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与发展探讨 - 交通管理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中国智能交通领先的门户网站
  • 沈阳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与发展探讨

    2014-10-13 17:26:48 来源:智慧交通杂志 评论:
    分享到:

     交通环境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形象,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活力、社会管理能力和绿色环保水平。

    城市交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直接反映了当地政府对城市治理的综合水平和管理理念,一个交通状况堪忧的城市,很难让人联想到其有能力和意愿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交通拥挤不仅造成巨大的时间浪费,也使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也会显著增加,由于尾气排放增加,空气质量恶化,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大,生活成本随之上升,生活幸福指数随之下降。因此,在城市形态布局的重大调整中,优化整体交通路网结构、推进交通组织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作为改革传统交通管理模式的支撑点,可以有效解决交通组织中系统性、协同性不足的问题,增强城市交通应急和抗风险能力,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水平,对于积极响应市民交通出行需求,提高交通出行的服务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建设和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优化投资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8月,新建的沈阳市公安局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投入使用,其核心部分的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警情主导警务"为建设思想,希望通过整合各类道路交通资源,实现在一个中心平台上对各类交通信息的科学分析和及时研判;对各类交通警情的快速准确发现和及时科学处置;对路面警力的有效掌控和扁平指挥;对道路交通流的变化准确判断和科学管控,从而使全市路网的运行效率更加高效。

    本文就沈阳市在公安智能交通指挥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应用,谈谈体会。

    一、充分借鉴国内交通管理先进城市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发展经验至关重要。

    总结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发展建设经验,我们看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将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解决城市交通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和必要手段。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核心功能由道路交通基础信息采集系统、智能交通信号应用控制系统、全覆盖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化车辆号牌识别系统、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和综合业务管理网络系统等六大系统构成,项目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均具有"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投资巨大、长期经营"的特点。

    北京市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规模效益明显、功能完整全面。北京以举办2007年ITS世界大会和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力度,使得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2001年北京实施了《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建设工程》,三年建设投入5.5亿元资金。在奥运智能交通管理建设中,先后投入资金超过11.2亿元人民币,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八大系统"的智能化交通管理体系框架,实现了环路、快速联络线和主干道交通流信息的实时检测和处理、道路实时行驶速度、实时路面交通状态的新一代智能交通指挥调度功能,为工作人员提供直接、实时、准确的指挥调度信息,实现了系统应用从单一化、机械化向集中化、智能化转变,五环路以内共计487公里的主要道路可以实时发布交通信息,形成各项公安交通管理业务的综合集成工作平台。建立北京交通信息数据中心,在完成对交通数据的采集、交换、请求功能基础上,面向数据分析需求实现数据抽取整合,并根据业务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分析,涵盖交通拥堵分析与预警、交通事故分析与预警、交通执法分析与预警、122交通报警情况分析与预警、警力投入和投向分析与预警、重点单位、重点车辆、重点人员分析与预警等。

    上海在2010年世博会前,建立和完善了道路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推出了上海交通网站;开始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将综合监控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对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各类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识别和发布。借助于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平台的辅助决策功能,实现城市交通流的均衡分布,有效调度警力,指挥处置各类交通状况和突发事件。已建系统包括:视频图像系统、SCATS采集系统、地面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车牌识别系统、交通事件检测系统、快速路监控系统等,建立了世博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世博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为世博会的交通保障和信息服务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广州市在"大交通"领域中谋划建设,已经建成了ITS共用信息平台("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长途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广州快速公交(BRT)试验线集成化智能交通系统、出租车综合服务管理系统、重点营运车辆监管平台、96900客户服务中心、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亚运会车辆调度信息系统、停车场行业管理系统、交通数据仓库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等50多个系统平台。

    深圳市建成一个交警局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和若干应用系统,包括交通控制系统、网格化机动车识别综合应用系统、干线交通诱导系统、停车诱导系统、交通事件系统、智能交通违章管理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利用车牌识别技术,实时监控各路段或路口的机动车通行情况,实现对盗抢机动车、涉案嫌疑机动车、交通肇事逃逸车辆、交通违章等黑名单车辆的实时查控与预警。系统将获取处理过的基础数据与人工发现相结合,实现交通事件及时预警,为交通事件的快速定位、快速出警和快速疏解提供了信息保障。建成覆盖城市主要道路关键节点、具备合理诱导策略、信息准确、性能稳定的干线交通诱导系统,通过VMS诱导大屏向出行者自动实时发布,实现动态信息发布和车载诱导,有效缓解深圳市主要道路的交通拥挤及降低交通事故。通过对区域路网情况、干道交通流量情况、停车场分布情况及各停车场泊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引导驾驶员由盲目停车变为有目的选择停车泊位和行驶线路,有效地减少由于停车而引起的无效行驶。

    二、紧密结合城市交通管理实际需要是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

    综合国内城市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的经验,普遍结合当地交通特点和路网结构,以发挥交通管理效能为基本原则,在管理系统方面均有所侧重,但核心功能都是优化交通组织结构、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强化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沈阳建设的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也是紧密结合沈阳本地的交通特点,在交通控制、警力部署、信息整合、业务管理和数据应用等方面,力求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为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交通管理可持续发展建立扎实的基础。

    (一)沈阳市道路交通基本状况

    1、城市交通基础情况。沈阳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的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城区总面积3495平方公里,地区常住人口784万,辖十区一市三县。三环路以内面积约4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6万,道路总长度1786公里,道路网密度5.3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10.5%,人均道路面积8.9平方米,处于国内外同类城市中等偏上水平。

    近年来,沈阳小汽车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实际运行机动车总数已超过140万辆,每天进出沈阳外地车13万辆。机动车以每天600-700台的速度增长,机动车保有量年增长率达15%以上。

    沈阳市区人口577万人,出行总次数1400万人次/日,居民出行距离由1996年的15公里增加到30公里,平均出行距离从4公里增大到6公里,出行总量由1996年的1050万人次/日增长到1400万人次/日。交通出行结构包括行人、公共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出租汽车、单位大客车、单位和私人小客车、自行车、残疾人机动三轮车等多种方式并存。交通出行构成与1996年相比较,公交、小汽车出行比例由10%、1.3%显著提高到2012年的30%、17%,自行车出行比例由57%明显下降到2012年的25%;交通出行方向与1996年相比较,由以东西方向为主转化为2012年的以南北方向为主;交通出行范围上,50%的出行量集中在一环以内;交通出行时间上,全天以上、下班工作出行为主,所占比例为54%。

    2、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沈阳市正处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正处于道路交通流量迅猛增长、交通管理难度和压力日趋加大的重要挑战期。沈阳市道路交通建设和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沈阳城市居住区集中,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大跨度分离,导致交通矛盾向中心区集聚;机动车使用成本低,造成增速较快,日出行率高,潮汐交通、混行交通特征明显。交通出行方式和类型复杂,交通事故、车辆故障、道路施工、特殊交通需求、大交通流等都会形成突发性交通拥堵,交通管理难度大。2012年机动车平均行驶车速为23.5公里/小时。交通拥堵主要发生在早、晚高峰时段,全天拥堵时长约2.5小时(早高峰7:30-9:00,晚高峰17:00-18:00)。

    沈阳市建成区路网密度在国内同等城市中处于中上水平,但道路交通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主要问题在于快速路比例过低,主干道建设标准低,主要路口缺少交通渠化;路网交通流不均衡,支路功能弱、利用率低。在全市89处交通堵点中,绝大多数均为信号灯控制的平交路口,本已趋于饱和的交通流因路口通行能力的不足和信号相位的限制,在路口处形成拥堵瓶颈。

    (二)建设前交通科技管理概况

    1、交通科技基本概况。2012年前沈阳市已建成包括交管业务信息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道路电视监控系统、交通违法监测系统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基础建设与应用。原交通指挥调度中心由32块(90*120)DLP大屏幕显示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122"交通事故接处警系统、交通违章自动监测系统等构成。

    交通指挥中心通过对道路交通实施动态管理,构建交通态势监控、指挥调度、控制管理三大功能。可通过337处监控点对二环以内主要道路和路口实施全天候监控,对全市二环以内616个交通违法监测抓拍点实施全天候记录闯红灯、超速违法行为,通过"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接受群众交通报警、交通咨询,群众拔打"122",指挥中心调度民警快速赶赴现场处置。通过程控电话、无线步话机、计算机网络构成指挥调度体系,实现全支队集中调度、统一管理。一旦发现交通事故或意外事件,指挥中心通过无线通讯直接调动距离警力快速处理。利用SCATS信号控制系统,对进入系统的542处系统信号控制路口进行交通流量的调控,应用交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使主要业务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了公安交通管理专用计算机信息网(公安网),建立了综合业务数据库,以公安交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为平台,完成各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业务流程,实现各类信息的综合查询,并且通过对执法行为、驾驶员违章事故行为、单位违章事故统计分析,实现对交通安全的科学管理。

    2、交通科技存在的不足。交通信息的综合采集、分析手段欠缺,采集量不够、标准化不足,智能交通设施建设缺口比较大。交通设施数量少、规模小、覆盖面不足,交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致使交通管理的许多重要基础数据,例如:实时交通流量、平均车速、车头时距、车道占有率及交通事故监测、偶发交通事件检测、城区道路卡口、基于机动车的OD出行调查等信息,常年完全无法掌握。科学管理交通的信息不足,往往在快速决策和提前预判等方面缺乏依据。

    交通运行控制和指挥调度尚未建成一个能从整体发挥综合管理效能的集成体系,现存各系统的"孤岛效应"明显。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道路电视监控系统、交通违法监测系统和交管业务信息系统基本处于分散、独立的运行状态。在进行指挥调度时要分别使用信号控制系统和电视监控系统,信息资源不集中,操作方式不集中,工作效率很低,没有实现集成应用,协同管理,致使这些系统在交通控制和管理工作中的功能作用无法发挥整合叠加的效能。

    交通策略的决策和执行方式相对落后,无法获得对交通信息多层次、全方位统计分析。既便是在交通智能化管理的初级阶段,也必须能够提供综合的统计分析和初级辅助决策能力。在各种交通策略(如规划禁左、单行线设计等)的实施过程中,基本上依靠管理经验,信息资源来源不足,缺乏科学的交通分析和验证过程,不具备为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的能力。

    社会化交通信息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展示沈阳交通整体形象、统一向公众提供交通信息服务的权威平台。在交通网络中,存在信息扩散不畅问题。交通参与者缺乏获得整个交通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的渠道:一方面因主干路渠化不足,支路功能弱,利用率低,交通参与者在出行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更优化路径;另一方面由于无交通信息提给道路使用者,导致交通流呈无序随机状态;这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依靠广播电视报章等传统媒介方式发布交通信息,更新速度慢,受众人群有限;互联网发布方式因功能性问题,发布能力很弱,公众认知度低。由于信息发布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发布机制,信息选取、编辑、推送方向、更新频率等一些列问题均处于松散和混乱状态,发布的信息不新鲜、不完整、不系统、不权威,质量很差,市民对交通信息服务的总体评价一直不高。

    (三)沈阳市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原则

    在汲取国内先进城市建设检验的基础上,结合沈阳市交通管理实际需要,确定了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以交通信息准确采集分析及警力精确定位、扁平指挥、快速处置为中心思想,按照"警情主导警务"的基本原则,深化交通信号系统、道路视频监控系统和电子警察系统应用,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集约化的管理模式,要具备充分的可靠性、先进性、实用性以及一定的灵活性、扩展性、独创性,能够充分满足数据中心及指挥调度的需要,并能满足业务扩展的需求;二是要坚持创新和择优的原则,尽量吸收国内外交通科技方面的优秀新技术,具备升级能力,使该数据中心及指挥中心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能够保持先进地位;三是要坚持提高投资效率的原则,讲求投资实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接口的标准化;四是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智能控制、GIS/GPS技术、模糊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强化交通管理信息与功能的集成,实现信息共享、综合利用,多系统、多部门协同作战,建成为信息掌握及时准确、指挥灵活、调度有方、服务多样、取证快捷,易操作、易扩展、易互连的现代化公安交通管理平台。

    (四)沈阳市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技术路线

    沈阳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在充分考虑沈阳的交通现状和未来交通发展需求,以及十二届全运会面临的交通管控任务下,充分利用智能交通领域的成熟、可靠、稳定、安全的技术发展成果和应用手段,有针对性地弥补和解决当前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依托公安网、智能交通专网、互联网三张网络,借助智能交通系统(ITS)、管理信息系统(MI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大类技术平台,采用虚拟化、云存储等前沿技术手段,充分考虑气象、市政、医疗等其他业务单位的接口,实现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综合应用。

    在整体的设计中主要从软件开发先进性及合理性,以及产品质量可靠性及性能这两项关键因素上重点研究,在软件开发的先进性及合理性上,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采用多层分布式架构的基于JAVA的技术且选用主流的成熟框架解决后台的跨平台,便于将来的维护和延展;二是前端人机交互部分,选用富客户端技术FLEX进行综合展示,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B/S模式,同时为将来的移动应用和掌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扩展性;三是在建立数据交换接口部分,采用以XML为主定义标准规范,逐步形成自有的标准规范,完成多种厂商,多种数据的兼容问题;四是在地图的应用上主框架采用公安部的PGIS技术,解决地图数据的维护和更新以及与上下级的互联互通问题。对于相对静止的常用电子地图,即"底图"选用"瓦片式"地图进行调用;动态地图图层实时流选用FLEX技术,彻底解决图形在地图上大量加载的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的效率和稳定性问题。

    在数据交换设计方面,通过多种技术进行解决,通过TCP/IP实时通信的方式解决实时性问题,通过WEBSERVICE解决平台异构性问题,通过ORACLE数据库直接访问的方式解决数据直接交换问题。采用标准的zip算法最大化压缩数据以使其数据量最小,解决数据传输和响应客户端请求速度问题。

    在机房环境设计方面,为了保证指挥中心机器设备稳定可靠的运行,机房环境设计除满足交换机、计算机等微电子设备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屏蔽、防漏、电源质量、振动、防雷、接地和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要求外,还要满足机房工作人员的卫生环境要求和对外的形象要求,具有节能、环保的意识。规划中考虑了满足当前和今后交通信息化系统各项需求应用,同时满足机房设备和应用的增减的情况,采用现代最新的和成熟的技术,按功能区划分建设经济实用、高效安全、扩展灵活、绿色环保的机房环境系统。

    (五)沈阳市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的重点

    1、交通视频资源是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基础。沈阳市2013年前已建成数量为505处的全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在市区道路关键点和路段,安装了50处高点监控设备,实现了二环路内主要道路的全覆盖,可以及时发现交通拥堵状况,及时调集警力。在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进一步深化应用,通过建设模拟/数字无障碍应用系统,智能指挥系统的功能开发得到数字视频图像的强力支撑;视频监控资源的设备输出和共享功能,为全市各级管理和应急部门提供视频资源。

    2、交通数据采集是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关键。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关键就是数据,指挥中心高度集成"视频监控"、"交通流监测"、"122警情监测"、"交通信号控制"、"警力GPS定位"、"警力勤务岗位"、"道路施工管理"、"停车场位监测"、"卡口车辆监测"、"交管综合数据库"以及有线、无线数字通讯系统,实现了路况(交通流、道路施工)、警情、警力和警用资源(信号、警力岗位、诱导屏)的"一图集现",有效建立了交通信息采集、分析、指导、实战、检验的闭环管理模式。各类数据收集、分类、分析的过程,构成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内容,正确判断和快速处理事件成为智能指挥中心的职能。沈阳在建设智能交通指挥系统中,不仅注重内部系统算法优化、软件健壮,更加重视道路交通数据采集,在经过几年的实验后,在一年时间内建设了508处路口、6893条车道的地磁检测设施,还在高架道路设置了33个断面微波检测,确保道路交通信息源源不断输入到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各类应用数据和信息为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综合分析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3、交通信号控制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核心。在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大量的数据支撑下,及时发现和处置交通拥堵显得更加便捷和科学。大量的道路交通信息汇集后,指挥员可以通过GIS地图、视频直观看到交通状况,决策交通管理措施,通过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及时进行大范围调控,快速缓解局部和整体交通状况。信号系统控制采取保主干、通支线、区域控制、堵与疏相结合的战略思想,实现了沈阳市饱和状态下的交通控制优势。运用路口非对称控制、控制重要节点、远端调控、合理调整聚集和离散等战术,组成沈阳市交通信号控制核心技术,"非对称"控制、时空分离等信号控制方式成为沈阳市交通宏观战略调控的重要手段,"双向绿波"、"红波"、"流域"、"可变车道"、"潮汐"等信号控制模式,形成具有沈阳市特色交通控制模式。

    4、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目标。开发建设的交通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发布系统实现了多源化数据的整合应用,通过采集遍布SCATS系统灯控路口的实时交通流量数据、12000台出租车GPS数据、在地面道路和高架道路设置的微波检测数据、视频监控信息、110/122事故接警信息、119/120救援信息、市民公开电话信息、高速公路通行信息等,运用综合态势分析技术,将道路交通变化及时反应在指挥中心GIS地图上,同时形成综合交通信息在市区主要道路的31块诱导屏上及时进行发布,有效指引人们出行,提高出行效率。

    (六)沈阳市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沈阳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按照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建设要求对软硬件架构进行完整的体系化设计,从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对交通监测、交通控制、指挥调度、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和优化分析六个方面的功能需求出发,在数据汇聚、地理信息、实战指挥、专项业务、信息服务和运行支撑六个方面实施建设,通过实现交通动态监测可视化、交通管控调度精细化、交通信息发布实时化、交通指挥决策准确化和交通业务管理效能化,满足沈阳市在常态、突发事件以及大型活动时期交通指挥和管理决策的需要以及跨地区、跨警种、跨行业协同合作的实战要求,并通过公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平台与各类交通基础系统两个层面的交替建设与集成融合,逐步达到完善的应用效果,最终建立以道路交通信息中心为支撑,以交通综合检测为基础,以指挥控制平台为核心,以诱导发布服务为龙头,以静态交通管理、运输安全监管和智能优化分析为助力的现代化道路交通管理和服务体系。

    具体地说,系统在全面掌握道路交通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视频监控、GIS平台、数据解析等多种技术,以多源信息映照的方式实现了全市道路交通状况、交通控制状态、警力部署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变化展示;通过启动视频监控、SCATS信号调控、警力部署、信息发布等联动机制,实现了警情处置全程跟踪、记录,交通信息的综合展现和交通管控的集成应用,使沈阳市交通管控和指挥调度工作实现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技效益型管理的根本性转变,还可以为预测和预判道路交通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和设施建设提供依据。

    市级指挥中心与区级交警可同时在系统工作平台上利用视频监控、GPS定位、电台呼叫和短信发送等功能,完成对一线执勤警力的及时调度、轨迹跟踪和直接呼叫,真正体现"扁平化指挥"的功效。处警过程中,从视频画面、地图位置展示和直连通话等多种手段掌握现场第一手情报,形成了"集成化、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的交通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科学决策、控制执行等应对策略,快速采用SCATS系统信号大范围控制、调动警力疏导交通,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和道路信息显示屏等载体直接向社会发布信息,打造了整体指挥调控态势。在日常管理、举办大型活动和处置突发事件等工作期间,通过对"警情"的综合分析和科学预判,为警力调配和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有限警力发挥了极致的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指挥中心内的网络宣传平台、电视直播、电台直播和道路交通诱导系统可同时启动,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广播、电视和道路交通信息显示屏直接发布相关交通信息,引导市民合理规划出行路线。

    通过实施视频监控全覆盖和信号控制自适应,成功实现了勤务车队安全通行和全市道路通行数据平稳提升。2013年8月十二届全运会在沈阳举办开闭幕式当天,为116个团体提供前导服务,共计引导大型客车1080台、中型客车58台、小型客车38台,涉及人员5.2万人;赛事期间,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裁判员和媒体服务984次,引导车辆1527台次,涉及人员31483人次;闭幕式当天,服务106次,引导车辆260余台,涉及6000余人,做到了车队发车和到达时间准确无误。针对开闭幕式要人警卫任务密集、重叠多、级别高、要求严和市区交通流量大的实际情况,严格落实"警卫任务不封路"工作要求,通过"远调流、近疏导、灯管控、保一道"措施,采取现场控制、间断放行的工作方法,以多勤务合并、错时使用路线的方式,压缩勤务路线交通调流时间。综合运用视频监控、GIS平台、GPS定位、信号控制等科技手段,为级别警卫、城市重大活动等特勤保卫工作提供了特勤方案综合制作和推演功能,在特勤任务执行阶段全程提供勤务车队的定位跟踪、视频监控和沿线行进控制,圆满完成了一级警卫任务7次、二级警卫任务23次,三级警卫任务11次,警卫路线里程长达765公里,实现了要人交通警卫的万无一失。其中,某次一级警卫任务用时18分钟,与模拟演练的时间完全相同,获得了公安部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为新形势下特勤保卫工作创新管理做了有益探索,开创了全国性大型活动"不封路、不限号、不调休、不设专用道、不扰民"交通运行组织的先河。全运会举办期间全市主要道路通过综合指挥和调控,交通流量下降15.07%,平均延误时间缩短11.12%,市区主要道路平均车速比去年同期提升7.93%。

    三、今后的发展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实施和逐步见效的过程,不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实施的覆盖范围广、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影响深远,涉及城市道路设计优化、道路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的感知和采集能力,海量交通信息的整合与分析处理,交通信息资源的共享、开发和社会化服务等诸多方面。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一项系统化、集成化、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综合管理项目,要有效运用政府的推动、协调、管理和资源整合力量,制定出适应本城市发展特点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通过科学的、高水平的整体规划设计,清晰确定未来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及阶段性具体建设内容,详细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项目建设实施办法,是各先进城市智能交通得以持续推进并取得最终成功的重要条件。

    随着智能交通技术手段的提升,今后我们还要在建成多层次、多手段的交通信息发布体系,大幅度降低出行者的出行延误时间,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建成城市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城市交通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完成全市交通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实现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有效管理;建成交通信息发布体系框架,实现市内的泊车信息、换乘信息、路线诱导信息的多方式发布;实现对全市主要道路的交通信息采集与联网监控,实现对公交系统载运工具的有效调度;实现中心城区大型公共场所和主要客运换乘枢纽的交通信息有效发布,推进建设智能公交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完善的出行与换乘咨询信息、方便的车资支付方式、快速的运送服务。综合运用多种交通管控手段,有效解决交通供需矛盾,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创建畅通、安全、便捷、舒适、低污染、高效率、高质量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沈阳将与业界同行一道,共同探索智能交通管理技术,不断深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

    作者简介

    李东昇: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副支队长

    魏朝辉: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研处

    葛丽: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科研处

    注:原载于智慧交通杂志5月刊,非经允许,请勿转载。

  • 关键字: 沈阳 智能交通管理 探讨
  •    责任编辑:admi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