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标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常见问题的答复 - 交通管理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关于实施标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常见问题的答复

    2012-08-20 16:46:27 来源:智能交通杂志 作者:姜良维 评论:
    分享到:

    文/《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标准起草小组

    2009年6月5日,公安部技术监督委员会批准了《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GA/T832-2009)和《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T833-2009)两项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于2009年10月1日实施,公交管[2009]128号通知各地贯彻执行。由于《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标准涉及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取证设备抓拍功能,故标准起草小组特编制了常见问题答复供业内外人士参阅。

    1、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对机动车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实施图像取证的设备。

    2、为何要明确拍摄行驶过程中机动车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图片数量?

    由于机动车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拍摄一幅图片存在误拍现象,即使交通技术监控设备通过检测或标定,也不能完全证明所拍摄的一幅图片证据充分。因此,只有采集不少于2幅不同时间或者不同位置的机动车特征图片,才能证明机动车发生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过程。

    3、为何要明确拍摄静止过程中机动车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图片数量?

    对于机动车静止过程中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也有许多外在的原因,特别是一些地方标志或标线不清楚,如拍摄机动车违停等违法行为时,现有方法简单,机动车驾驶人存在被误罚情况。因此,只有拍摄具有明显交通标志标线和显著地理特征的2~3幅机动车全景特征图片,才能证明机动车发生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事实。

    4、如何从图片上判断机动车发生交通违法行为性质?

    由于对机动车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过程拍摄了二幅或二幅以上的图片,每幅图片上都叠加有各种信息。因此,从图片上背景或车辆移动的距离上即可确定其交通违法行为性质,从而避免交警部门法律诉讼,也为规范性执法提供了技术基础。

    5、如何从图片上判断机动车发生超速交通违法行为?

    由于对机动车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过程拍摄了二幅或二幅以上的图片,每幅图片上都叠加有精确到毫秒的时间信息。因此,从二幅图片上可获知车辆移动的相对空间、时间等数据,这也是超速为何取证二幅图片的原因所在。

    6、为什么要明确拍摄同一交通违法行为的二幅图片间隔时间?

    由于现有的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有可能遭受外界干扰影响和设备技术本身尚有不足,如测速雷达与摄像机覆盖区域不同步、路面测速线圈易受外界干扰等,故拍摄二幅不同时间的图片可以避免一些不实的交通违法行为发生。

    而对于静止过程中的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也是如此,如对于违法停车一幅图片并不能反映其违法停车过程。

    7、为什么要在每幅图片上叠加防伪信息?

    目前,现有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在拍摄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过程中往往经过拍摄图像、存贮图像、传输图像、校验图像等过程,如果没有叠加防伪信息,则交警部门容易在法律诉讼时处于被动局面,无法证明图片未被人为修改过。

    8、为什么要在每幅图片上都叠加有信息?

    拍摄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需要过程图片,而过程图片需要在过程中产生,过程之中必然需要不同的信息,特别是时间已精确到毫秒,每幅图片的信息均不相同。

    9、如何确定上一级公安部门认定的原始防伪信息?

    由于图片上的原始防伪信息是防止原始图片在传输、存贮和校对过程中被人为篡改的依据,因此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应对原始防伪信息进行统一加密算法,防止产生法律纠纷。

    10、标准是否排除动态视频取证方式?

    本标准并未排除动态视频取证方式,相反是强化动态视频取证功能,要求动态视频上叠加原始特征信息并记录视频的长度不少于5s。

    11、标准是否排除视频测速取证功能?

    视频用于机动车测速取证必须排除外界环境、安装、镜头漂移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视频测速取证尚有许多技术难点需要攻克。

    12、实施本标准是否要淘汰现有交通技术监控设备?

    按照本标准要求,现有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并不会被淘汰,而是进一步规范现有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其硬件全部兼容,只需升级部分软件。如现有车载测速设备和闯红灯监测记录设备无需改造;用于执法的卡口监控设备和动态视频取证设备及超速监测记录设备只需要升级拍摄软件即可。总之,通过本标准的实施,必将规范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取证设备,为各地人性化、规范化、智能化执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统一全国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执法证据提供技术依据。

    作者信息:姜良维,无锡所

    延伸阅读!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