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特征分析 - ITS文库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首页 > ITS百科 > ITS文库 > 正文

    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特征分析

    2015-07-30 19:10:50 来源:中国交通技术网 评论:
    分享到:

      1、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智能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主要是围绕大城市,已形成ITS体系框架、通信架构、ITS标准、实施保障措施等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建设尚未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发展模式,而是在照搬大城市的发展模式,导致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应用中存在较多误区。本文从县域城镇道路交通路网结构、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入手,对县域智能交通系统需求特征进行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明确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和基本方向。

      2、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现状

      2.1路网特性

      (1)路网密度大。根据对安徽省当涂县姑孰镇、太白镇、石桥镇、黄池镇、新桥镇进行的现状调查,其路网密度在8~12km/ km2之间,道路面积率8%~11%。相比之下,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现状路网密度为4.3~6.5 km/ km2,道路面积率5.9%~11.4%。由此可见,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城镇道路系统明显具有等级低、密度大、自由式道路多的特点。

      (2)道路功能分类不明确、等级结构不合理。城镇现状道路功能分类不明确、等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混淆不清,商业道路上有大量穿行或通过性交通,镇区交通往往处于一种自发的、原始的、无组织状态。

      (3)新建道路与原有道路不协调。新建道路标准高宽度大但往往交通量小,原有道路标准低宽度小,却往往交通量大,公路穿城而过的情况较为普遍,造成过境交通和对外交通对镇区交通严重干扰,交通环境及交通安全恶化,

      (4)路网级配不合理。长期以来,在小城镇道路规划建设中,往往只重视干路,忽视支路,导致我国城镇道路路网等级级配不尽合理。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的连接设施,快速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上。这样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更不利于发挥不同类别道路系统的交通功能。

      (5)城镇内外交通衔接不畅。在调查的城镇中,普遍存在镇内交通与镇外交通不能合理衔接的问题。由于管理和行政体制上的原因,内外交通的衔接规划历来是城镇交通规划的薄弱环节,内外衔接不良制约城镇的经济发展。

      2.2小城镇客运交通特点

      (1)人均出行次数

      出行率同城市规模成反比,一般情况下城市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出行率就越小。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率大约在1.64~3.0之间,中小城市的出行率大约在2.45~3.5之间。

      (2)出行方式

      居民的出行方式是指出行的手段和使用的交通工具,其构成对城镇交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小城镇居民出行方式特点有:私人交通工具比例较高,公交车比例较大城市低;小城镇居民出行方式与地域经济关系密切;出行距离基本上在2km范围以内,自行车出行距离基本上在5km范围以内,公交出行距离主要在5km以上。

      2.3小城镇货运交通特征

      货车出行主要与城镇中货源位置、货场规模与城镇货物的供给需求量有关。小城镇的货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农副产品、工矿企业产品和原材料、交通枢纽点的货物运转或过境货运。由于城镇规模不同、产品结构及经济活力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货运交通源。

      小城镇的货运交通主要以对外及过境货运为主,但随着小城镇规模的扩大,第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小城镇内部货运交通的发生量将会有所增加,内部货运车辆以小货车为主。

      3、县域城镇智能交通需求特征分析

      3.1总体需求

      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的总体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建设发展需求

      交通系统作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道路交通状况可以促进西县域综合实力的提高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县域城镇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落后的技术已不能适应我国县域现代化发展需求,无法实现新时期县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智能交通,用新的技术与交通管理相结合,全面提升县域城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打造节约型、环保型的县域道路交通运营和管理体系,提高县域交通管理水平。

      (2)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行业监管、交通管理等。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实现上述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并提升政府部门的形象。

      (3)道路交通安全需求

      随着县域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道路交通需求日益加大,对道路交通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快速消除由突发性交通事件引起的交通堵塞,需实现交通信息采集、交通诱导、交通信号控制、决策支持以及事故处理、紧急救援等多个系统、多个部门的协同动作。交通管理部门政务公开程度不断加大,面向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道路政务信息、道路业务信息面向大众开放,这要求道路交通管理实现网络化、实时化、智能化。

      (5)道路交通信息共享需求

      道路交通管理包含多项业务,它涉及道路交通管理基础设施、交通流时空分布、交通运营与管理、交通状况监控与实时指挥调度等多个方面。随着县域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将这些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也不断突出,这就需求对各个业务系统的相关数据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不断丰富信息内容,加大道路交通智能化整合力度,实现交通信息共享。

      3.2功能需求

      (1)交通违法监控。要解决县域城镇道路交通闯红灯违法问题,需要安装闯红灯电子警察系统,通过加大执法力度,来减少闯红灯违法现象;要解决车辆肇事逃逸问题,需求在重要路口安装闯红灯、超速电子警察兼卡口系统,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改善由于肇事逃逸等问题在民众心中的不良印象,树立良好的交通形象;要解决路口及路段上,普遍存在辅路与非机动车道有乱停、乱放现象,在禁止掉头路口屡次发生违章掉头的问题,需要安装电视监控系统,指挥中心既可以直接直观的观察道路的交通状态,又可以利用视频进行动态违章抓拍,来对此类交通违章现象加大处罚力度,来减少其发生。

      (2)交通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系统涉及交通规划、交通建设、交通管理、运输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要采集与本部门密切相关的部分基础信息;政府部门对信息的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对现有信息采集的扩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例如,交通规划部门需要从交通管理部门获得道路交通运行数据(如各主要道路的流量、车速等),为制定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方案提供数据支持;交通管理部门需要从交通建设部门获得道路建设设计划和进度安排,以便更好地实施道路交通管理措施。

      (3)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社会公众对交通信息有较强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出行前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公交时刻表和公交线路、换乘地点以及合乘匹配等实时信息;交通事故、道路施工、拥堵路段、特殊活动安排以及气候条件等信息。出行者可以依据这些信息制定出行方式、出行线路、出行时间等,规划出最优的出行。

      ②出行中信息服务。驾驶员在出行中需要的信息包括动态最优路径信息、路网交通运行状态信息、交通事件信息、停车场信息、交通法规信息、收费站信息、气象信息及路边服务信息等。对于采用公交方式的出行者,需要获得实时的公交运行信息和换乘信息服务。

      ③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是指满足特定出行者个体需要的信息,出行者需要的信息包括沿途及目的地的加油站、停车场、汽车修理厂、餐饮服务、医院等服务及设施的地理位置分布、电话号码、地址、办公或营业时间等。

      ④停车诱导信息服务。停车诱导信息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向驾驶员提供停车场的位置、使用状况、路线以及相关道路交通状况等信息,诱导驾驶员最有效地找到停车场。

      4、基于需求特征的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策略

      在综合考虑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现状和智能交通需求特征基础上,借鉴国外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经验及策略,提出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策略如下:

      (1)建立基础平台、收集相关信息、整合系统资源

      系统的建设要从县域城镇社会发展和交通发展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搭建指挥系统的数据、视频图像、语言信息传输、存储、调用、显示和管理综合平台。进行资源整合,综合利用。

      (2)制定相关标准、确定信息交换与共享条件

      在中国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县域城镇智能交通发展和建设的框架体系标准,充分利用公安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制定的数据标准。在公安内部和外部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换,要与业务部门结合具体的业务需求制定数据标准。在信息服务方面,城镇指挥中心直接对外部交通秩序、车辆管理部门服务,并通过媒体、互联网、电子显示牌向公众提供交通动态信息服务。

      (3)项目建设规划

      项目建设应遵循先易后难、急用先上的原则。在建设步骤上,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首期工程建设,一是建立交通警情管理系统,二是建立交通诱导系统,三是建立指挥中心服务平台,为各级相关业务部门和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另外,还可以开展公路视频监控、车辆布控缉查、营运车辆GPS跟踪项目的试点工作。

      (4)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系统运行管理

      县域城镇智能交通项目建设、运行维护需要交警部门参与和政府部门的支持。首期工程,需要在指挥大楼内完成交通指挥大厅、机房装修布线和软件、硬件配置,根据不同配置水平,确定资金投入。另外,要实现主要路段、路口监控和市、县界卡口智能化管理,根据县域场外智能交通项目的需要,确定资金投入。建设经费应由交警部门向当地政府申请分批投入,首期工程完成后,为了确保系统正常运作,必须设置专职机构和配备人员,建立一套严格的系统运行、管理维护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

      5、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现状分析了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需求特征,并提出县域城镇智能交通发展策略。从县域城镇路网密度、道路功能、等级结构、新建道路与原有道路的协调性、路网级配和城镇内外道路协调性,以及县域城镇客、货运特征角度对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城镇道路、客运、货运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的总体需求和功能需求特征,最后针对县域城镇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需求,提出县域城镇智能交通发展策略。(来源: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智能交通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吕婷 岳小飞 董婉丽 周洁瑜)

  • 关键字: 智能交通 县域 城镇
  •    责任编辑:its114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