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问题导向与城市交通治理 - 调查与观点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马林:问题导向与城市交通治理

    2023-12-05 17:15:27 来源:its114.com 评论:
    分享到: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马林在2023中国智能交通大会(ITSAC 2023)道路交通控制与优化论坛上进行主题分享的速记整理而来,未经本人审核,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一、基本认知

    首先是分享一下对交通治理的一些基本认知。

    城市交通一直是城市矛盾的焦点,随城市成长而演变、随技术变革而发展、随政策导向而起伏。从20世纪80年代起,城市交通就开始拥堵,只不过拥堵的主体不一样,从过去的自行车队变成了现代的汽车,从治理的角度来讲,改善城市交通问题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艰巨工程,任务和责任会伴随终身,而不是说很快就能解决。

    提到城市交通就不能不说城市和交通的关系,城市交通的生成机理、交通行为、交通密度、空间组织、技术选择等都带有强烈的城市基因,城市中的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历来都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古代的街边设市到现代的道路空间重组,都反映了城市空间资源的使用变化。“结构模式”和“空间关系”左右着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走向,对交通的治理其实需要一个过程,以调和各种要素关系为基础,建立协同的交通形态管理协调机制、管控举措和技术能力,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所以交通治理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问题,还涉及诸多的复杂因素,需求特性与城际交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说城际交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化运输组织,这几年的发展基本是“系统提速、设施扩容”的发展路径,而城市交通是一个高密度人群聚集地的多种方式共存、衔接融合的开放系统,所以它的治理路径是以“空间融合、多元协同”开展,前者强调载运工具移动的效率,后者更加关注人移动的过程。

    二、治理方向

    基于问题视角的治理方向。拥堵、出行时间长、停车不方便、步行骑车环境差等等诸多原因都能造成交通问题,把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大致分为空间要素和管控要素,空间要素和城市是密切相关的,管控要素和治理方式、管理人数等密切相关。

    因此通治理可以分为治本之策和治标之策,治本之策就是要降低交通需求,和城市建设相关,建议建设短出行城市,治标之策就是在有一定交通需求的情况下,去调控满足交通需求,提升设施使用效率。

    01方向一:降低交通需求

    要实现两个结构性的转变,才能够达到需求降低的目标,对于城市来说,是建立以公共交通引导的城市布局结构,对交通来说,是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机动化出行结构。

    从城市的角度看,如何降低城市出行总量、减少长距离出行、优化设施供给结构、减少对个体汽车的依赖、增强步行活力等,都离不开出行距离与土地使用的融合度,现在人的居住、出行、生活、上学都分布在城市的各个方面,距离从一公里变成十几公里,出行需求增加了,所以城市建设还是要围绕着混合布局来发展,目标是要建立短出行城市

    其次,推进TOD建设模式,现在各地都在做,但TOD的核心不是交通,而是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及处理方式,是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步行半径组织社区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设计方法。所以很多地方在推进TOD实施中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依托轨道交通建设,拉伸城市空间,并规划越来越远的通勤圈,人为制造了巨大的通勤交通需求,违背了紧凑、节约、绿色、融合发展的TOD原则,这就会导致出现严重的潮汐交通、复杂的换乘系统,以及巨大的城市运营成本等情况。

    此外,还要整合和理顺城市与公交的关系,公交都市的建设目标有公交出行分担率要达到70%的比率,其实这是盲目的,公交优先发展的方向没错,但是也要看公交的性质、环境,以及它的服务目标是什么。公共交通需要与城市用地、设施统筹布局,扬长补短,公交有不能门到门、运营速度低、出行需求起伏大等几个弱项,可以从建设良好的接驳系统、建设多种形式的优先通行设施、优化廊道土地用途等方面去弥补,所以公交发展如果不和城市的空间和个性需求结合起来,很难有很好的效果。

    02方向二:提升设施使用效率

    一是进行路网更新与改造。

    随着城市的扩张,道路越来越多,但路网密度还不是很理想,要增加适合人活动的空间网络,只有人在城市里活动,城市才叫做城市;要优化道路功能安排,更新“道路”“街道”设施,街道应该为人的活动提供更多的方便;要调整道路空间结构形式,提升运行效率;要完善标志标识,增强功能辨识。

    其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首先高密度路网的道路功能安排,要区分交通、生活的不同功能,然后需要通过不同方式的通行空间安排,处理道路断面与路网间距的关系等。

    有个观点,速度不是衡量城市交通效率的刚性指标,现在的交通排名很多把速度放在里面,但方便可能是交通改革最核心的要素。

    二是交通方式结构引导。

    有两个因素决定出行的交通方式,比如平均出行距离是主导交通行为选择,近距离可能是步行,远距离可能是小汽车,而小汽车、公交为主要通勤方式。所以各种交通方式都有合理存在的空间应根据城市的个性和需求,处理好各种交通方式的组合和衔接,不应该是简单地鼓励或限制某种交通方式,而是寻求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最佳组合。

    比如公共交通发展并不是无限提高就是好的,也不是要一味压制燃油小汽车的发展、鼓励新能源汽车,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者的使用特性没有区别,新能源汽车无限增长对城市交通的治理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需要综合利用。

    三是进行交通管控技术迭代更新。

    交通管控包括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大家在交通管理上、管控上、控制方法上做了很多,那么能不能基于现在的技术手段,对路口交通流进行精准的感知和研判,从相位控制转变为流线控制,今后的自动驾驶技术也是需要流线来控制的,这需要去探索和努力。

    三、讨论与思考

    第三部分是一些思考。

    目前城市交通正处在变革时期,交通供需矛盾依然严峻,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替代了人们对知识的系统认知,认知和判断受到了极大挑战。

    01绿色交通

    如图,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城市里公交车、步行占到了80%,放到现在应该是各个城市追求的目标,但自行车的拥堵比小汽车都不差,一个路口要有上万辆的自行车通过,交通状况既不便利,也不通畅,也不符合绿色发展的本意。

    所以大家需要去思考,用特定的交通方式或交通工具进行界定绿色交通是否科学?统计数据看起来很好,其实很不方便,绿色交通也需要考虑到便利,个人认为绿色交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低碳工具和绿色出行

    低碳工具是一个刚需概念,是强制性的,而绿色出行是一种生活理念,只能进行引导,两者的目标基本一致,但对象、度量、手段等都不相同,所以绿色交通是一个体系,交通方式对绿色交通贡献是一个相对概念,随应用环境、场景、时空、效能等而转化。比如说自行车具有绿色交通品质,但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负效应,公共交通具有绿色交通品质,但存在较大的正效应与负效应转换,运量高的时候可以说是绿色交通,但空载率高的时候能耗也非常大,没有人的公交就是不低碳的出行方式。

    02停车系统

    需要统筹兼顾地进行处理,理性地对待停车问题,不能回避和忽视小汽车的刚性需求,从长远看,停车设施的功能是可以转化的,所以要避免僵化、教条式的处理。

    03精细治理

    精细治理需要落到实处,有很多讨论,但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很多非人性化设计的出现,比如把花坛做得很高,盲道出现电线杆等等。政策设计“粗放”“不系统”也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料的结果,比如广州亚运期间地铁免费,导致地铁被挤爆,政策被紧急叫停。

    04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需要契合需求,交通是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高度融合的领域,治理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引领性,更要重视技术的适用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坚持符合科学认知基本规律、技术演化基本逻辑、社会人文基本伦理、生态资源基本约束等几个原则去做技术创新。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城市交通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要有打“持久战”的意识,要深入挖掘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脚踏实地寻求破解突出矛盾的方法和举措,要立足于城市宜居、宜业和包容性发展,努力探索城市和交通和谐有序的发展之路,寻根溯源、不忘初心、求真务实才是王道。

  • 关键字: 交通治理 智能交通
  •    责任编辑:不现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