极端气候,造成我省京珠高速粤北境内的路面冰冻,未能及时有效的处置,北行出省通道中断,大量车辆滞留在高速公路上,司乘人员日夜面对着寒风冷雨,基本的生活无保障,生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煎熬着,在崇山峻岭的荒郊野外,等待求援。不仅如此,由于冰雪积聚在电力线缆、通信缆上结冰,重量急增、支撑铁塔(电杆)大面积倒伏造成南方电网局部解裂,在粤北以上区段的铁路因电气化牵引力丧失,又没有预备充足的内燃动力机车,使得京广铁路粤湘段运输几乎中断,通信和信息传输亦大受影响,此时恰是我国特有一年一度的"春运潮",巨大的北上人潮和庞大的节日物流阻滞于公路、铁路,仅靠民航的运力,根本无法承载,最终,由国务院牵头,举全国之力,动员各方资源,不惜投入,才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同时,亦敲响了科学防灾,抗灾的警钟。

    二、灾害恶果的形成剖析

    2008年初的南方冰冻灾害,严重冲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影响了春节前的社会正常秩序,无论是生活、出行都大受影响,而本身承担繁重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的高速公路营运的员工、交警、路政人员更加雪上加霜,但他们还要为滞留在高速公路上的司乘人员提供温暖,送去生命的希望,用自己的努力确保他们的人身和财物的安全。对事件的回忆,让我们能重新认知地球生态,尊重自然规律,防范和应对极端气候对人类生活造成的灾难,灾害恶果的原因简要剖析如下:

    1、气象预报未能准确有效的发出预警。生活在南方地区的人们,未能感受这种长时间的冰冻、湿冷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也就没有产生相应的预案和各种灾害应对物资的准备,只能等待天气好转,气温回升;

    2、公路,铁路运输的中断,电力电网的重创和通信的不畅,加剧了物资和信息链等问题的产生,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灾害的恶果,主要表现有:

    ①各自为政的体制形成自扫门前雪固有概念,在恶劣气候环境下,造成灾难信息的封闭或不畅,不能组织有效的应对体制和机制,更难做出正确判断,也就人们所说的群龙无首;

    ②缺乏相应救灾物质和资源的准备。惯有的南方气候使得管理者没有考虑准备熔冰剂和防滑链,更不会储备大量的食品用品,何谈道路滞留车辆的有效疏导?面对短时间小范围积聚的超量的人和车,束手无策。

    ③人们对政府的依存和信赖期望非常高,各种信息未能及时有效发布,"春节"民工回巢造成的人流、物流大量的聚集,潮水般的人们涌出,形成了"人流""物流"的"洪水",又造成了局部的次生灾害。如:广州火车站由于铁路中断,大量的返乡人流使流花地区短时间内人员急增,超过50万人,若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可能发生重大的人踩人伤亡事件;

    ④灾难地区形成"救火式"的抢险,劳民伤财,成效和预期均不理想,仅仅使人感到有一丝的宽慰。就粤北高速段,在高山冰冻环境下的高速公路,缺乏防冻燃油、食物、保暖用品,高速公路营运公司人员靠人海战术和自身仅有的食品资源,来保障和延续受阻司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地球生态学告诉我们,极端恶劣气候的产生,是需要能量的不断积聚,而这一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现代科学是可以预见的,而给我们遭受的灾害部分则是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链条受到重创产生的瓶颈,继发的"多米诺"效应,严重干扰和侵害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形成灾害或灾难。

    三、极端气候对高速公路可能造成的伤害分析

    高速公路网作为汽车运载的高速专用通道,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血管,穿山越岭,架桥飞跃,立交互连,穿越不同的地质地貌,日夜迎送来往的车辆,并接受大自然气候的洗礼。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日益超常,造成生态平衡的失衡,极端灾害性气候的频率加大,破坏力亦越来越强,低温、冰冻、风暴潮、台风、暴雨等引发的各种灾害,对高速公路的安全影响体现如下:

    1、低温冰冻造成路面结冰,对行车安全构成较大的隐患,容易造成交通中断;

    2、台风和风暴潮,尤其是夹杂着暴雨,可引发洪涝、山洪暴发,对高速公路的路基造成冲击并引起塌方,冲击桥梁直至损毁,引起山体崩塌、泥石流等,对道路造成重大的伤害;

    3、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影响主要体现在雷暴的冲击,通信管线的伤害和水体的导电造成设备的损坏,尤其接线端口,严重影响实时信息的采集和交换,造成信息发布和控制失效,影响防灾、抗灾和救灾。

    四、高速公路网的极端气候灾害的防控

    极端气候的发生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预知极端灾害气候的来临,发展,对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及时防控,不断降低其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对于高速公路网的管理者而言,灾难的来临,首要保障是人、财、路的安全。高速公路主要穿越在荒郊、野岭、崇山、溪涧,及时采集信息,发现安全隐患,汇集处理,发布指令,控制出入口,有效降低灾难的伤害程度。可见畅通的信息对稳定灾害环境下的人们非常重要,提升人们战胜灾害的信心,并通过科学手段,有效组织和资源合理的配置,抗衡和战胜灾难,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现根据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管养经验,谈一下应对灾害的想法:

    1、重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建设并完善成网,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科学采集信息,及时发现隐患,进行有效疏导和入口控制,避免大量车辆流入积压在高速路上,有利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而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最基本是做好电源的供给和传输的畅通,目前的电子设备功耗已大大降低,不间断电源UPS已非常普及,保证电力供给。还要加强传输线路的日常管养安全维护,信息采集交换和传播就更有效,如可变情报板的实时信息发布,利用公共广播网的传播,使人流、物流尽可能远离可能受灾的高速公路区域,停留在能保障人、财、物安全及基本生活设施相对充足的区域,成本低、社会效果佳、信息畅通、这是最有效的防灾,也是有效应对,科学防灾的体现。

    2、对于已进入高速公路受害区域的司乘人员、车辆进行施救。首先要确保人身安全,这样就需要提供维持生命的基本食品和相应保暖等物品,配备一些常用的药物和急救用品,并保持卫生环境,避免其它疫情的产生,使局面复杂,救灾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与相关部门联动,打通生命救援抢救的通道,及时拯救生命。这需要对以往的信息进行疏理,并动员社会各部门阶层的智慧,制定相应的预案和操作指引,才能实施有效的救灾,确保受灾区域的人们的生命能抵御灾害环境下的冷暖、冰冻和水患,并相应开展灾害区域高速公路上人、车等的疏导工作。

    3、有效组织,恢复道路的畅通,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的运载能力,启动救灾,需要动员和组织相应的资源设备,人力、财力、食品等,共同制定科学的疏导抢险救灾方案、并实施,将灾害可能导致的损失和伤害降低,根据不同的灾害做出相应的响应。如:08年的南方冰冻灾害,我省交通集团组织大型机械设备、熔冰剂、防滑链等,并调来的防冻柴油,进行道路表面的熔冰,疏导滞留的车辆不断通过,另外,引导其它的北上车辆,另辟路径绕道行驶,避开灾区,逐步恢复了运输秩序。而路基的塌陷、桥涵的损毁,就只能采取有条件先处理临时复通,再按标准长远恢复的原则,否则,只能开辟新的路径供车辆行驶。又如今年全国出现大范围的局地洪涝灾害,因组织施救得当,人员的伤亡降到最低限度,9月21日的台风"风亚比"对我省茂名、高州的强度降水引发的山洪暴发和局涝灾造成当地人、财、路的巨大损失,就是采取先救人、先保命、恢复通信,使得信息传输通畅、人心稳定,再抢修道路,恢复交通,目前正在实施灾区的重建恢复工作。

    防灾、抗灾、救灾的措施和方法,都需要有畅通的信息渠道支撑,信息的公开,激励人们提振信心。交通运输部近年来不断强化信息化的建设,实现高速公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使人流、物流通道的效益最大化,结合极端灾害的防控,更应加大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基础建设的投入和管养,并根据近年国际上发生极端灾害的事件总结,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和预案的建立,才能提高应对灾害水平,降低灾难的伤害。

    五、结语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膨胀,造成大量的资源消耗,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就了极端灾害性气象的产生频率不断加大,且危害性逐步升级,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当聚集能量越大的灾害,其所需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就可以运用的科学手段提供预警信息。这就揭示了,极端气候灾害的发生和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伤害程度是可防、可控。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将可能利用这种原本破坏危害人类生活的能量,转换为人类服务。就像台风虽然带来伤害,同时带来的雨水甘露,补充陆地的淡水,延续人类的生产,带给我们生命最宝贵的资源。同样,今年初的渤海湾冰冻封港,严重影响了海运,造成南方燃煤发电机组电煤荒,对人们生活和高速发展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西南的旱情又造成水电的供应大幅减少,这就提示人们改变观念,寻找新的能源,目前核能的应用步伐已在南方地区加大投入,这一能量供给格局方式将产生重大的变革。通过对极端气候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人们必然会找到更多方法应对,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人们更能从中体会到畅通信息,从容应对灾害。

    本文作者:

    周韬,性别:男,职称:经济师;学历:研究生

    李平,性别:男,职称:工程师;学历:大专


  • 关键字: 信息、畅通、防控灾害、高速公路
  •    责任编辑:admin
  •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